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七▪P2

  ..續本文上一頁法門。現在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往往忽略一個條件,對菩提心的理解存在著誤區,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有些人修學佛法不是爲了求佛道求解脫道的,對于念佛求生西方的,他念佛不是爲了求生西方。我們現在念佛也好,行四攝六度法也好,這些法修學下來一定要有一個方向的導歸,就是在于你因地裏面發的什麼心,你要回向到哪裏。像我們念佛,你是不是發願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如果沒有這種發願,那你所修的這些法門當然就沒有方向了,最後只能變成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爲法。《金剛經》中講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不是我們念佛所追求的,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些人他的發心帶有小乘思想,修行忽略了度衆生,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特別是現在有很多居士,他覺得寺廟裏面人多是非多,不清淨,所以不願意到寺院裏面來護持叁寶,在家裏面閉門念佛。但是他就不知道寺院裏面就是成就你的助緣,這些僧人就是給你種福田的助緣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在家居士是以護持佛法、護持叁寶爲己任的。還有些人發心閉關念佛,當然這是好事情,要贊歎,但是閉關也需要有大福報的,沒有大福報誰給你去送飯啊,沒有大福報在關房裏面也坐不住的。就像我們出家一樣的,出家人要有大福報。所以剛剛發心過來的淨人一定要能夠吃苦,先培養福報,如果沒有福報,就是幫你把頭剃掉了,到時候還是要還俗的。出家之前一定要先苦,能夠吃苦。我們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剛剛開始到寺院的時候都是在做苦力啊,做苦力就是在培養福報。我們對菩提心要有正確的理解,不但是要上求佛道而且要去下化衆生,如果修學一切法門沒有發菩提心,《華嚴經》講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沒有發菩提心修學的一切佛法都是魔業了。對于我們出家人來講,出來造廟、講經說法,不爲名不爲利,目的是爲了什麼?就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的行爲,那菩薩修什麼呢?就是修四攝六度,六度萬行。下面我們來學習四攝六度。

  四攝:一、布施攝。娑婆世界衆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心重,喜歡貪小便宜,諸苦皆由貪欲起,苦惱也是由于貪心導致的。怎樣去度化娑婆世界的這些衆生呢,佛告訴我們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行布施道,給這些衆生結善緣,你能夠給他恩惠,他覺得有利可圖就會來聽你的教誨。在布施法門中有叁種布施:(1)財布施。財就是金錢跟財産,我們學佛的人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自己的金錢跟財産用到合適的地方去,做慈善利益衆生,建寺造塔弘揚佛法。布施能夠對治我們的悭貪心,大家要知道,金錢存在銀行裏面自己不用,它不一定是我們的錢,只有你用掉了用到合適的地方,它才是我們的錢。我們看現在有很多企業家,做企業做了一輩子,到最後都變成慈善家了,因爲他有大智慧,他知道把這些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去才能得到無量的利益。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企業家裸捐,陳光標裸捐,他留給下一輩的不是金錢,留的是道德。財布施又分兩種,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外財布施就是布施金錢,像發心到寺院裏面來的這些義工,就屬于內財布施。(2)法布施。法布施就是給衆生講佛法,使他能夠明理,從以前錯誤的見解當中轉變過來,讓他能夠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法布施能夠滋養衆生的法身慧命啊,讓衆生成佛,這個功德非常之大。我們在單位裏面,把自己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別人,也屬于世間的法布施。(3)無畏布施。給那些身心不安的人以善巧方便開示,讓他能夠遠離恐怖,遠離煩惱,就屬于無畏布施。在這叁種布施當中,法布施最爲第一,給衆生講佛法,這個利益是最大的。我們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二、愛語攝。我們去度衆生的時候,要以真誠的心態跟衆生溝通,講真實語,同時講話要柔軟,不要粗聲粗氣,一句好話到了你嘴巴裏都變成壞話了。要用柔和語去跟衆生溝通。叁、利行攝。娑婆世界的衆生貪心最大,把名利都看得很重,利超過名,所以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考慮有沒有利益。