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此,人生佛教的鲜明特点就是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具体人格的培养和完成上。太虚大师有一首自述偈,充分表明了人生佛教的这一特质:
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至于人生佛教的目的和效果,太虚大师则总结为四点:
一、人生改善:一般佛经皆说到此义,即人民五戒之行,轮王十善之化。改善人间,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果。二、后世增胜:依业果流转而修行者,每希望后世增胜,即希望将来比现在之人做得好。……唯此并不限于人间,乃可由人增进而至于欲色无色等天。三、生死解脱:此因看到后世增胜仍不免于三界轮回,若不修到生死彻底之解脱,终必流转;依于此种目的所获得之效果,即为罗汉。四、法界圆明:此为大乘特有者,二乘圣者虽了生死,然有所知障,不知一切法实相;纵略知法空,亦不究竟,故于一切法不能圆满通达而仍有障碍。此即二乘未得法界圆明之缺点,亦即菩萨成佛之特点也。法界,即一切法;圆明,即离了所知障所成之智。此智即一切种智。或无上菩提,或妙觉佛果。复次、法界者,即是法华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明者,亦即所谓“佛之知见”。如是大乘以通达法界为目的而圆满明证后,即为大乘特有之效果。
由此我们看到,太虚大师“人圆佛既成”的主张并不是孤立的,对于佛教在现代社会如何契机契理地将佛弟子逐步引向究竟一乘的菩萨道的整体思考。就是从五戒十善的五乘共法(人乘、天乘),到发出离心了脱生死的三乘共法(声闻乘、缘觉乘),最终至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的不共菩萨乘。而人生佛教最终的重点还在于在生活中发菩提心、实践菩萨道。
众所周知,佛教发展到隋唐以后逐渐为中国文化吸收,首先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到宋朝以后佛教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与中国文化之中。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只是基于五乘佛教的基础上,让佛弟子有一个次第的进修过程。只是将这一思想高度浓缩,试图改良成为更适合社会、人生的实践过程。太虚大师没有改变佛教的宗旨,只是做了一些思想上的变动以及因适应社会而带来的方法上的变化。可以说,太虚大师在思想体系上仍旧是一种文化守成,是一种批判的接受,而不是彻底的分离。
(三)、三大革命
清末的“庙产兴学”、辛亥革命中勒令寺僧充军出资,才有八指头陀敬安创“中华佛教总会”致力于保产兴学运动,开佛教革新之先声。但主观上佛教内部僧纲不振、戒律颓废和只重经忏,即使没有外界因素,佛教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一九一三年二月,太虚大师在寄禅和尚追悼会上,针对当时社会背景、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
1、教理革命
太虚大师的教理革命,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一代佛教的重新判教:
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净、律、密这大乘八宗,其境是平等的,其果都以成佛为究竟,也是平等的。不过在行上,诸宗各有差别的设施。……故各宗有各宗的方便殊胜施设,这样来判摄一切佛法,与古德的判教,完全不同了。……诸宗既是平等,亦各有其殊胜点,不能偏废,更不能说此优彼劣,彼高此下。
这是太虚大师第二期对佛法的判释,不过后来有做了一些变化:
在民国十二三年后,我对佛法的见解,就萌发了第三期,……与前第二期迥然不同。第一期的见解,可以说是承袭古德的,第二期的见解,是摄小归大八宗平等。因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说的法,当然也就是一味了。……到佛灭后,佛的教法,就不再是一味,……分成大、小、密三个时期,……三个系统:巴利、汉文、藏文,是三期三系。
太虚大师第三期的判摄,是在二期“八宗平等”的基础上,以“三期三系”来统摄,“今判三依三趣,乃就三个时代的机宜的大概而言”,分为“一、依声闻行果趣发起大乘心的正法时期”,“二、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三、依人乘行果趣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由此提出“人生佛教,即由人乘进趣大乘的佛法。”
教理革命的重点,是通过对佛法的判摄,消弭义理上的分歧,以“人生佛教”的理念试图将一盘散沙的佛教重新凝聚起来,恢复佛教的“六合精神”,把中国佛教“渐从“寺僧佛教”解放成“社会各阶层民众佛教””。
2、教制革命
太虚大师在《我的改进佛教运动略史》中说:
辛亥革命成功,中国既成立了共和立宪的国家,僧伽制度也不得不依据佛制,加以适时的改变,使成为今后中国社会需要的僧寺,这就是我作僧伽制度的动机。
可以看出,太虚大师随着历史的演变,依据佛制来整理僧伽制度的。
太虚大师教制革命的内容,概而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确立寺院产权属于寺院,即实行政教分离的集体产权制度:
凡佛教范围内之财产、居宅,得完全由佛教统一机关之佛教总会公有而保护之,以兴办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除佛教统一机关之外,无论何项机关,或团体、或私人,均不能侵占而干涉之。
其次,对内确立寺产为“十方僧物”,即为十方僧众共有,打破法派、剃度派系私授的流弊。
同时,太虚大师也认识到“外乞食以资色身”的僧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现实了,主张学习禅宗不作不食的传统,“务人工以安色身,则贵简朴;修佛学以严法身,则贵真至,故其精神即不求乞之沙门行杜多行也。”
