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個比喻:一個美麗的女性,在她丈夫眼中是個賢慧的妻子;在她孩子眼中是位善良的母親;在與她同樣漂亮的女人眼中就成 了仇敵;而在鳥獸們的眼中,她就是可怕的人類。"境由心造"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世界上一切現象的美醜和價值,都是我們從自己的需要出發來規定的:一只古碗,鑒賞家看到的是它的曆史,收藏家看到的是它的價值,外行卻只看到它的破舊。 又如饅頭和金子,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都會認爲金子比饅頭更珍貴,但在特殊的情況下,它們的價值也會發生改變。有個故事說,一艘船遇難之時,大家都跳到海裏逃生,其中有位富翁帶走了金子,另一位貧民帶走了饅頭,在海上漂流了幾天幾夜後,貧民因爲饅頭度過了生死難關,而富翁卻抱著金子慘死在海裏。由此可見,任何事物的價值都不是絕對的。
又如天上的月亮,在不同觀賞者的眼中會産生不一樣的作用:有人覺得賞心悅目,而有人卻會因此傷懷哀歎;同樣是秋天,有人覺得"果然秋日勝春朝",有人卻覺得"秋風蕭瑟天氣涼"而不勝悲戚。境本是同樣的境,不同的心卻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說:"風月無今古,情懷自淺深"。同樣的事物,以各人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會有不同的發現,就是我們自己,在不同的心境中也會有不同的感覺。我們"人是萬物的尺度",而這個尺度就是我們的心。
第叁、苦樂由心感受
一般人或許以爲有錢有勢才能快樂,事實是不是如此呢?有錢有勢的人,往往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羨慕之上,這種快樂並不真實,也不會長久;而物質條件簡陋的 人,若能安于清貧的現狀,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快樂,所謂知足常樂。所以說,苦樂與否並不在于外在環境,而是在于心境如何。
雖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幸福的內涵和根源,只知道從外在環境中不停地尋找。將人生幸福建立在物質改善的基礎上,爲了掙錢絞盡腦汁, 不擇手段,雖然錢掙到了,幸福卻未必同時到來,甚至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我們只是從外在環境中尋求快樂,而不從內心尋找,實在是舍本逐末, 所以,幸福人生的關鍵是心靈健康,其次是身體健康,第叁才是財富。幸福不能沒有財富,因爲生存離不開物質條件,但是如果光有物質條件,沒有健康的心靈和身 體也不行。就像病人,即使是再好的東西也不會覺得可口;就像帝王,權利和財富都到達了頂點,沒有好的心情同樣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可以逃避環境,可以逃避人際關系,但無法逃避自己的心靈。如果我們心中有煩惱,無論換作什麼樣的環境,煩惱還是不能擺脫。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們的心靈,因爲苦受和樂受,都來自于心的感受,來自于心的認識。人類正是因爲對世界的無知,才形成了各種煩惱和痛苦。
學佛就是要從培養健康的心靈健康著手,這也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爲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識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我們的心靈。
佛法關于世界的理論,向我們揭示了世界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唯識的。假如我們能夠用這四種智慧去審視世界,就可以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生活得灑脫自在。
(四十)“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此話對嗎?
此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前世的來世。叁世是一個相對的觀念,代表生命流轉的過程。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過程和部分衆生從流轉中解脫升華的特殊過程。而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未來善惡結果;只考慮今世苦樂處境而不追溯前世因緣,是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便表現在這類問題上。佛教來世的幸福並非一種虛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世的道德行爲上的造福行爲。這種行爲爲利己利衆行爲,本身是立足于現實,有利于自己及社會的今世見效行爲,這種行爲就是菩薩行。
(四十一)菩薩怎麼講?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並且也能覺悟一切衆生的痛苦,同情一切衆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衆生的痛苦。凡是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發菩提心者,都有資格稱爲菩薩。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稱爲“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爲菩薩。
菩薩是衆生成佛的必經身份,衆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爲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大乘佛教特別發揚這種菩薩行的人生觀,並且特別鼓勵“六度”和“四攝”的行爲。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爲止,都可稱爲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大乘經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所以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國五臺山被認爲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的道場,稱爲四大名山。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薩在我國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四十二)什麼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戒、定、慧叁學是學佛之人必須經過的途徑,而大乘學人又在戒定慧之外複加布施、忍辱、精進而合稱六度,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有叁種:凡以物質利益施與大衆的叫做“財施”,包括身外的財物和自身的頭目手足和生命;凡保護大衆的安全使他們沒有怖畏的叫做“無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衆的叫做“法施”。布施可以度铿貪。
第二是持戒,戒也有叁種,即防止一切惡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菩薩最根本的戒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一切爲了利益大衆,其余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持戒可以度毀犯。
第叁是忍辱,即爲利益有情故,忍受毀罵打擊,以及饑寒等苦,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衆生的志願。忍辱可以度嗔恨。
第四是精進,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精進可以度懈怠。
第五是禅定。禅定可以度散亂。
第六是般若,即智慧,爲自覺覺他而修禅定和智慧。智慧可以度愚癡。
(四十叁)什麼叫做四攝?
答:攝的意義就是大衆團結的條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慈愛的言語和態度;第叁是利行,爲大衆利益服務;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動方面同于大衆。四攝法是菩薩在衆生中進行工作的方法。菩薩爲了利益衆生,必須廣學多聞。佛教要求菩薩行者學習五明就是“學”: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曆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5因明,即佛學。五明是學者必須學習之處。“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菩薩的條件。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
(四十四)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爲“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簡稱“菩提心”,或雲“大乘心”,或雲“普賢心”,再簡雲“發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爲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爲良田,長養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爲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爲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日,普照一切衆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爲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爲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爲開始,不同的只在于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發菩提心、走菩薩路、學佛做人、利益衆生。這就是學佛人走的路。
四、佛教寺院與儀軌
(四十五)通常我們進入寺院,山門第一個建築是天王殿,殿中的四大天王代表什麼?
答:四大天王的名字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四大天王是在欲界護持佛法的護法神。
既然四大天王是護法神,他們護誰?護自己。如何保護自己?他教我們這個。你看看這個名字就曉得了,第一位…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