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说瑜伽行派的兴起(象本)▪P3

  ..续本文上一页个疑问的回答便是“业相续”。即是说有情众生之所以生生死死地轮回不息或最终获得解脱,那是因为由众生的业力相续、不失而造成的。也即是说,有情众生的现有种种(如或轮回或摆脱轮回获得解脱)都是过去行为(业karma)的结果。而同时,我人等的现有的行为又将是来世生存状态(或轮回或摆脱轮回获得解脱)决定者。所以,我人等有情众生的行为(业)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

  既然业(行为)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那么,作为这业的影响它到底贮存于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在佛陀入灭之后的部派佛教之时,常常被那些喜欢做理性考察的阿毗达磨论师们所提出。结果他们设定有轮回或解脱的主体——贮存业而相续的某个实体的存在。

  在部派佛教时代,对于轮回或解脱的主体问题的探讨,上座部系人最为积极。到底轮回或解脱的主体是什么呢?结果他们设定: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的深处,有某个潜在的轮回或解脱的主体存在。对此,不同的部派便以不同的名称称呼它:上座部和说假部(即分别说系)称之为“有分识”[55]、化地部称其为“穷生死蕴”、犊子部把它叫作“非即非离蕴我”[56]、经量部叫它为“细意识”[57](另外,大众部把它称为“根本识”[58])。[59]

  因此,以上各部派于六识深处所设定的“有某个潜在的轮回或解脱的主体”(从以上各派称呼它的名称来看,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称这一“主体”为“根本相续心”。),为佛教的无我论和轮回解脱论在理论衔接了起来。同时,这一“主体”(或“根本相续心”)为后来瑜伽行派唯识思想之阿赖耶识的开出提供了思想准备。

  (四)、与对空义进一步的开展有关

  在《解深密经》之<无自性相品>中,安立了“三时判教”,把佛陀的教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佛陀鹿野苑初转*轮为声闻说四谛法,为说有之教,是小乘经,故是未了义之说;第二时,依“隐密相”转*轮为大乘菩萨潜说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义,说空之教,也还没有彻底,所以也还是未了义之说;第三时,依“显了相”转*轮向一切乘人正说三相三无性之中道之教,始为了义之说。[60]如经言:

  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61]

  以上三时,其中,第二时是“般若的空思想”,而第三时是“瑜伽行派的三性三无性思想”。又因为前者为“隐密相”说,后者则是“显了相”说,二者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时的“瑜伽行派的三性三无性思想”实际上是在第二时的“般若的空思想”的基础上的再开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瑜伽行派的唯识思想事实上也即是般若空思想的直系。因此,平川彰先生说:“唯识思想的根基有空的思想”、“空思想潜流于唯识思想底部”。[62]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瑜伽行派之唯识思想是对般若空之表达的一种新的形式。

  对于瑜伽唯识兴起的渊源,除了以上所的四点之外,圣严法师在他的《印度佛教》中,参考法舫法师《唯识史观极其哲学》一书,也列出四点:“①、三法印是唯识根源;②、蕴处界是唯识根源;③、四阿含中的唯心论;④、唯识学的功用是阐释《阿含经》。”[63]因此,法舫法师认为,瑜伽唯识的渊源是源自阿含经,也即是源自佛陀。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因而,即由以上的种种因素,而促成了印度佛教史上瑜伽行派的兴起。

  三、小 结

  在印度佛教史上,原始佛教佛陀在世之时,佛陀为众生说法,契机契理,所说之法,无不都与“趣智、趣觉、趣涅槃”有关,一切与解脱无关的皆不为佛陀所说。[64]因此,佛陀说法的目的就是使众生得以除却烦恼获得解脱。但佛陀入灭以后,佛教进入部派佛教之时,尤其是到了约佛灭后四百至六百年之时的部派佛教时代,在受当时社会实在论思潮的影响下,佛教内部执著“有见”风气亦是特别的盛行。其中,尤其是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上座部系佛教,在精神上与原始佛教及大乘佛教在日益地疏远,而与当时盛行的耆那教及胜论、正理派的实在论却在愈益地接近。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龙树、提婆等大菩萨起而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百论》等论著,对佛教内部的“有论”进行批破,并兼破耆那教及胜论、正理派等外道,于是,便有龙树、提婆菩萨一系般若中观之“空”思想的兴盛于世。

  尽管龙树、提婆一系的般若中观之“空”思想,可谓是淋漓地表达了佛教之真义旨,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空”本身的深奥性和难把握性,而仍然使当时的许多学人对龙树等的般若中观之空不仅不能体得其旨,更甚的是反而认为是有一个真实的“空”存在,从而堕入了“空见”。

  为了破除人们对这一般若“空”义误解和偏执,于是无著菩萨的施展神通夜上兜率天宫,请弥勒慈尊为说《瑜伽师地论》,进而有印度佛教史上的瑜伽行派的兴起。

  另外一方面,对于印度佛教史上的瑜伽行派,它的兴起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它兴起的潜在渊源的。佛陀示寂之后,弟子们多各自领众,自为一系弘传佛陀教法。其中原先以迦叶、阿难为首以摩偷罗为中心的西系,后来不断地向西北印度宏化,最终于以罽宾为中心的地区而发扬光大起来,是为说一切有部。其中,以北印度这一说一切有部教团为母体的部分瑜伽师,因在实践上之要求,而接受了龙树系所确立的般若空性说而直通大乘,最终形成大乘瑜伽行派。

  同时,原始佛教以来的对心的重视——唯心义也为瑜伽行派的兴起在思想上提供了渊源。唯心义自《阿含经》、《般若经》而《华严经》、《宝积经》,表现得越来越彻底,这就使瑜伽行派唯识思想的形成成了必然。并且,部派佛教长期以来对轮回主体的追求,尽管它们所探讨的轮回主体,与后来瑜伽行派所主张的阿赖耶识思想是不能同席而语的,但可以说对于对它的探讨也多少为后来瑜伽行派阿赖耶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准备。

  对空义进一步展开的需要,也可以说是瑜伽行派兴起的直接原因,这在《解深密经》的“三时判教”中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倘若“第二时”的“般若空思想”是对“大乘”菩萨说的话,那么“第三时”的“瑜伽行派的三性三无性思想”则是对“一切乘”人,因此在范围上更加广大了。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瑜伽行派的兴起,是在弥补龙树一系以来般若中观中所存在的某些不足。所以,也可以说瑜伽行派的唯识思想是对空义阐释的再发展。

  

《试说瑜伽行派的兴起(象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