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颂吾胜德,
毛竖心欢喜,浑然乐陶陶。
要让他听到所有世界都在交口称赞我的功德远远胜过他,我因而汗毛竖立,心生欢喜,完全沉浸在这种欢乐之中。
彼富吾夺取,若为吾从仆,
唯予资生酬,其余悉霸取。
令彼乏安乐,恒常遇祸害。
虽然努力制止,但也无法阻挡,就算此人成为拥有利养等的富翁,但假设他无有我慢而甘愿为我做事,那么我也只给此人仅能维生的薪水,剩余的全部霸占为己有。这以上是有些注释中解释的。还要让这个人失去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痛苦不堪。
丑二、彼之原因:
彼为堕生死,百般折损我。
如果问他:我为何这般憎恨这个人呢?
因为此人在轮回中于漫长的岁月、众多的地方曾经百般折磨、损害过我。
子三(摄义)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丑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
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
心意你只追求自利,结果以前历经了无数劫,为了成办自利付出过何等的艰辛,你只是饱尝痛苦而已,因而理当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
这以下“自他”的名称都归回原位。
丑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
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因此,一定要通过自他相换的方式行持利他。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无有欺惑地讲述了自他交换的功德,很明显,依此而行以后必能获得圣者果位。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必不逢今苦。
假设你在以往就能奉行自他相换的事,那么,不可能得不到佛陀圆满安乐而落到感受如今痛苦的这般地步。
丑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于他亦当习。
因此,就像你对于由父母的精血聚合物说是自己的身体执为我一样,对于其他众生也要如此修习。
癸二(行为)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
子一(行为修法)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丑一、当利他:
应为他密探,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以彼利众生。
我应当作为他众的大密探,观察自己在做什么,作为侦探以后就要看自身有什么所需的物品,全部抢夺过来,你应当以此利益他众。
丑二(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
寅一、以意乐自我嫉妒:
我乐他不乐,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何不反自妒?
我快乐无比,他闷闷不乐,我高高在上,他低三下四,我行持为一己私利的善业,而全然不顾及他众,为什么不反过来妒忌自己呢?
寅二、以行为代他苦:
吾当离安乐,甘代他人苦。
我应当远离安乐,甘心情愿代受他众的所有痛苦。
寅三、以心行置低位:
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
他虽犯大过,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众前诚忏悔。
时时应当观自己的心念处于什么状态,扪心自问自己犯了什么罪过,观察自己的过失,纵然他人犯了罪,也要转为自己的过失,即使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错事也要在大庭广众前诚心忏悔承认说“我有此种罪过”。
显扬他令誉,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特别宣扬他的功德声誉,以此埋没自己的名声,隐含不露,自己像下等仆人一样无有我慢精勤为他们的所有利益当差役使。
此身过本多,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莫令他人知。
自己本身具足多种过失,偶尔性的功德微乎其微,何足赞叹?因此就算是小小的功德也应当尽量隐藏,不让他人知晓。
丑三、摄义: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总而言之,往昔为了私利,你所作所为均是有损他众的害行,从今以后,为了利益众生,愿以往这所有的损害全部落到自己的头上。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不要让自己的这个身体过于顽固不化,现出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应当如同新媳妇的姿态那样具有羞涩畏罪、谨慎约束、自重自爱等行为。
子二(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
丑一(以对治主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应当以利他的意乐行持利他的行为,千万不能有自私自利的意乐行为,如此以对治法主宰这颗心,也就是说如果它逾越了取舍,就要用对治来惩罚它。
寅二、广说:
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唯当受治罚。
尽管这般谆谆教诲,如果“心”你仍旧屡教不改,不依此而行,那么将来一切罪过都必然归咎于你,到那时你也只能甘愿受惩罚而己。
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如果想:实在做不到这样。由于你这颗心只求自利,使我一败涂地,当时是未见到罪过的以前,并非是见到你是罪魁祸首的此时,现在我已发现你的本性与罪过,因此无论你去往何处,我一定要让你无处可去,将你自私自利的所有骄傲摧毁无遗。
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
