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百問▪P10

  ..續本文上一頁門下弟子既驚疑又奇怪,便上前詢問。弘忍說:“吾道行矣!你們何必再問?”大衆又問:“衣法傳付給誰了?”弘忍說:“能者得。”弟子相互詢問:“誰是能者?”忽然有人發現慧能不見,他的名字中又有一個“能”字,于是斷定老和尚將衣法傳付給慧能了,就紛出追逐,准備去將傳法袈裟搶奪過來。幾百人一連往南追了二個月,來到了大庾嶺,山高路險,澗深林密,追逐者喪失了繼續追逐的勇氣,就都中途折回了。只有僧人惠明,原是陳宣帝之孫,曾經當過叁品武將,性氣粗豪,頗有膂力,獨自追到嶺上,見到了慧能。慧能眼看逃不走了,就將信衣擲給惠明。惠明說:“我來不是爲了爭奪衣缽,而是因爲和尚傳法給你,希望你能對我指點一二。”慧能對他說:“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慧能的意思是指若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無念。無念無住,一切皆空。到那個時候,就能體驗到佛心,而我的真正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心,即所謂“佛即我心,我心即佛”。因此,惠明聽了,當即大徹大悟,向慧能禮拜而退。

   慧能繼續向南行去,遵照五祖弘忍囑咐之偈,隱居于懷集與四會兩縣之間,隱姓埋名十余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到南海去。正月十叁日,投宿于法性寺,遇見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他晚上在廊庑間休息時,風吹幡動,有兩名僧人因此而引起爭論,一個說是幡動,另一個 說是風動,爭了半天,誰也說服不了誰。慧能在旁插嘴說:“風和幡都沒有動,是你們自己的心在動!”印宗在房中聽到了慧能的議論,不禁肅然起敬。第二天,印宗邀請慧能進自己的禅室,具體詢問關于風、幡的說法。慧能講了關于“心動”的道理以後,印宗不覺起立說:“行者定非常人,請問師承是誰?慧能將自己得傳五祖弘忍衣法的經過全都告訴了他。印宗當即執弟子之禮,請授禅要。他還召集全寺僧衆宣布:“我印宗是個凡夫,今天遇到了肉身菩薩。”他請慧能與大衆見面,並請慧能出示傳法袈裟讓大家瞻禮。正月十七日,會齊當地高僧爲慧能削發。二月八日,慧能在法性寺由智光律師授具足戒。接著,慧能在該寺開東山法門,弘五祖妙旨。第二年二月八日,慧能表示想歸居舊地,印宗與僧俗千余人送他返歸曹溪寶林寺。韶州刺史韋據,請慧能在大梵寺說法,並從他受無相戒。慧能所說之法,由門人法海記錄,稱爲《壇經》盛行于世。

   (十七)什麼是大乘與小乘?

   答:大乘Mahāyāna和小乘Hīnayāna是佛教的兩大宗派。

   乘就是車子,乘是運載的意思,能運載行人到遠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乘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可以離苦的此岸,到達樂的彼岸,脫離煩惱的此岸,到達清涼的彼岸。至于所謂大小乘者,概略言之,小乘譬如腳踏車,用于自載,大乘譬如大汽車,自載兼以載人。小乘行者,爲了自度(拔一己之苦)自利(得一己之樂),大乘行者,爲了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小乘修觀無常行,對于宇宙萬有,只說其生滅現象;大乘究竟觀一切法,于生滅現象外,更說明不生不滅的平等真如的本體。小乘修四谛,十二因緣;大乘修六度。小乘但破我執,斷煩惱障;大乘破我法二執,斷煩惱障所知障。小乘證阿羅漢辟支佛果,大乘證大覺果——佛果。

   大小二乘,是出世間法的修持,若概括世間法來說,有所謂五乘佛法,五乘者、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人天二乘是世間二乘,聲聞、辟支聞、菩薩是出世叁乘。出世叁乘中聲中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這五乘佛法,概括了佛法的全貌。

   (十八)什麼是五乘教法?

