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是假的我,真正的自己是那个能知,它没有坏啊!它还在那裹好好的啊!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六祖坛经》裹有这么一段故事。六祖预知自己数个月后即将圆寂,就告诉他的弟子这件事,并且说:「你们不可以哭,哭的人不是我的徒弟。」因为哭就表示学了那么久,还没学懂。学懂什么?学懂真正的自己是不会死的、不会坏的。六祖只不过是「假我」要坏掉了、死了,他的「真我」不会改变。任何人换一部新车,都是欢欢喜喜的,不会哭哭啼啼的。那我们换一个新的身体,要哭吗?当你一体会到自性是不会坏的,这件事就摆平了。
为什么自性不会坏呢?因为它不能被摸,摸都不能被摸,怎么能被损坏?它没有办法被损坏,所以它是「不灭」的。此外,当你体悟到自性以后,你会发觉自性早就在那裹,不是你创造出来的。你不能把它创造出来,所以它是「不生」的。因此自性有一个性质就是「不生不灭」,既不生,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死;会生灭就是会生死。所以当体悟到自性以后,就了脱生死。对很多人来说,生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修一真三昧,就可以体悟自性,就可以了生脱死。
有些人问到了身体这裹时,他觉得还是没有把问题解决,所以就会问:「我们的想法和主张,是不是我的真心呢?是不是自性呢?」想法和主张仍然不是真心,主张、想法都是被主张的、被想的,那个能想的、能提出主张的才是真心。我们的真心是思议所不及的,这就是《金刚经》讲到最后说「自性是思议所不及」,想是没有办法想到的,因为「想」不是自性。
还有,有些人在定中看见佛、菩萨来了,或者有些什么感应,那些是真的吗?或者也是被知的?那些还是被知的,不是真正的自己。想法、主张、感应就比较深了,比较抽象了,比身体还要抽象。
我在槟城也讲这个题目,有一位小学女老师听了以后,第二天就打电话给我,讲她的状况,我听了以后说:「你悟本来面目了。」一个晚上喔!她怎么做的?那个晚上她一直在检讨:「我的想法是谁在想?想不是我,那么我是谁?」检讨了一个晚上就弄通了。她那个晚上等于是在修一真三昧,所以一真三昧修起来是很快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快,至少证明有人这么快。
这个方法还有一个简便的修法。我刚才那样讲,一层一层越讲越抽象,是一个方法。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你去审查一下:「凡是被知的都不是;只有能知,才是自性。」只要把这两句话好好记住,时时刻刻检讨。检讨到后来,有些人用得更简单:「被知的都不是。」下面那句:「只有能知,才是自性。」都不讲了,这样用起来更简便。
不过,我要补充一点,「被知的都不是」,这个办法是很猛的,也是很粗糙的。很多年前我教大家这个办法,是因为大家的心不够细,如果我讲细的步骤,大家听了以后会没有感觉,所以要讲这么猛的、剧烈的方法让大家去试。一试之后,做对了会有所体验。这样做到了以后,够不够呢?不够的。因为做到以后,会有个状况产生。因为是很猛的,忽然间做成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一下子掉进成功了。以后又会莫名其妙掉出来,也是突然间掉出来,怎么掉出来也不知道。蹦一下子掉进去,蹦一下子又掉出来,还是莫名其妙。
有了体验之后,接下来要做细致的工作,很细腻的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很清楚的体悟自性。那时你就要把你的心分解得非常细。这个方法,一则是前面所讲的找寻真我的方法:汽车不是我、房子不是我、衣服不是我、身体不是我,我的想法、主张不是我、我的立场不是我、我的感应不是我,然后到feeling,feeling也不是我,一层层这样深进去。虽然一直是在被知的状态下,但是它是一层层的,愈来愈靠近真我。另一个方法则是十二因缘。讲十二因缘给大家听,就是教大家如何从一个个环节、层次中,想办法深入进去,然后破无明。这些做法就是细腻的回头、细腻的摄心内证,不是那么猛烈的。
我自己做的时候是怎么样呢?细的和猛的同时都有。但是我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现,会做猛的人不会做细的,会做细的人不会做猛的。我说不行啊,这两个是同一个东西啊,但是没办法,他们已分成两个,如果是两个那就练习两个吧!我做是两个同时都有,讲出来是好像变成两个,但我做的时候就是一个而已。
