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为开端,乃中国净土的主流,后有北魏昙鸾的弘扬,至唐代道绰、善导承其旨。开元初年,慧日倡禅净双修、戒净并弘的 「不舍万行」,承远、法照、飞锡继其说。因此,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慧远、善导、慧日三系。唯该宗并无祖徒相传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如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净宗七祖,明代又举袾宏、智旭,清代举行策、省庵、彻悟及民国印光共成十三祖。
净土法门不仅禅师力倡兼修,亦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简单易行,彻上遍下,无所不宜,故流传广远,历代不衰,至今仍弘传兴盛。
律宗:律宗以研习及持守戒律得名。东晋时陆续传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聪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继而唐朝道 宣更以大乘教义阐扬《四分律》,撰着律学五大部,创南山律宗。另与道宣同一时代的,尚有法砺所创相部宗,怀素所开东塔宗,合称为“律部三宗”。后唯存南山 宗独秀,后代所称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将戒律分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时教为化教及制教。
唐末五代,律宗与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师的弘传,加上天台宗师多兼弘戒学,律宗乃应运中兴。明末清初古心律师及其法嗣三昧律师在宝华山主持 戒席达百余坛,宝华戒坛名震一时。近世因有弘一、慈舟律师的弘扬,律宗乃存续不衰。弘一律师,深研律学,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 备览》等书。
密宗:亦名真言宗,密宗因自称受法身大日如来真实言教(密咒)的传授,且须经灌顶等入教仪式和秘密传授方可传习,故称密宗或密教。该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主要教义为胎藏界、金刚界两部曼荼罗所代表大日如来智德显现的宇宙万有之说;另以一切万法的六大本体,四曼相大,三密用大,阐明本自具足如来德性,当身即是大日觉位,修习手结契印,口诵真言,心观大日如来的三密加持,则能达到“即身成佛”,顿证当体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国时期传入,至玄宗开元年间,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陆续来华,译出弘传 《大日经》、《金刚顶经》后,始形成宗派。该宗传承法系为龙树-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论教义与修持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差异,因此民间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际仍受朝廷护持,今日中国西藏地区乃密教盛行区或。另外,欧美及台湾密宗的弘扬也有日渐兴盛趋势。
另外在早期还有俱舍宗与成实宗,很多书上有十宗说,这二宗的情况是这样的:
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俱舍论》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 向涅槃,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即涅槃,二为法相法,即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槃之乐,这是本论的目的。陈时 真谛三藏译此论,并作疏释之,佚而不传。唐代玄奘大师重译此论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随立此宗,然今则乏人问津矣!
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中国,此宗发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 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而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五蕴假和合中,实无常实无人我, 曰人空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曰法空观。二空深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睿,僧导,僧柔,法云等代相递传,至唐渐衰。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实二宗,属于小乘,其余八宗,属于大乘,有密教显教之分者,密宗属于密教,其余九宗,属于显教,有难行道与易行道分者,净土宗属于易行道,其余九宗属于难行道,这是自来判释佛教各宗的大要。在今天国人以修学净土宗、禅宗、密宗为主,其中尤以净土宗为盛。
(十六)佛的教言称为经,为何六祖慧能的《坛经》称经呢?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能称之为“经”。但是,六祖慧能的言行记录却被称之为《坛经》。严格地说,这是违背了佛教的规矩,但从中也可看出六祖慧能在佛教中地位之高。