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如今你必须放弃“我应有自己的权益”这一念头,我已将你出售给他众,因此要无有厌倦竭尽全力饶益其他众生。
丑二、视为所断违品: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假设我随心所欲放逸无度,没有把你施予一切有情,那么你一定将我卖给地狱的狱卒们。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你往昔也曾经屡次将我送给狱卒们,让我久经痛苦,现在想起你的那一怨仇,必然要摧毁你谋求自利的心。
丑三(精通对治方便)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若汝欲自喜,不应自爱执,
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如果你想自己永远欢喜快乐,那么就千万不要贪执自我欢喜,假设你想免遭痛苦,那就应该恒常爱护他众。
寅二(广说)分二: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法。
卯一(断除贪身)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贪执不合理。
辰一(贪执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实宣说:
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其实,你越是对这个身体百般珍爱护持,它就越会软弱无力,腐朽不堪。如果没有丝毫欲妙,也会产生剧大痛苦,以致于堕落。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如果有人想:只要成办所有欲妙就不会产生痛苦了。如此堕落下去,那么它的欲望无有止境,无法满足,即便整个大地上的所有财物还不能使它得以满足,那谁能满足它的所有贪欲呢?如云:“大地尽粮食,黄金畜无病,皆不足一人,当息如是心。”或者“我乳国王统辖四洲,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仍不满足……”本来没有成办欲妙的能力却异想天开,依此而倍加苦恼、疲惫至极、满怀嗔恨等等,由于事与愿违或者因为不满足而大失所望,生起忧愁。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任何人,如果对身体受用一无所求,那么他的圆满快乐无穷无尽。对自身的贪欲只会越来越增长,因此绝不要让它有机可乘。任何人,不将悦意的事物看得很重,那么他的受用最初容易获得,中间不会产生贪执的痛苦,最终不会出现耗尽的苦恼,因此才称得上是最妙的财物。如《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若想:虽然不应耽著受用,但贪执身体是理所应当的事。
事实并非如此,这个身体终将化为灰迹,并且自己独立并不能行动,要依靠心的牵引才能活动,为什么要将如此肮脏的色法执为我呢?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
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无论是活还是死,这个虚妄的身体又能对我做什么呢?难道与粪便等物品有什么差别吗?呜呼!为什么不遣除将这个身体执为我与我所的慢心呢?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由于听从自身的指使而毫无意义积聚痛苦,对于树木般的这个身体,为何贪执嗔恨呢?它根本不是贪嗔的对境。
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其实自己如此精心珍爱保护或者被鹰鹫所食的这个身体既无贪心也无嗔心,为何要苦苦贪爱它呢?
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何者诋毁能令嗔恨,何者赞叹能令喜悦,既然身体无有心识,那么自己何必要为了身体而费力取舍赞毁呢?如是而为实在是徒劳无义。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假设说:身体虽然不知道这些,但有人喜爱这个身体,使它变得可爱,能使别人成为我的朋友而喜欢它。那么,所有众生都贪爱各自的身体,我为什么不喜爱所有的众生呢?理当同等喜爱。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法: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工具。
贪执自身可谓过患无穷,为了使自己能够做到无有贪执而利益众生,一定要将这个身体舍给众生作为仆奴或资具。如果能对他众有利,虽说这个身体有累累过患,但也要像工具一样善于运用。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诫之障;二、精勤对治。
辛一、遣除教诫之障: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修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大有必要,如今贪执愚夫无义的行为已足够了,实在没有意义,我务必要追随智者佛菩萨们的足迹,修持菩提心。忆念本论中的第四品、第七品以及《学集论》等中所说的一切不放逸教言,断除昏沉、睡眠等三摩地的五障。《亲友书》中云:“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应当遣除这五种障碍。
辛二、精勤对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就像所有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们那样断绝一切罪过,并为以后不再就犯而坚忍不拔地奉行对治的善法,夜以继日精勤不怠,倘若没有精进努力,那么自己的痛苦何时才能完结呢?永无终止。
己三、修胜义菩提心: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鉴于前述原因,为了遣除贪欲等烦恼障以及非烦恼性的分别念所知障,使心避开欲望分别等邪道,专注真实善法所缘,恒常修持禅定。
第八品释终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八品 静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