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目、出版发行《中国佛教》一至五卷、为《辞海》再版提供增加的佛教条目、召开藏语系佛教研讨会,组织各类佛教学术研讨会、座谈会、讲演会等等,一系列的佛教文化机构、刊物、图书得以创办、出版,佛教文化事业得以快速恢复,并取得了大量新的成果。通过赵朴初居士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佛教学术研究和佛教文化事业进入了繁荣时期。目前,佛教期刊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佛教文化学术相关的各种活动、展览、会议接连不断,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创办佛学研究所、展览室、博物馆、图书馆,建立电子数据库、开设佛教网站,佛教学术研究和弘法工作得以飞速的发展和提升。
3、推动五项建设,全面促进佛教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大陆的佛教事业由恢复走向了快速发展,赵朴初审时度势,在第六届全国佛代会上,系统总结了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工作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佛教四众素质的方针和一系列具体要求、步骤。他把佛教自身建设归纳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同时阐明了这五方面建设的相互关系,指出:“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 并且,进一步论证和回答了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能够为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重要问题。他亲自主持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是当今中国佛教继承传统、适应当代、开拓未来健康发展的里程碑。在制度保证上,采取了一揽子措施。制定了《关于汉族地区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召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管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重点抓好传戒的规范管理工作,制定和发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实施暂行办法》,进行传戒试点和规范传戒法会。制定专门工作委员会《工作通则》和《关于加强省级佛教协会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举办第三期汉传佛教寺院执事进修班。召开佛教教制建设工作委员会会议,修订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制定了《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颁布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退职的规定》。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施行,佛教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局面得到切实的保证。
(四)知恩报恩,回馈社会
作为虔诚的居士,赵朴初居士身体力行,诵经拜佛一丝不苟,持续数十年将《心经》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不管事务多忙,每日必诵百余遍 ,不仅积极提倡菩萨慈悲济世的崇高精神,而且还始终不渝地践行社会慈善事业,利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他以慈善为怀,长期从事社会救济救灾工作;青年时代便投身慈善事业,在抗日救亡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直到晚年体弱多病时,仍亲自为遭受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地区筹集救灾资金,为自然灾害和希望工程捐出个人的大笔资金,堪称杰出的慈善家。他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康复中心的发起人之一,他始终牵挂残疾人的疾苦。他用个人获得的庭野和平奖金及其他个人资金,向孟加拉救灾、中国大兴安岭火灾和相关文化、教育、慈善、福利、公益等项目捐出了大笔善款。
1990年,云南上座部佛教地区发生地震,他不但个人捐款救济灾民,并且号召全国佛教界捐款救灾。1991年中国大陆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灾,他自己率先捐款10万元人民币,号召全国佛教界捐款达500余万元。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地震,他号召全国佛教界捐款100余万元救济灾民。1998年中国南方再次发生少有的洪灾,他发起书画义卖活动,自己写了多幅作品参加义卖,义卖活动共计筹款100万元救济灾民;在他的号召下,全国佛教界为水灾捐献的资金达1000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仅1986年到1998年之间,他个人捐给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教育、寺院维修和用于希望工程等社会慈善事业的资金,就高达240余万人民币。他还在生前立下遗嘱,将自己遗体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表达了他彻底无我的菩萨道的奉献精神。
在以赵朴初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佛教协会,长期以来也本着佛教救世济人的精神,号召全国佛教界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和救济工作。在以他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的推动下,中国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为修复长城、保护大熊猫,为希望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扶残济困等踊跃捐款捐物。为张北地震、西藏那曲雪灾、青海雪灾、云南丽江地震等捐助善款,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迁建寺院。鼓励寺院开办义诊、养老、扶贫、助学等慈善设施或机构。每次大的灾难来临时,他领导下的中国佛教协会总是紧急行动,并发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佛教徒及海外佛教界人士捐钱捐物,一起投入救灾工作。他逝世后,这一传统在中国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每年都有大量的钱物捐向救济或公益福利事业。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中国佛教协会及时发出《通知》和《公开信》,号召全国佛教界积极行动、科学防治,全国各地的佛教寺院、组织或佛教信士为抗击“非典”捐出了大笔的款物。2004年底,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海啸时,中国佛教协会协同两岸佛教徒率先主动向灾区,募捐大笔款项,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好评,为中国佛教徒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2008年春,中国南方又发生了大面积罕见的雪灾,全国佛教界在中国佛教协会的带动下,也捐出了大批的财物。中国佛教徒热心赈灾、济贫、办学、修桥补路等等种类繁多知恩报恩、回馈社会的行为,是践行人间佛教造福社会、利益人群的菩萨行的生动体现。