那么我的做法是像什么呢?很细腻的部份是在思维,不过,是一个反省式的思维,一个检讨式的思维。这样的思维和一般大家习惯的思维不一样。一般大家习惯的思维是:有一个假设,根据这个假设,就导出定律一,然后就依定律一导出定律二,由定律二又导出定律三,就这样一直导下去,一直到定律N,这是一般人的思维。而我现在的思维不是这样的,我是回溯的,和前述一般人的思考正好反向。我是找到了定律N这样的问题,定律N可能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灾难,或者是一件事;那我就会去找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一找之下,就发现它是从定律(N-1)来的,然后又再找定律(N-1)从那裹来的?原来是从定律(N-2)来的,就这样一个个很细的找过来。所以你的问题如果是定律3,你就去找定律3的问题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是定律2。当定律2找到后,它又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从定律1产生的。定律1又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原来是从假设产生的。就这样回头找,找到假设了,假设就是无明,然后找这假设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本明来的!就这么很细的找回去。实际是比这个更细,光是假设就有很多层。你可以仔细的剥,把它剥清楚,一直找到最后一个假设。就从最后一个假设才能找到本明,它是从本明来的。
如果我们体悟自性是这样一层一层很细腻的回溯回去,中间的过程都清楚了,那么出来时也会很细腻的出来,这时候你的自性才能起用,否则起用的能力不够,你仍然不会起用。这就说到了禅宗不足的地方,禅宗虽然有很猛的顿法,但是它进去的时候不够细,所以它出不来,以致于入世的能力不太够。所以大家已经会顿悟的、体悟到的人,还要再修细腻的体悟。这时候你对心性才会明白,对识心和妄心的环环相扣,也都会很清楚,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来去自由。这还是属于自性的部份,还没有到法性,不过和法性已经有一点关系了。再做得更彻底的话,才能够体悟法性。
一真三昧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用的。大家最好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静坐,检讨这个问题;此外并且随时在日常生活中用。这样用下去就可以让我们体悟自性。
※挑最切身、使得上力的问题练习
问:请问如何挑一件事情来打第一个洞?是挑简单的?复杂的?还是切身的?
答:挑最切身的,也就是挑你最在乎,对你最重要的问题,但对别人可能不重要。此外,还要是能够使得上力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觉得很重要,但是使不上力,这样的问题,还是不要选。要选一个对你重要,而且又使得上力的问题。就像《楞严经》裹的二十五圆通,其中就有一个人,连咒都不会念,念一个字忘一个字,念下一个字,前一个字就忘掉。释迦牟尼佛就教他数息,他就观察自己的呼吸,从这个地方他成功了。也就是呼吸这个问题,他把它彻底地解掉了。这是一个很小的洞啊!他为什么要选这个?不只是呼吸对他是特别重要,而是这个问题他使得上力,他从他使得上力的事情来做,对他当然容易成功。他有了这个成功的经验,就可以再选择另外一个问题去这样做,一个一个做,这就是修行。
此外,也有人先做把心静下来。怎么样把心静下来?方法就很多哪!有要静坐、要持咒、要注意自己的心念。也有人探讨「看」是什么?你是眼科医生,也许这个对你来讲也满重要的。我以前第一个解的问题是「时间」是什么?有的人可能重视的是感情的问题啦!财富的问题啦!或者是子女的问题啦!健康的问题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要选择自己重视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选择使得上力的问题,以这两个标准来选。
※根器的大小和心量有关系
问:开悟一定要针对某件事情的解决才算吗?
