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常识百问▪P10

  ..续本文上一页门下弟子既惊疑又奇怪,便上前询问。弘忍说:“吾道行矣!你们何必再问?”大众又问:“衣法传付给谁了?”弘忍说:“能者得。”弟子相互询问:“谁是能者?”忽然有人发现慧能不见,他的名字中又有一个“能”字,于是断定老和尚将衣法传付给慧能了,就纷出追逐,准备去将传法袈裟抢夺过来。几百人一连往南追了二个月,来到了大庾岭,山高路险,涧深林密,追逐者丧失了继续追逐的勇气,就都中途折回了。只有僧人惠明,原是陈宣帝之孙,曾经当过三品武将,性气粗豪,颇有膂力,独自追到岭上,见到了慧能。慧能眼看逃不走了,就将信衣掷给惠明。惠明说:“我来不是为了争夺衣钵,而是因为和尚传法给你,希望你能对我指点一二。”慧能对他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慧能的意思是指若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无念。无念无住,一切皆空。到那个时候,就能体验到佛心,而我的真正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心,即所谓“佛即我心,我心即佛”。因此,惠明听了,当即大彻大悟,向慧能礼拜而退。

   慧能继续向南行去,遵照五祖弘忍嘱咐之偈,隐居于怀集与四会两县之间,隐姓埋名十余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到南海去。正月十三日,投宿于法性寺,遇见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他晚上在廊庑间休息时,风吹幡动,有两名僧人因此而引起争论,一个说是幡动,另一个 说是风动,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慧能在旁插嘴说:“风和幡都没有动,是你们自己的心在动!”印宗在房中听到了慧能的议论,不禁肃然起敬。第二天,印宗邀请慧能进自己的禅室,具体询问关于风、幡的说法。慧能讲了关于“心动”的道理以后,印宗不觉起立说:“行者定非常人,请问师承是谁?慧能将自己得传五祖弘忍衣法的经过全都告诉了他。印宗当即执弟子之礼,请授禅要。他还召集全寺僧众宣布:“我印宗是个凡夫,今天遇到了肉身菩萨。”他请慧能与大众见面,并请慧能出示传法袈裟让大家瞻礼。正月十七日,会齐当地高僧为慧能削发。二月八日,慧能在法性寺由智光律师授具足戒。接着,慧能在该寺开东山法门,弘五祖妙旨。第二年二月八日,慧能表示想归居旧地,印宗与僧俗千余人送他返归曹溪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慧能在大梵寺说法,并从他受无相戒。慧能所说之法,由门人法海记录,称为《坛经》盛行于世。

   (十七)什么是大乘与小乘?

   答:大乘Mahāyāna和小乘Hīnayāna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乘就是车子,乘是运载的意思,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乘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可以离苦的此岸,到达乐的彼岸,脱离烦恼的此岸,到达清凉的彼岸。至于所谓大小乘者,概略言之,小乘譬如脚踏车,用于自载,大乘譬如大汽车,自载兼以载人。小乘行者,为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为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小乘修观无常行,对于宇宙万有,只说其生灭现象;大乘究竟观一切法,于生灭现象外,更说明不生不灭的平等真如的本体。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缘;大乘修六度。小乘但破我执,断烦恼障;大乘破我法二执,断烦恼障所知障。小乘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大乘证大觉果——佛果。

   大小二乘,是出世间法的修持,若概括世间法来说,有所谓五乘佛法,五乘者、是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人天二乘是世间二乘,声闻、辟支闻、菩萨是出世三乘。出世三乘中声中闻辟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这五乘佛法,概括了佛法的全貌。

   (十八)什么是五乘教法?

   前面刚提到五乘者是: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9嗔;10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声”是言教的意思,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的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三、佛法里面讲的是什么

   (十九)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二十)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 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 ,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十善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以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所组成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二十一)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出家众要素食,在家众可食三净肉,三净肉是指眼不见杀,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耳不闻杀,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不疑杀,知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 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二十二)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 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 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 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鬘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

   (二十三)信仰佛教必须皈依吗?

   是的。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