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因惑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對苦的緣起解釋,全面分析起來有“十二緣起”。
(叁十四)什麼是十二因緣?
答: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爲中心來談的。對人生問題一般說十緣起或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現在簡單地解釋一下:
(1) 老死,這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憂悲苦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緣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呢
是由于有生;
(2) 生。如果沒有生,則沒有老死,也沒有憂悲苦惱。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有;
(3) 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有了業力爲緣,必然有後果的生與死。“有”又是緣什麼而起的呢
有的緣是取;
(4) 取。取是追求執著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物爲我所有,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爲中心追求執著,就能引發身口意叁業的活動。取又以愛;
(5) 愛爲緣。愛的簡單解釋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執著,有追求執著才有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有業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愛、 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說到這裏,已經說明了惑、業、苦的因果關系。爲了進一步考察生命欲愛之所以發生,則必須說明受、觸、六入的關系。
(6) 受是感覺,即對客觀境物所起的快感樂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樂感舍受。由于苦樂的感覺,激發和沖動著生命的欲求。感覺來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所以依存于觸;
(7) 觸是根、境、識叁者會合而有的心理活動的開始。如眼根對紅色境時,紅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視覺的眼識生起活動。根境識叁者會合,才發生紅色的觸反應,所以觸依存于六入。
(8)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傳遞色、聲、香、味、觸、法法,即前五種事物遺存下來的印象,是意根的對象六境的機能。再進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問題,因而說到名色。
(9) 名色的意義前面已經講過,即身心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組織。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體組織的東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爲緣呢
名色又依存于識。
(10) 識雖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當作認識體來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東西。識對境認識對象有總了別作用,使境增加明顯,使根增長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領 導。所以名色全體的成立,依存于識,但是識又依存于名色。因爲有境對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幫助發生,才有識的現起,識不能離開名色而獨立。所以識與名 色的關系,是互相依存的關系。以上所說是十緣起,如果就人們現實的活動的條件來觀察,十緣起已經全面了,但如果說明生死何以無窮的原由,則又有行和無明 二緣,共十二緣起。
(11) 行。“行”的意義與“有”相同。從現在身口意造作的業來看它潛伏著引生後果的力量叫做“有”,從現在已經成熟的果來看過去所造的業叫做“行”。識與名色,是現 在已熟的果,是依存過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過去無始以來“行”的反複,積習成性,隱然有種力量支配著行爲,所以生死苦惱現象聯綿不斷。行又依存于無明。
(12) 無明是對一切法緣生故生、緣滅故滅、無常、無我的真實相不認識,特別對自己身心只是因緣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覺,以爲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執著,所以對境而有樂受、苦受、舍受,而起貪嗔癡等煩惱,而造種種善惡業。所以人們的生死痛苦的本源畢竟在于無明。
十二緣起歸納起來仍不外乎上面所說的惑、業、苦的關系。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惑和業,招致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的惑和業,招致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內容。
(叁十五)前面多次談到業,業在佛教上是如何解釋的?
社會上,由于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因此世間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爲身、口、意叁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爲,所以生死輪回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回的動力,稱之爲“業”;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分爲善業、惡業、無記業,能招感叁界五趣的總報者,稱爲“引業”,而令此總報體的種種差別得到圓滿決定的,稱爲“滿業”。“業”表現在外,並能示予他人者,稱爲“表業”,持續潛隱于內的業果力量,而無法表示于外,令他了知者,稱爲“無表業”。
各人所造的善、惡諸業,往後必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當招感果報的受果、受時俱定,稱爲“定業”;反之,受果、受時俱不定,暫不受報,稱爲“不定業”。
因此,因果報應不能只看一時,因爲業依照受報時間分有:現生造業,現生受報的“順現受業”;現生造業,次生受報的“順次受業”;現生造業,二生或多生後受報的“順後受業”。 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主要的原因有二:一、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 而桃種須待叁四年後才能結果;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諸緣具足,則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不夠,力道不足,自然業果的成熟亦慢。
不過,盡管果報有遲速,可以肯定的是“因果不會消滅”,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因果業報,如影隨形,衆生除非不造業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一旦遇緣,必起現行,而且“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必受其報,不能以做些好事來 抵銷應得的惡報。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緣,可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惡緣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表示惡因,若多加以 善因的淡水,則可沖淡惡果的鹹味,轉爲甘美。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爲重要。
業是行爲或造作的意思,它是意志力的反應,這個行爲無論善惡,都會産生一股力量,推動我們造作新的行爲,新的行爲又會産生新的力量,如此輾轉相生,就形成一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因此,業有如念珠的線,維系著衆生的生命,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輪回不已。
在佛經中,佛陀曾將業力比喻“如種”、“如習”。譬如植物開花結果,花雖然凋謝枯萎,但保留下來的種子一旦遇緣,仍會發芽、抽枝、開花、結果。衆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又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裏仍留有香水味道。
從上面的譬喻可以知道人的禍、福、窮、通,都是自身的業力所感,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造什麼因,就得到什麼結果, 善惡果報須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明、上帝能夠賞賜禍福,也不是閻羅鬼王可以任意司掌賞罰。我們要能夠確實的體認:業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業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人生,成爲自己生命的主人。
(叁十六)什麼是叁世因果與六道輪回?
佛教創立初期一方面批判婆羅門教義,同時也反對非婆羅門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婆羅門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淵源,佛教接受了他們的某些思想,而根據“緣 起”和“業”的理論,予以另一種解釋。如“叁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六道輪回”隨著自己善惡行爲,或生天界而爲天人,或生人界而爲人,或爲阿修羅--一種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戰鬥的神,或爲畜生,或爲鬼,或墮地獄。一切衆生永遠升沈于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中,猶如車輪沒有始終地轉著,所以叫做輪回。
(叁十七)通過上面的介紹我感覺佛教關心的是人生煩惱及痛苦的解脫,與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有什麼關系呢?
答: 事實上,對世界能否達成正確的認識,直接關系到我們的幸福。因爲人生的許多煩惱和痛苦,都是由錯誤的世界觀造成的,正如我們平時所說的那樣: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以說,對世界的觀察和認識,是正確或是錯誤,是深刻或是膚淺,是全面或是片面,總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我們的生活感受,左右我們的行爲方式。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現在使用的很多詞彙,最初都來源于佛教,包括我們經常說到的“世界”。佛法所說的世界,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楞嚴經》卷四曰:“雲何名爲世界?世爲遷流,界爲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爲界,過去現在未來爲世。”“世”爲遷流義,屬于時間的範疇。佛法認爲,時間象流水一樣,處于不斷的遷流延續中,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又從現在延續到未來,所以時間的存在形式爲叁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而"界"則是對于方位的界定,屬于空間的範疇。佛教對于宇宙的空間,有六方和十方之說。六方是指東、西、南、北、上、下;十方則是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佛教又把世界稱爲世間,"間"爲間隔義,世界就時間來劃分,有叁世的間隔;就空間來劃分,有方位的間隔。我們都常說的大千世界一詞就是佛家叁千大千世界的簡稱,叁千大千世界並不是叁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
佛法中所說的世界,古人稱…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