第二、是建立六合的僧团,使僧团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典范和弘扬佛法的中心;并主张以选贤的方式选举主持,以期打破法系和剃度派系把持寺院的局面。
第三、是僧伽教育制度的建立。太虚大师认为近世佛教衰微的主要原因,是僧众素质低下。正如杨仁山所言,常住三、四百僧众的金山寺,竟没有一人能写出三百字的通达书信。因此,僧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太虚大师借鉴当时教育体系,设置了僧伽教育制度,即出家僧众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学习才能胜任佛教弘法工作。学僧制分律仪院、普通教理院、高等教理院及观行参学处四级,共修学十二年,最终获得大士学位。学僧教育制度图示如下:
创建处所 修学年限 机关人数 应得学位
律仪院 沙弥半年 每省一所 上士位
比丘半年 约四千人
普通教理院 四年 每三省一所 学士位
约五千人
高等教理院 三年 全国一所 博士位
八百人
观行参学处 三年 二百人 大士位
僧伽教育制度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僧人佛学知识,更要养成研修佛法、弘扬佛法的品质,培养健全的僧格,“生而应世,能弘法利生,改造社会”,“承担各种济人利世的事业,改良人群的风格,促进人类的道德,救度人的灾难,消弭人的祸害,将佛法发展成为全社会、全国民的佛法。”
3、教产革命
教产,其实就是寺院财产。这其中也包含了护产和兴学两个方面,不过这里更强调的是经济运营模式罢了。总之,要使佛教寺院的财产,成为十方僧众共有,打破剃派、法派继承遗产的私有、私占恶习,供养有德长老,培育青年僧才,及兴办佛教各种教务之用。应该实行集产制度,而非向来的宗法制度。
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寺院经济模式的转型刻不容缓。太虚大师指出:
在全面的国民经济政策建设之下,佛教寺僧的经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我们知道,今后的中国社会,是每个人民自力更生的社会,就是说劳动与享受均匀。要想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坐享其成,恐为今后社会所不许,且自己亦不过意。
太虚大师根据全国寺院的类型,分别想到了开发寺院经济的办法:
一、山乡寺僧,应就原有山场田地,在县区联合为林场、农场或农林场之开办。二、城市寺僧,可就寺地所宜,集办罐头笋菜及僧衣鞋帽,或图书馆、印刷等工厂商店。三、应民众需求而服务的经忏,应由佛教会订立法规,整理运用,以增经济收入,同时改善风俗。
太虚大师根据当时世界的三种经济形式,即自由的放任经济、集体的计划经济、民主的计划经济,论断中国将要走上民主的计划经济,并认定这种经济形式将决定现阶段的寺院经济建设,据此为寺院经济制度制订更长远的方案:
中国民主计划经济下的僧寺经济建议:1、要由佛教会调查登记全国僧寺的不动产,与其他事业的收益品数;2、编订生产及分配消费之总计划;3、各省分会、各县支会、各大寺得制出局部计划,提供中国佛教会审核参考,并指导修正;4、招集僧寺游资,办一“佛教银行”,为全国僧寺经济之金融枢机;5、各支会或各大寺、各省分会集办林场,农场,及发扬教化的印刷工厂与书局等工商业。
太虚大师的教产革命的实质是,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形,建立新的寺院经济制度,最有效地利用全国寺院的经济资源,为佛教的稳步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四、结 语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和佛教革命举措,是想通过建立以寺院为主体的新型佛教,而非佛教的世俗化。民国十六年前后,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一些受过教育的僧众也极力鼓吹佛教革命,只有空论而无系统的组织行动。有人甚而背离佛教的精神,完全走上世俗化的道路。也有人以为佛教已积重难返,没有出路,因而意志消沉,失去信心。太虚大师针对此曾说:
中国的佛教革命,决不能抛弃有二千年历史的为背景的僧寺,若抛弃了僧寺以言广泛的学术化、社会化的佛教革命,则如抛弃了民族主义而言世界革命一样危险。
因此,太虚大师的佛教革命,是针对当时积弊的佛教而言的改革,而人生佛教的内涵也是挖掘佛教本有的思想提纯出来的济世良方;至于教制、教产革命,是太虚大师借鉴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所做的改革。只是在积弊积弱、思想保守的佛教僧众看来,太过超前,显得惊世骇俗罢了。
我们现在可以断言,对传统的狂热偏执,对现实的视而不见,不但守不住传统,反而有累于传统的延续。太虚大师的三大改革,刚好针对当时社会思想基础、制度建设和经济模式三个方面急需深层次的改革提出的。这种冷眼观世界、前瞻性的思考在当时革命风潮兴起的社会里,也是极其少见的。
就总体而言,太虚大师的佛教革命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佛教革一是由于“反对方面障碍力的深广”,二是由于本身“理论有余而实行不足,启导虽巧而统率无能,故遇到实行便统率不住了”等弱点。但太虚大师所做的可贵探索为我们前进指明了方向。套用现代经济学的说法,太虚大师所采用的正是优于“先整治,后发展”的“边整治,边发展”的模式。尽管太虚大师的种种举措,现在还有很多争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再用那些失去认同价值的意识形态行话去谈论变化中的现实政治,显然不再能够解决问题了。面对时代造成的这种思想困境,……解决办法是必须专注于事实所表明的问题的本身,而不应纠缠于空洞的观念。”
佛教发展到现在,又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未来的事情不好预测。但鉴古可以知今,前瞻性思考带来的真理性往往深藏于对往昔历史的回顾和追问当中。
《文化守成与改革创新——略论太虚大师佛教改革的内涵(释海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