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常识百问▪P16

  ..续本文上一页有个比喻:一个美丽的女性,在她丈夫眼中是个贤慧的妻子;在她孩子眼中是位善良的母亲;在与她同样漂亮的女人眼中就成 了仇敌;而在鸟兽们的眼中,她就是可怕的人类。"境由心造"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美丑和价值,都是我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规定的:一只古碗,鉴赏家看到的是它的历史,收藏家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外行却只看到它的破旧。 又如馒头和金子,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金子比馒头更珍贵,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它们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有个故事说,一艘船遇难之时,大家都跳到海里逃生,其中有位富翁带走了金子,另一位贫民带走了馒头,在海上漂流了几天几夜后,贫民因为馒头度过了生死难关,而富翁却抱着金子惨死在海里。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是绝对的。

  又如天上的月亮,在不同观赏者的眼中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有人觉得赏心悦目,而有人却会因此伤怀哀叹;同样是秋天,有人觉得"果然秋日胜春朝",有人却觉得"秋风萧瑟天气凉"而不胜悲戚。境本是同样的境,不同的心却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同样的事物,以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会有不同的发现,就是我们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们"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这个尺度就是我们的心。

  第三、苦乐由心感受

   一般人或许以为有钱有势才能快乐,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有钱有势的人,往往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羡慕之上,这种快乐并不真实,也不会长久;而物质条件简陋的 人,若能安于清贫的现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快乐,所谓知足常乐。所以说,苦乐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在于心境如何。

   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幸福的内涵和根源,只知道从外在环境中不停地寻找。将人生幸福建立在物质改善的基础上,为了挣钱绞尽脑汁, 不择手段,虽然钱挣到了,幸福却未必同时到来,甚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只是从外在环境中寻求快乐,而不从内心寻找,实在是舍本逐末, 所以,幸福人生的关键是心灵健康,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财富。幸福不能没有财富,因为生存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是如果光有物质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灵和身 体也不行。就像病人,即使是再好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可口;就像帝王,权利和财富都到达了顶点,没有好的心情同样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可以逃避人际关系,但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心中有烦恼,无论换作什么样的环境,烦恼还是不能摆脱。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们的心灵,因为苦受和乐受,都来自于心的感受,来自于心的认识。人类正是因为对世界的无知,才形成了各种烦恼和痛苦。

  学佛就是要从培养健康的心灵健康着手,这也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心灵。

  佛法关于世界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唯识的。假如我们能够用这四种智慧去审视世界,就可以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生活得洒脱自在。

   (四十)“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此话对吗?

   此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前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观念,代表生命流转的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而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未来善恶结果;只考虑今世苦乐处境而不追溯前世因缘,是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便表现在这类问题上。佛教来世的幸福并非一种虚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世的道德行为上的造福行为。这种行为为利己利众行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及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这种行为就是菩萨行。

   (四十一)菩萨怎么讲?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凡是觉悟到生命苦空无常,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不论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发菩提心者,都有资格称为菩萨。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四十二)什么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戒、定、慧三学是学佛之人必须经过的途径,而大乘学人又在戒定慧之外复加布施、忍辱、精进而合称六度,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布施可以度铿贪。

   第二是持戒,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持戒可以度毁犯。

   第三是忍辱,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忍辱可以度嗔恨。

   第四是精进,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精进可以度懈怠。

   第五是禅定。禅定可以度散乱。

   第六是般若,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智慧可以度愚痴。

   (四十三)什么叫做四摄?

   答: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就是“学”: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因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四十四)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这就是学佛人走的路。

  四、佛教寺院与仪轨

   (四十五)通常我们进入寺院,山门第一个建筑是天王殿,殿中的四大天王代表什么?

   答:四大天王的名字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四大天王是在欲界护持佛法的护法神。

   既然四大天王是护法神,他们护谁?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他教我们这个。你看看这个名字就晓得了,第一位…

《佛教常识百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问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