佛菩薩爲了度化這些衆生,以身口意叁業去利益一切衆生,衆生覺得有利可圖就來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個叫利行攝。四、同事攝。顧名思義,就是跟衆生做一樣的事情,在做一樣的事情當中來度化衆生。衆生喜歡跳舞,菩薩就陪他一起跳舞;衆生喜歡喝酒,菩薩就和他一起喝酒,喝酒的過程當中慢慢地來喚醒他,讓他覺悟,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爲不如法。能夠行持同事攝的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大菩薩。我們看濟公活佛,他吃肉喝酒,這樣的人都屬于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我們一個業障凡夫,你也去行同事攝,跟著一起喝酒吃肉,那麻煩了,不是你度化他來成佛,而是他度化你去做魔了。所以同事攝不能隨隨便便去行持,一定要謹慎。

  六度。度,梵語“波羅蜜”,中文譯作“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脫的彼岸,成佛的彼岸。此岸是煩惱的此岸。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的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一、布施度悭貪。衆生爲什麼會輪轉?就是因爲無明煩惱,而無明煩惱的根本就是貪嗔癡叁毒,其中貪最爲厲害,居叁毒之首。對治貪毒就是用布施法,貪煩惱斷了就能出離叁界,修學布施法門能夠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叫布施波羅蜜。二、持戒度毀犯。釋迦牟尼佛臨涅槃之前,咐囑阿難尊者及其他大弟子,我在世時,你們以我爲師,我滅度後,你們要以戒爲師,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戒法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法是叁無漏學的基礎,不管是出家衆還是在家衆,保護戒法要如同保護我們的眼睛一般。衆生由于貪嗔癡叁毒,指引身口意叁業造作種種的惡業,惡業形成業力牽引著我們在六道中輪轉。要斷除貪嗔癡,前面講布施是從斷貪惑下手,持戒是從保護身口意叁業下手,身口意叁業能夠清淨,時間久了,貪嗔癡叁毒自然能夠熄滅,這樣就能出離叁界,趨向解脫大道,所以稱爲持戒波羅蜜。叁、忍辱度嗔恨。菩薩修忍辱行,能夠度脫嗔恨之心。經中告訴我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是無明業惑,嗔心一發可能就失去了理智,什麼業都敢去造。佛又告訴我們“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心中只爲圖一時的報複,一時的怨恨,就不考慮一切而去傷害衆生,把以前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功德全部斷送掉了,叫火燒功德林。嗔恨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導致犯罪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每個人的嗔恨心最容易爆發,嗔恨心是我們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一定要斷除。前面講到布施是對治貪心根本煩惱,能夠依此修學到達涅槃的彼岸,忍辱對治的嗔也是根本煩惱,依此修學也能到達涅槃的彼岸。那如何修學忍辱法門,轉變嗔恨的心態呢?有五種方法。(1)生忍。每當被辱的境界現前,觀想對方是善知識,調整我們的心態,對方是示現給我看的,來教導我的。(2)力忍。當被辱的境界現前,用最大的力量控製自己的情緒,不爲境界所轉。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就用一句佛號來降伏住嗔恨心,這就是力忍。(3)緣忍。當被辱的境界現前,別人來罵我,我們要思考,這個人爲什麼不去罵別人,不罵張叁不罵李四,爲什麼要來罵我呢?大概前世我也罵過他,所以這一輩子要受這個報應,要還債。做了這種觀想之後就能夠逆來順受,不起嗔恨,心情舒暢。(4)觀忍。當被辱的境界現前,別人來罵我,我們用一種因緣觀,罵我的人他是因緣所生法,我自己也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相,空對空,就沒有嗔恨心能生起來了。(5)慈忍。當被別人辱罵的時候,我們不但不生嗔恨心,而且去憐憫他,他是由于自己的無明,犯嗔心來造口業,我們不但不怨恨他,而且等他心平氣和的時候去跟他講道理,講佛法,讓他明白自己的這些行爲是錯誤的。我們在《金剛經》中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沒有生起嗔恨心,因爲佛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但沒有嗔恨心,而且發願成佛之後第一個度化的就是歌利王,佛去度化的憍陳如就是歌利王。我們學佛就要向佛學習,學習他的忍辱,忍辱能夠波羅蜜。四、精進,度懈怠。學佛的人就怕懈怠,懈怠是我們衆生最大的毛病,佛門有這樣一句話“初發心成佛有余”,我們剛剛發心學佛的時候非常精進,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但是時間長了這個心就發不起來了,開始懈怠了。