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七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谛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谛而修。即圓教道品。】

  這裏涉及到天臺宗的思想,引用了天臺宗藏、通、別、圓四教,在這四教當中四谛的內容不同。天臺宗的祖師智者大師,將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分爲五時八教。五時分別是:一、華嚴時。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叁七日中,跟法身大士所講的一真法界的境界,就是講的華嚴經。二、阿含時。佛講華嚴經的時候,二乘,就是小乘的人如聾如啞,聽不懂佛所講的法,釋迦佛又廣開方便之門,給小乘根機的人講四阿含。叁、方等時。佛在阿含之後又講方等,像楞伽經、楞嚴經就是在方等時所講,是要讓小乘根機的人能夠修學大乘,恥小慕大。四、般若時。般若部的經典很多,金剛經、心經、大般若經全都屬于般若時所講,這是佛爲回小向大的衆生宣說般若妙空,破色顯空,要讓一切衆生斷除分別偏執。五、法華涅槃時。在法華會上,佛開權顯實,叁乘教皆回歸到一乘教,沒有前面所講的叁乘佛法,這叁乘皆是虛妄,皆是方便說,佛法只有一乘大法,所以最後都回歸到一乘佛法,入佛知見。五時判教又分通五時與別五時,上面所講的屬于別五時,通五時就是在每一時當中佛又不拘次第,根據衆生的能力與根機而說其他法,這就顯現出佛法的圓融無礙。八教分爲兩類:一、化儀四教,這是佛度衆生說法的四種儀式,有頓、漸、秘密、不定。頓教,就是跟利根的人直講無上大法,像華嚴經。漸教,是慢慢地引導小乘根機的人到大乘。秘密教,佛以神通妙力對衆生說法,個人的悟證不盡相同,互相不知對方說法內容。不定教,佛以一音說妙法,衆生根據自己根機所體悟的法不盡相同。二、化法四教,就是佛所講法的內容,有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是對小乘根機的人所講的,修學生滅四谛,修析空觀,證偏真涅槃。通教,通前通後,鈍根的人通藏教,利根的人通後面別教跟圓教,所以叫通教,修無生四谛,體空觀等法。別教,是唯獨菩薩所修之法,修無量四谛,修學次第叁觀,成別教佛。圓教,是爲最上根人所說,也能夠普及一切行人,修無作四谛,圓修一心叁觀,證究竟涅槃。從八教裏面可以看出,最圓滿的教就是圓教,最直接的教就是頓教。我們前面學過,念佛法門是圓頓法門,所以這個法是最究竟的了,念佛成佛,不假方便。

  前面我們講了四谛法,苦集滅道在藏通別圓這四教當中有所不同,下面來跟大家一一介紹。藏教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藏教的生滅四谛觀是從現實人生的角度,從客觀的角度來闡述人生的生滅變異。生滅苦谛,人一出生就是生,人死之後就是滅,當中的過程就是變異的過程,人的一生充滿了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這些苦都是生滅變化的,這是生滅苦谛。生滅集谛,人生的苦是由衆生的貪嗔癡以及等分煩惱産生的,這些煩惱性也是流動遷移的,它指導了我們身口意這叁業不斷地造業,形成的業力就産生了種種的善惡果報,所以召感了生死的苦果。生滅道谛,以戒定慧的修學方式來對治貪嗔癡,改變我們以前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是道法的善巧方便。生滅滅谛,以戒定慧修行的功力滅盡叁界的因果有爲法,出叁界生死,回歸到永恒的空性,永遠不生煩惱。藏教生滅四谛告訴我們,叁界之內衆苦皆遍,沒有快樂,只有通過修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淨土往生者在往生之前是修學生滅四谛的,到了極樂世界他的小乘種成熟之後,一定是依照生滅四谛而修,所修的道品就是藏教道品。

  通教依無生四谛觀修智慧,不必入于空性,再用理觀的方式進一步了達四谛如幻。當體即是無生,即色即空,修體空觀,不等煩惱滅盡方證無生,所以稱爲無生四谛。無生苦谛,了知一切苦皆是幻化之相,身心也是幻化之相,因緣所生法,本體即空,所以他的苦就沒有逼迫之相,苦時不再被苦所逼,生死即涅槃。無生集谛,了悟一切迷惑所造之業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全體是空,空無和合,更無煩惱可染之心,煩惱即是菩提。無生道谛,所對治的惑業是幻化之相,能對治的道法也是空設,也是幻化之相,沒有能所,道法也就空無所執,不再被道法所阻,道與煩惱也就成爲不二之相。無生滅谛,苦谛與集谛都已經成爲了虛空,空性之中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性質就是涅槃,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沒有幻化的苦集二谛能夠汙染真性,滅谛中就無生相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如果在他往生之前修學的是通教無生四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通教機熟,定依通教道品而修。