慧能,俗姓卢,三岁死去父亲,老母守节抚养他长大,家中很穷,生活困难,慧能靠打柴来养活老母和自己。有一天,一位客人来买柴,令慧能将柴送到他在客店的住处去。慧能将柴送去后,钱货两讫,拿了钱正要离去,忽然听见那位客人在读《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一动,若有所悟,便问那位客人:“请问贵客尊姓大名, 尊驾的这卷经从何处来?怎么会想到诵读这卷经?”那位客人名叫安道城,回答说:“我曾在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东的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他门下有千余弟子,称为东山法门。他在那里讲经说法时,说是只要一心诵读《金刚经》就能见性成佛。我听了他说法以后,至今一直诵读《金刚经》。你对《金刚经》这样感兴趣,看来对佛门有缘,为什么不去拜在弘忍和尚的门下呢?”慧能说:“我很想去,可惜家里穷,全靠我砍柴、卖柴谋生。我去出家,谁来养活老母亲呢!”安道城将十两银子送给慧能安家,作为他赡养老母的费用。慧能接过银两,连声道谢。回家辞别老母,束装出发,前往黄梅县去了。
慧能到了黄梅东山,参谒弘忍大师。弘忍说:“你从哪里来?”慧能答:“岭南。”弘忍问:“你来此山礼拜我,对我有什么要求?”慧能答:“别无要求,只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怎么配成佛?”慧能当即回答:“人分南北,佛性可并无南北之分。岭南人与你大和尚相比,从体型来看,当然不同,但从佛性来看,又有什么差别呢!”弘忍认为慧能有慧根,对他很看重,但因为左右有人,就假意订责道:“去,到碓房舂米去!”慧能礼拜而退,在碓房舂米,一连干了八个月。
有一天,弘忍忽然集合全体门人,宣布说:“你们各人回房去,凭自己的智慧,写一首偈呈我看。如果有谁能领悟佛法大意,我将付法传衣给他,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当时弘忍门下有七百余名僧人,其中以上座神秀最为杰出,经常代替弘忍传授佛法。因此,诸门人回禅房后,议论纷纷,认为只有神秀才能担当传衣受法的重任。我们这些人还是知趣一点,别去呈什么偈了。
大家推崇神秀,神秀也认为自己是弘忍的当然接班人,心中思忖:“诸人不呈心偈,只因为我是教授师,不敢和我来争。我如果不呈上心偈,五祖如何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当时五祖堂前有三间房廊,廊壁上原来准备令画匠卢珍绘《楞伽变相》。神秀在夜半手执烛台在南廊中间壁上题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一早,弘忍大师喊卢珍来画《榜伽变相》,忽然看见壁上题了一首偈,就打消原意,给了画匠卢珍三十串钱,说是不画《楞伽变相》了,让此偈留在壁上吧!接着,弘忍大师将全部门人喊来,焚香偈前,说:“后代能依此修行,也就不会堕落了。”门下弟子念诵此偈,都说道:“善哉!善哉!”弘忍将神秀喊来问道:“这首偈是你写的吗?”神秀说:“罪过,罪过!偈确是我写的。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小智慧。能够识得佛法大意?”弘忍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尚未入门。凡夫依此偈修行,不致堕落。但要觅无上菩提,此偈仍还不行。你去思考几天,另呈一偈给我。如果新偈能人得门来,我将衣法付你。”神秀一连思考了几日,仍是不得要领。
当时,慧能在碓房舂米,听见大家在诵偈,就问同学:“你们在念什么啊?”同学说:“你不知道吗?和尚求法嗣,要大家呈上心偈。大家念的是神秀上座所作的偈,和尚深加叹赏,肯定要付法衣给他的了。”慧能说:“念给我听听,行吗?”同学就将神秀的偈念了一遍给他听。慧能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责他: “你懂得什么!别口出狂言了。慧能说:“你不相信吗?我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们相视而笑,不屑答理。这是因为大家认为慧能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只配踏碓舂米,没有资格来谈和偈的问题。
就在这天晚上,慧能手持烛台,来到廊下,请张日用将他口述的偈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寺内徒众看见壁上又题了一偈,都很诧异。相互询问的结果,大家知道是慧能所写,都认为他太胆大妄为了,居然想与上座神秀争高低。弘忍看见此偈,认为慧能是传法的根器,但恐怕大家知晓后,要起妒忌心与慧能为难?就假意说道:“此偈是谁所作,毕竟仍未见性。”大家听见弘忍这样说,就不再对此偈引起注意 了。到了晚上,弘忍瞒着众人,暗自来到碓坊,问道:“米白了吗?”慧能说:“米白了,但没有筛过。”弘忍用手中杖在石碓上击了三下,回身便走。慧能心领神会,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慧能进了弘忍的禅室。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的要旨,慧能听了一遍便领悟了。弘忍将顿法与衣都传付给他,说:“你从今以后是第六代祖师了。衣是信物,代代相传。法须以心传心,当令传人自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在此间,有人害你。你必须赶快离去!”慧能问: “我应当隐避在何处呢?”弘忍说:“逢怀且止,遇会且藏。”慧能向弘忍礼拜毕,捧衣离去,当夜悄悄南行,没有一个人知晓此事。
第二天,弘忍不再上堂讲法了。…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