(五)友好往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在开展佛教友好交往方面,1952年赵朴初亲自打开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大门,196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发起纪念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的大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领导中国佛教协会积极扩大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层面和增加友好往来的频率。此后,与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佛教界往来十分频繁。与韩、日二国互派僧人到对方国家佛教寺院体验修行生活,与日本佛教大学互派访问学者,与日本佛教界共同举办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他的带领下,恢复与发展了同东南亚国家佛教界中断多年的友好往来。同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不丹、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亚洲许多国家以及欧洲、北美、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也日益增多。还分别赴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尼泊尔、泰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赵朴初和他领导下的中国佛教协会还积极参加国际宗教组织的工作,出席国际性的宗教首脑会议和佛教学术会议。如“世佛联”、“世宗和”和“亚宗和”等等。
赵朴初和他领导的中国佛教协会,还不断积极开辟和发展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佛教界的联谊工作,从彼此的简单交往发展到庄严祖庭、建造佛像、流通法宝、培养人才、文化学术交流、举办法务、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繁荣经济和统一的大业。
赵朴初与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国佛教界积极开展的同有关地区和国家佛教界的友好往来,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佛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对发展地区和国家之间人民的友好关系,增进相互了解、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六、余 论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从表面看来,只把佛教作为一个社会实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似乎主要是在强调大乘佛教入世承担的菩萨道精神,深入世俗生活、服务人间、提升社会,即人间佛教的人间性这一方面;而忽视了人间佛教应有的超越世俗、解脱生死的理想等超人间性的另一方面。其实,他在论证人间佛教之时和在其他相关言论中,多处强调人间佛教在教义上的根据,强调佛陀和中国历代祖师对人间的重视和关怀,强调服务人生在修道悟道证果中的重要性,并且对中国佛教的信仰和道风建设也多有关注和呼吁,他自身数十年在纷繁的事务中坚持诵经修持,一直精进不懈等等。可见,他并未淡化佛教的终极信仰和神圣性,并未忘却人间佛教的根源性和超人间性,并未放弃佛教的出世特色,他是寓出世于入世之中,将出世与入世有机结合起来,只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和实际事务性工作的部署中,在解说上,他不得不有所侧重和区分,不得不更多地着力于人间佛教的起点,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体察和理解的。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明确提出和具体实践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环境之中,既有对前贤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的继承,又因时置宜而有所创新和发展,内涵丰富和独具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赵朴初回答了为什么要提倡人间佛教,什么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有哪些内容,人间佛教与文化的关系,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佛教的关系,人间佛教能否和怎样与现实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何进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佛教和人类自身建设的关系,人间佛教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当代中国佛教的弘扬与发展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大陆佛教的恢复和建设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实干家,把人间佛教思想置于中国大陆佛教的指导地位,并积极实践与弘扬,使中国大陆的佛教事业得到很快恢复并稳步发展。赵朴初逝世后,中国佛教在他的思想和精神的指引下,正在也必将更好地前进在爱国爱教、适应现实、服务人群、促进社会和世界和谐的道路上。诚如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总结的那样:
人间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要知恩报恩,护国利民;是甘于奉献的佛教,要慈悲济世,奉献社会;是堪为道德楷模的佛教,要以戒为师,师表人天;是讲求和谐的佛教,要以和为尚,六和为敬。
近年来,中国佛教界没有辜负朴老的遗志和宏愿,成就了一件件护国利民的大事。从2002年佛指舍利赴台供奉,2004年佛指舍利赴港供奉、两岸佛乐世界展演、非典之后在厦门举行的两岸佛教共同祈祷国泰民安的大法会,2005年“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2006年百寺千僧一天内为救助印尼海啸捐款千万元,直到今年(即2007年,本文作者注)“神州和乐”东南亚巡演、“和平钟声到台湾”、北京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真的是“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特别是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更呈现了中国佛教的大气象,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境界。
现在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事业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蒸蒸日上,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欣欣向荣的人间佛教事业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人间佛教事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间佛教不但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今世界佛教的一大潮流。正如陈兵教授所言:
综观当代全球佛教,即使未明确打出“人间佛教”的旗帜,而其思想内涵和发展趋势,很多与中国的人间佛教之旨不谋而合。事实证明,人间佛教,是深契佛陀本怀、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模式。可以断言,它将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
虽然人们对于人间佛教的概念和含义,可能还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和理解,但人间佛教对人生和人间的关注与关怀的本质,已为大家所公认和熟知。随着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持续深入,人们必将对它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它必将会以更多契理契机的生动形式,在现代社会展现其高度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为现代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正澄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