  別教的無量四谛觀。無生如幻的觀修,也就是通教所修的四谛觀,偏于頑空,未能空中出假,這個空沒有起作用,所以他的智慧雖然很利但是不廣,他的境界雖然很深但是不能普遍。菩薩在無生理觀的基礎上能夠從空出假,進一步展開悲願廣大,知解無邊無量四谛,以此適應無量衆生的差別機緣。無量苦谛,觀照十法界諸苦無量境況,菩薩能夠谛觀人的苦惱有無量無邊,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的苦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苦谛有無量相。無量集谛,觀照五住煩惱不同故,五住煩惱就是見思煩惱,菩薩谛觀見惑就有十六知見,六十二見,一百八見,一一見中各具八十八使,這只是見惑,還有思惑,還有塵沙惑、無明惑,無邊差別的煩惱,所以四弘誓願裏邊有“煩惱無盡誓願斷”。菩薩要能夠通達一切衆生界的無量煩惱,方能轉煩惱而爲菩提,廣度一切衆生。無量道谛,要觀照出世的無量法門,一佛出世的無量法門就有大小二乘偏圓權實,各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十方世界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一佛的法門就有恒河沙數,十方諸佛的法門就是無量無邊了,所以四弘誓願講“法門無量誓願學”。道也有無量相,菩薩能夠了達無量道相,方能廣施方便,普及一切。無量滅谛,觀照涅槃指歸的無量差別,煩惱無量,法門也無量,無量的法門滅盡無量的煩惱,所到達的位置也不盡相同,所以滅也有無量相。往生西方的衆生,若是往生之前行菩薩道的,往生之後別教機熟,一定是按照無量四谛來修,所修的道品就是別教道品。

  菩薩所修的無量四谛雖然廣大無邊,但還是有差別相存在,沒有達到究竟圓融。圓教的四谛是真如實相,是天然本具非造作而有的,所以叫無作四谛,爲佛法最究竟圓滿的體現。無作苦谛,看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些苦境的存在都是我們真如本性所變現出來的,法爾如是,本然任運,一切苦相都不必舍棄,因爲全體即真。無作集谛,谛觀無明煩惱即是菩提,因爲無明無性,即是法性,法性的當體即是一念清淨心,此心即是菩提,所以不必離菩提而去修學菩提,無集可斷。無作道谛,有些人執著于邊見,有些人執著于邪見。邊見就是要麼執著于空,要麼執著于有,邪見就是心外求法。不管是邊見也好邪見也好,都是中道實相爲真體,沒有自性。無作滅谛,谛觀生死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下即空,即是寂滅性,一切衆生即是涅槃相,因此離開生滅就沒有涅槃可得,生死即是涅槃,離生死無滅可證。淨土衆生如果在往生之前,是修學無作四谛圓修圓證的,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他的圓教機熟一定是按照無作四谛而修。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爲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前面是從四教的角度來談道品的,這裏是從四土的角度來談道品。四教當中,藏教屬于小乘教,稱爲半字教,半就是偏,不圓滿。大乘的通別圓就是滿字教。西方淨土是五清世界,沒有五濁,所以不必用藏教的道品。一些小乘根機的人,在臨終之前能夠聞到信願念佛法門,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往生在同居土,所以同居土有很微細的五濁。這些人以前是修學藏教的道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爲了契機,讓他歡喜,所以還是暫用藏教道品。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叁乘共禀。同居淨土多說之。】

  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就是別圓二教的初門。通教道品是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共修的,所以通教道品當中不但說四谛法,也說十二因緣以及六度法門,在這裏稱爲“叁乘共禀”。極樂世界同居土的衆生見思煩惱沒有斷,而通教道品以空爲體,空能斷除見思惑,所以在極樂世界同居土的衆生,是以修通教無生道品爲主。

  【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

  別教道品不是聲聞緣覺所修的,而是菩薩獨修之法。從般若的角度來講,聲聞緣覺斷除了見思煩惱,一切智現前,這是智慧的初門,稱爲共般若,因爲菩薩也要先斷見思,再斷除塵沙。菩薩所斷的塵沙惑是不共二乘的,塵沙惑斷盡道種智就顯現,道種智就是不共般若,是菩薩才有的。極樂世界同居土與方便土的衆生多是修持別教的無量道品。

  【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淨土皆得聞也。】

  圓教道品是無上的佛法,最高的佛法。圓教根性的衆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可以聞到圓教道品,因爲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相融相通。上面是講的極樂世界的四土所聞的四種道品,在極樂世界的同居土能夠聞到藏通別圓四種道品,在方便土但能聞到別圓道品,實報莊嚴土只能聞到圓教道品,常寂光淨土唯是一心,無教不教。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如是”指彌陀經所提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就是叁十七道品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就是余下的四攝六度,包括十力無畏,無量法門。

  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知道,修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四種條件:第一要有大智慧,第二要發菩提心,其後就是能夠專一、精進地修持這樣一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