   前面剛提到五乘者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五戒的教法戒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間,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惡:1殺;2盜;3淫;4妄語;5兩舌(即挑撥離間);6惡口(即粗惡傷人的言語);7绮語(即邪淫言語);8貪;9嗔;10邪見(即否認因果的見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做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斷除見惑我見、常見、斷見等錯誤見解和思惑對世間事物而起的貪嗔癡等迷情,證得涅槃,叫做聲聞乘。“聲”是言教的意思,聽聞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脫的人叫做聲聞。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有人獨自悟到緣起之理而得到解脫,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說出來,這種人叫做獨覺,因此十二因緣法叫做獨覺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薩道,經過無數世的難行苦行,最後達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薩乘。

  

  叁、佛法裏面講的是什麼

   (十九)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衆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爲止,尚無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幾部是代表性的佛經,在中國之所以有許多宗派的出現,大體上是由于所宗經論的立場不同而産生。

  不過,佛教的教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于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

   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種關系的結合而産生各種的現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夠形成爲文章,能夠達到讀者的手裏,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一些有關佛教的問題,這中間的關系(因緣),看來簡單,實際則複雜之極;文字的來源及修養,知識的累進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熱忱及見解,加上文具的製造及運用,文稿的檢字排版及印刷,郵件的寄發及傳遞,最後還得有讀者自己的興趣知識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從作者到讀者之間的任務。這種關系(因緣)的舉例,尚是粗淺而明顯的,若要更進一步的考察,每一個關系的單元上,也都連帶著許多的關系,這種關系連帶關系的現象,便是因緣。事物的出現,是由于因緣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緣的分散,這就叫作緣生緣滅。

   (二十)佛教的根本教條是甚麼?

  從原則上說,佛教並沒有甚麼教條,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並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約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據倫理的要求而來,所以也是純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雖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層次的不同而分有 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 ,但其均以五戒十善爲基礎;也可以說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詳細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難。

  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所謂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並且要戒作惡也戒不去行善,十善是佛教對世間善行的總稱。它是以叁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及叁種意業(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所組成的。又稱十善道、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或十白業道。

  總之,佛教對于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衆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衆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盡量不作,否則,就要盡量去作。作了惡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過,佛教是開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爲,雖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無心犯戒,雖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結果縱然沒有破戒,還是有罪;犯戒,一定要心、境、事叁者的相應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二十一)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不。素食雖是佛教鼓勵的事,但卻並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出家衆要素食,在家衆可食叁淨肉,叁淨肉是指眼不見殺,自眼不見是生物爲我而殺。耳不聞殺,于可信之人,不聞是生物爲我而殺。不疑殺,知此處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無爲我而殺之嫌),是爲慈悲一切有情衆生的 原故,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們不親自殺生。

  因爲,五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信佛之後,如能實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難,不吃素也不要緊,但是不可再去親自屠殺,也不可指揮他人屠殺了。買了屠死的魚肉回家,那是無妨的。

   (二十二)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不。佛教的宗旨雖在解脫生死,出家雖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實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夠解脫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 脫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脫道爲依歸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叁果,叁果雖未出叁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後上生色界淨居天,再證四果阿羅漢,就入解脫之境 了。所以在家人證到叁果,也就相近于解脫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爲了化度衆生,菩薩隨類應現,到處化身,經常是化現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薩中,除了地藏彌勒之外,多數是現的在家 相。印度的維摩居士及勝鬘夫人,都能代佛說法,但他們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薩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團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揚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內倫理製度的理由。說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體上說,出家的重要;從作用上說,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卻不是必須出家 。

   (二十叁)信仰佛教必須皈依嗎?

   是的。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爲佛教的教徒,必須經過“叁皈”的儀式,這一儀式的重要性,也像國王的加冕、總統的就職、以及黨員的入黨等,是打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效忠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生命的新生、一種…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