答:也不尽然!要做大的开悟,也就是说一打就把无明壳打一个大洞这样子的开悟,不是不行,也有人能够做到,但是,目前大部份的人做不到。连一个小洞都做不成,还想一开就开一个大洞,这不切实际。因为现实的状况,小根器的人多,所以要做的话呢,开一个小洞,比较有成功的机会。譬如:如果自己的钻头是大钻头(大根器),是可以一开就开一个大洞;如果是小钻头,想要一开就开一个大洞,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会变成这裹戳一戳,那裹戳一戳,戳来戳去都不会开。不如,就针对一个小地方(小问题),因为你是小钻头嘛,锲而不舍地钻,「嘎」!一直下去,会给你开成功的。我为什么现在都是讲那么小的,因为找一个小事情,才能集中火力。我们要把无明壳打一个洞,最忌讳的就是拿着一个钻头,这裹戳一戳,那裹戳一戳,没有一个地方给你戳穿。想要把它戳穿,就针对一个地方,一直戳下去,就会给你戳穿。如果大家是大根器的人,就不须要讲现在这个方法了。其实对大根器的人来说,我讲现在这样的方法,也一样很好用,并不会产生妨碍。你们不要幻想自己是大根器的,担心这些小根器的办法,是不是会误了自己大根器,你如果真是大根器,我这个方法也不会误了你,一样是有帮助的。
根器的大小,是跟心量有关系的。心量小,能够考虑的问题就比较小,也比较少,问题大了、多了,就昏了。大根器的人,心量广大无边,什么问题来,都没有关系,再多都放得下。汉高祖刘邦曾经问韩信:「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说:「你可以带兵十万。」也就是刘邦带兵的capacity是十万人,多了,他就乱了。刘邦反问他:「你可以带多少?」韩信:「我多多益善!」也就是韩信带兵的capacity比较大。不过,我觉得对带兵来说,刘邦可能是capacity比较小,但是,他不是带兵的人,他是带将的人,所以像韩信这样的人,就是被他用的,刘邦是另外一个境界的人。再譬如科学裹,任何学门都要分类,例如医学,就分成眼科、肠胃科、外科......;物理裹面也分成好多类别。分类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因为一般人心量不够大,分类以后,范围就变小了,一般人的心量才可以装得进来。
像我这种人就是心量太大了,宗教跟哲学融在一起不会乱,很清楚,工商、企业、文化跟物理的东西都搅在一起,结果统统装得进来啊!可以弄得百家争鸣,不会有问题。但是,心量不够的话,看我这样子搅,就觉得匪夷所思:「你怎么能够这样子?跨行跨得那么远?」能够这样子跨,就是心量大。
你可以注意自己心量有多大,如果比较复杂的大问题,一放在你心裹面,你就受不了,你就知道你的心量还装不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再试,看看问题的大小到什么程度,你去考虑的时候,觉得悠游自在,能够考量得很周详,这个大小就是你的心量。
心量可以透过修行变大。如果修得够好的话,心量是会越来越大。我自己觉得我本来也算是比较大,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大,我现在会变得这么大,也是经过努力而改变的。我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比一般人要大很多,这是跟别人比,如果跟我自己比,譬如说二十年前跟现在比,现在比以前大太多了。这是经过努力而变成这样。所以,各位也是一样,你经过努力,也会变大。心量小跟心量大,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心量大的人,会觉得他海阔天空,挥洒自如;心量小的人,他讲话时,旁人听起来就觉得是小鼻子、小眼睛。
注:本文由下列资料整理而成
梁乃崇教授。民国88年6月6日上午。录音带。新竹。
梁乃崇教授。民国88年8月1日上午。录音带。新竹。
梁乃崇教授。如何恢复真如本体。民国88年8月。录音带。新加坡。
梁乃崇教授。圆觉宗新义。民国88年11月7日。圆觉通讯90期。
整理者:张民文、胡祖樱、左美玲
《开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