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三十四)什么是十二因缘?
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
(1) 老死,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
是由于有生;
(2) 生。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有;
(3) 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
有的缘是取;
(4) 取。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着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着,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爱;
(5) 爱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 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受、触、六入的关系。
(6) 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
(7) 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
(8)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名色。
(9) 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
名色又依存于识。
(10) 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 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 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 二缘,共十二缘起。
(11) 行。“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 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无明。
(12) 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三十五)前面多次谈到业,业在佛教上是如何解释的?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因此世间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造业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
由身口意所造的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能招感三界五趣的总报者,称为“引业”,而令此总报体的种种差别得到圆满决定的,称为“满业”。“业”表现在外,并能示予他人者,称为“表业”,持续潜隐于内的业果力量,而无法表示于外,令他了知者,称为“无表业”。
各人所造的善、恶诸业,往后必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当招感果报的受果、受时俱定,称为“定业”;反之,受果、受时俱不定,暂不受报,称为“不定业”。
因此,因果报应不能只看一时,因为业依照受报时间分有:现生造业,现生受报的“顺现受业”;现生造业,次生受报的“顺次受业”;现生造业,二生或多生后受报的“顺后受业”。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的差异,主要的原因有二:一、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 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才能结果;二、是缘的力量有强弱,如诸缘具足,则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不够,力道不足,自然业果的成熟亦慢。
不过,尽管果报有迟速,可以肯定的是“因果不会消灭”,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众生除非不造业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一旦遇缘,必起现行,而且“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必受其报,不能以做些好事来 抵销应得的恶报。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使恶报由重转轻;或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恶缘逐渐减弱。譬如一杯盐水,表示恶因,若多加以 善因的淡水,则可冲淡恶果的咸味,转为甘美。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缘,极为重要。
业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它是意志力的反应,这个行为无论善恶,都会产生一股力量,推动我们造作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辗转相生,就形成一循环式的业力推动圈。因此,业有如念珠的线,维系着众生的生命,永无休止的在六道轮回不已。
在佛经中,佛陀曾将业力比喻“如种”、“如习”。譬如植物开花结果,花虽然凋谢枯萎,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仍会发芽、抽枝、开花、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又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道。
从上面的譬喻可以知道人的祸、福、穷、通,都是自身的业力所感,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造什么因,就得到什么结果, 善恶果报须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明、上帝能够赏赐祸福,也不是阎罗鬼王可以任意司掌赏罚。我们要能够确实的体认:业是自己创造,不由神力;业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业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如此则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三十六)什么是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佛教创立初期一方面批判婆罗门教义,同时也反对非婆罗门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婆罗门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渊源,佛教接受了他们的某些思想,而根据“缘 起”和“业”的理论,予以另一种解释。如“三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随着自己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生人界而为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生,或为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着,所以叫做轮回。
(三十七)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感觉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什么关系呢?
答: 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造成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是正确或是错误,是深刻或是肤浅,是全面或是片面,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的生活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使用的很多词汇,最初都来源于佛教,包括我们经常说到的“世界”。佛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楞严经》卷四曰:“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世”为迁流义,属于时间的范畴。佛法认为,时间象流水一样,处于不断的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又从现在延续到未来,所以时间的存在形式为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界"则是对于方位的界定,属于空间的范畴。佛教对于宇宙的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六方是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则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又把世界称为世间,"间"为间隔义,世界就时间来划分,有三世的间隔;就空间来划分,有方位的间隔。我们都常说的大千世界一词就是佛家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佛法中所说的世界,古人称…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