所以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叁年佛化雲煙。”這就是現在末法衆生修行的寫照。修學念佛法門要精進行持下去,精是專一,進是不退。我們執持名號不斷,時間久了必然能夠降伏煩惱,念佛成佛。俗話也講“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我們有信心,信願具足,精進執持這句佛號,就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品位不低。釋迦牟尼佛因爲在因地修行勇猛精進,所以他超過了彌勒佛先成佛。我們講十六尊者的時候,講到阿那律尊者喜歡睡覺,每次聽經時他都要睡覺,佛後來呵斥他,說他是螺蛳蚌蛤類,他聽了佛的呵斥後生大慚愧心,發心修行,七天七夜不睡覺,結果把眼睛搞壞掉了,佛又教他修學樂見照明金剛叁昧,他通過修學這個法門得到了眼根圓通叁昧,看大千世界一切物猶如看手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他在佛的衆多弟子當中是天眼第一。所以精進心能夠度脫懈怠墮落之險。精進法門通其他五度,修學布施要精進,才能度化悭貪心;持戒要精進,才能度毀犯心;忍辱要精進,才能度嗔恨心;禅定要精進,才能度化散亂心;般若要精進,才能度化愚癡心。在六度當中,哪一度不精進都不行。有些念佛人念佛很精進,但是嗔心很大,忍辱不精進,好不容易念佛積累一些功德,被他嗔心一發,火燒功德林。五、禅定度散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的時候,講到“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執著是煩惱,妄想是心地散亂。衆生的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散亂的,特別現在末法時期,哪有一個是定下心來,好好地去修學佛法了,心不定啊。對治心散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禅定,禅定翻譯過來叫靜慮,就是寂照的意思,禅定有世間禅定(就是四禅八定)、出世間禅定和出世間上上禅定。我們現在修學的念佛法門,就是無上深妙禅。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斷除見思惑得事一心不亂,斷除見思塵沙開始破無明就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是無上深妙禅啊,這個禅定的功夫非常深啊。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前,魔王派魔女來誘惑他,派魔兵魔將來威脅他,但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被誘惑跟威脅嚇倒,就是因爲他有甚深的禅定。佛法的修學次第就是戒、定、慧叁學,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爲什麼我們的佛性不能顯現?就是妄想執著。對治妄想用禅定,對治執著用智慧,用這兩大法寶就能去除妄想執著兩大障礙,去除清淨之後我們的自性佛性就能顯現出來。所以禅定是對治散亂的最好方式,我們念佛人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吃飯睡覺都是阿彌陀,那你往生的時候也是阿彌陀,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自在往生。把我們的亂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心不散亂。六、般若度愚癡。衆生輪回的根本就是無明,無明的根本就是貪嗔癡,爲什麼會有貪,有嗔呢?就是因爲愚癡啊,對治愚癡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般若。“般若”是梵語,中文譯作妙智慧,大智慧,但妙智慧大智慧無法完全代表般若的意思,所以尊重不翻。般若有叁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叁藏十二部經典,我們看的經書,這是文字般若,是一個工具。它是教我們轉迷開悟,轉凡成聖的說明書。我們按照這個說明書去做,看自己有什麼地方跟文字般若不相應的,就加以改正,這就是修行,就是觀照般若。最後我們的一切煩惱習氣全部斷盡,就到達實相般若了,實相般若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剛剛講到禅定,禅定只能伏住我們的煩惱,要想讓煩惱徹底斷盡,就要用大智慧啊,所以般若法門能讓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在佛法的修學中,般若智慧很重要啊,《大智度論》有“智目行足。到清涼地。”我們通常把智慧比喻成眼睛,行持比喻成雙足,若想到達一個目的地,但有腳走路是不行的,要有眼睛指引方向。所以藕益大師在《要解》中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沒有信願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念的佛變成人天福報。信願就是智慧,是慧行,持名是行行。能否往生就是靠的大智慧,即信願,所以智慧非常重要。

  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