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虔誠的皈投,所以這在佛教看得極其重要。否則的話,縱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沒有注冊的旁聽生,這對于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叁皈的儀式,是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叁皈的內容,那就是:
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叁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我某某,皈依僧竟,甯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衆。
叁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叁寶、依仰叁寶,獲取聖潔而堅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從這叁大對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爲叁寶,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稱爲皈依叁寶。
(二十四)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答: 前面說過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爲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當時印度許多教派都是有最後解脫的理想的。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稱集谛,說苦的消滅滅谛和滅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谛,谛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因此佛法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緣起法。
(二十五)緣起如何理解?
答: “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現象是無常的,常常生滅變化,但它的變化卻不是沒有規律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做一定的變化。這變化的法則就是緣起。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系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系。
(二十六)什麼是叁法印?
答: 叁法印,是釋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現實的生老病死問題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觀察出的現實上的真理,這真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般寂靜。”判斷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叁法印去衡量。“法印”的印就是印玺。國王的印玺可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義,也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爲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對一切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爲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叁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稱四法印。
(二十七)諸行無常怎樣理解?
答: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生住異滅,刹那不住。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這一切,均屬無常。
宇宙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是因緣所生,自不免有遷流變化。因此,有情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住異滅,世間的時序流轉,宇宙的成住壞空,這一切都脫不出無常的範圍。
曹孟德短歌行雲:“對酒當歌,人壽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朝露,是生滅無常;杜子美離亂詩雲:“時難年饑世業空,兄弟羁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 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骨肉流離,是聚散無常。李太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春滿殿,只今惟有鹧鸪飛。”由宮女如花到鹧 鸪亂飛是世事無常;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花草,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燕子,入百姓家,是繁華無常。
再如:“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似雪。”是青春無常;“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人事無常。“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戎樓空。”是盛衰無常,“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是時序無常。總之,因緣所生法,生滅代謝,遷流不息,原是必然之理。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世間真相,本來如此。
無常,不僅只是詩詞裏的句子,以科學立場而言,由微塵至世界,由地球至銀河系,都是不停的在流轉變遷。拿人來說,在生理上,毛發爪甲的代謝,血液淋巴的循環,是無時或止的。時時刻刻有老的細胞死亡,時時刻刻有新的細胞産生,在這不停的生滅變化中,使一個人自幼小變的壯大,壯年者日見衰老,衰老者終至死亡。在心理上,前念甫滅,後念已生,刹那刹那,不得停止。這顆妄心,終日間因緣攀境,而所攀的境,卻又轉瞬即逝。人的一生像是一幕電影,放映機中的膠片不 停的轉,銀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動,前影將逝,後影即顯,後影將逝,再後的影子又接上來。銀幕上一旦出現空白,表示故事告終,心理活動一旦停止,這一期的生 命也就即此結束。所以《金剛金》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但是,佛法上的無常,只是變滅,而不是斷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這種生滅代謝,相繼不停的情況。就是人生和宇宙間,一切現象的真理。
(二十八)諸法無我怎樣理解?
無我。世間萬法,自時間上看,生住異滅。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間上看,因緣所生法,賴衆緣和合而有,無真實之萬物,亦無真實之我。
在佛法上說,所謂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風(這個四大可不是世間說的酒色財氣),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體;自科學上說,人是由碳,氮,氫,氧,硫等 十五種元素構成的。但不論是四大五蘊,或十五種元素的結合,大體來說,所謂我,不外精神肉體二部份。而我人所執著的,也就是以這個精神肉體結合的的假相爲我。但是,仔細分析起來,在這個假相中,到底是精神是我呢,還是肉體是我?如果肉體是我,那麼是頭是我,還是腳是我?是肝是我,還是肺是我?若說人的主宰 是心(生理學上告訴我們,心髒只是循環系統中壓衡血液的器官),那麼摘除了頭顱四肢後還成不成爲我?若說人的主宰是腦(醫學上謂大腦司記憶,想像,思考, 判斷;神經司傳導)。然自佛學眼光視之,肉體之腦與神經,有如燈泡電線,只是工具,若無生死根本流傳的“識”爲主宰,則猶如燈泡電線未通電源,是不能發生 作用的。)那麼截去四肢和軀幹還成不成爲我?
如果說肉體不是我,精神才是我。那麼人的情緒喜怒哀樂,轉變無常。究竟喜時是我?怒時是我?笑時是我?哭時是我?
在人體生理方面來說,由于細胞的新陳代謝——紅血球的壽命只有數星期,一般細胞幾個月,毛發爪甲的代謝更爲明顯。這樣看來,叁十歲的我,全然不是叁歲時的我。在心理方面來說,年青時的我坦白誠懇,熱情慷慨;年老時的我自私悭吝,冷漠保守。這樣看來,究竟那個熱情慷慨的青年是我?還是這個冷漠悭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只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但此真如佛性,爲妄想執著所遮蓋,就執著這個五蘊假合之相爲我。而此五蘊假合之相,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所以于四大五蘊之中求我。畢竟了不可得。
(二十九)涅槃寂靜怎樣理解?
最後說到涅槃寂靜,涅槃,譯爲圓寂,譯亦爲滅。大乘義章雲:“梵語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爲滅。離衆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爲滅”。
衆生以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所以我執是生死流傳的根本。若無我執,則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的涅槃。
涅槃是從無常,無我的觀察中,深悟法性寂滅,而獲得的解脫。由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現象,並無任何固定的實體存在,只是刹那生滅的連續狀態。無常是空,無我也是空,因此,釋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爲根據而有的緣起觀。叁法印也是以空爲基礎的。
(叁十)空到底作何解釋?
答:社會上,許多人都會說幾句“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經上的術語,甚而有些人拿這些術語,當作諷嘲佛教的口頭禅。但是你若問他什麼是四大,什麼是色,什麼是空,恐怕多數人答覆不上來。
在某一教的宣傳品上,也常有些:“空,空,空。空,空,空。人生到頭一場空。”一類的句子,玩味他們所說的空,約是指空無所有而言。因此、就難怪有些人說:“人生幾十年,還不是一場空夢,何不看開一些,吃點兒,喝點兒,落得個眼前受用。”這話一傳再傳,人雲亦雲,結果使社會上産生了多少個落得眼前受用的 “達觀人士”,也增加了多少個覺得人生是“空無所有”的悲觀份子。
不錯、佛教是講空的,但佛教的空,決不是空無所有。佛法上說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見得?我們且看佛經所說。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關于五蘊,本文中曾屢屢談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約相當于物質、受想行識則屬于精神。這些前章中已有介紹,此處不再詳述。此處要說明的,五蘊何以皆空,簡單說來,所謂五蘊,也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色從四大和合而有。受思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皆空。
宇宙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有因緣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既滅之後亦無此物。即在其生後滅前,也不過是因是緣和合下一時所有的幻相,本無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冊書而言,書是衆緣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製紙者,印刷者等若幹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這冊書破損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漿,就叫緣盡而滅。在其生後滅前期間,亦不過是一時“假有”。何以說是假有呢?因爲所謂書,無非是個印有字迹的紙本子,若沒有了紙和裝訂線,還有書的實…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