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常识百问▪P11

  ..续本文上一页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二十四)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因此佛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缘起法。

   (二十五)缘起如何理解?

   答: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现象是无常的,常常生灭变化,但它的变化却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做一定的变化。这变化的法则就是缘起。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二十六)什么是三法印?

   答: 三法印,是释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现实的生老病死问题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观察出的现实上的真理,这真理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去衡量。“法印”的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二十七)诸行无常怎样理解?

  答: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刹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这一切,均属无常。

  宇宙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自不免有迁流变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时序流转,宇宙的成住坏空,这一切都脱不出无常的范围。

   曹孟德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寿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灭无常;杜子美离乱诗云:“时难年饥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 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骨肉流离,是聚散无常。李太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由宫女如花到鹧 鸪乱飞是世事无常;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燕子,入百姓家,是繁华无常。

   再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似雪。”是青春无常;“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人事无常。“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戎楼空。”是盛衰无常,“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时序无常。总之,因缘所生法,生灭代谢,迁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间真相,本来如此。

   无常,不仅只是诗词里的句子,以科学立场而言,由微尘至世界,由地球至银河系,都是不停的在流转变迁。拿人来说,在生理上,毛发爪甲的代谢,血液淋巴的循环,是无时或止的。时时刻刻有老的细胞死亡,时时刻刻有新的细胞产生,在这不停的生灭变化中,使一个人自幼小变的壮大,壮年者日见衰老,衰老者终至死亡。在心理上,前念甫灭,后念已生,刹那刹那,不得停止。这颗妄心,终日间因缘攀境,而所攀的境,却又转瞬即逝。人的一生像是一幕电影,放映机中的胶片不 停的转,银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动,前影将逝,后影即显,后影将逝,再后的影子又接上来。银幕上一旦出现空白,表示故事告终,心理活动一旦停止,这一期的生 命也就即此结束。所以《金刚金》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是,佛法上的无常,只是变灭,而不是断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这种生灭代谢,相继不停的情况。就是人生和宇宙间,一切现象的真理。

   (二十八)诸法无我怎样理解?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

   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这个四大可不是世间说的酒色财气),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上说,人是由碳,氮,氢,氧,硫等 十五种元素构成的。但不论是四大五蕴,或十五种元素的结合,大体来说,所谓我,不外精神肉体二部份。而我人所执着的,也就是以这个精神肉体结合的的假相为我。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在这个假相中,到底是精神是我呢,还是肉体是我?如果肉体是我,那么是头是我,还是脚是我?是肝是我,还是肺是我?若说人的主宰 是心(生理学上告诉我们,心脏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衡血液的器官),那么摘除了头颅四肢后还成不成为我?若说人的主宰是脑(医学上谓大脑司记忆,想像,思考, 判断;神经司传导)。然自佛学眼光视之,肉体之脑与神经,有如灯泡电线,只是工具,若无生死根本流传的“识”为主宰,则犹如灯泡电线未通电源,是不能发生 作用的。)那么截去四肢和躯干还成不成为我?

  如果说肉体不是我,精神才是我。那么人的情绪喜怒哀乐,转变无常。究竟喜时是我?怒时是我?笑时是我?哭时是我?

   在人体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红血球的寿命只有数星期,一般细胞几个月,毛发爪甲的代谢更为明显。这样看来,三十岁的我,全然不是三岁时的我。在心理方面来说,年青时的我坦白诚恳,热情慷慨;年老时的我自私悭吝,冷漠保守。这样看来,究竟那个热情慷慨的青年是我?还是这个冷漠悭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只是我们的真如佛性,但此真如佛性,为妄想执着所遮盖,就执着这个五蕴假合之相为我。而此五蕴假合之相,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于四大五蕴之中求我。毕竟了不可得。

   (二十九)涅槃寂静怎样理解?

  最后说到涅槃寂静,涅槃,译为圆寂,译亦为灭。大乘义章云:“梵语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

  众生以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所以我执是生死流传的根本。若无我执,则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的涅槃。

  涅槃是从无常,无我的观察中,深悟法性寂灭,而获得的解脱。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固定的实体存在,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因此,释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为根据而有的缘起观。三法印也是以空为基础的。

   (三十)空到底作何解释?

   答:社会上,许多人都会说几句“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经上的术语,甚而有些人拿这些术语,当作讽嘲佛教的口头禅。但是你若问他什么是四大,什么是色,什么是空,恐怕多数人答覆不上来。

   在某一教的宣传品上,也常有些:“空,空,空。空,空,空。人生到头一场空。”一类的句子,玩味他们所说的空,约是指空无所有而言。因此、就难怪有些人说:“人生几十年,还不是一场空梦,何不看开一些,吃点儿,喝点儿,落得个眼前受用。”这话一传再传,人云亦云,结果使社会上产生了多少个落得眼前受用的 “达观人士”,也增加了多少个觉得人生是“空无所有”的悲观份子。

  不错、佛教是讲空的,但佛教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见得?我们且看佛经所说。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关于五蕴,本文中曾屡屡谈及,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约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这些前章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此处要说明的,五蕴何以皆空,简单说来,所谓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思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皆无实体,故曰皆空。

   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有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在其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是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册书而言,书是众缘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制纸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这册书破损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浆,就叫缘尽而灭。在其生后灭前期间,亦不过是一时“假有”。何以说是假有呢?因为所谓书,无非是个印有字迹的纸本子,若没有了纸和装订线,还有书的实…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