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旁观者清 当局者真▪P6

  ..续本文上一页的。所以你要去找当事者,找那些内心也是热忱的人,你才跟他相通,不然周围旁观的冷冻者太多了,你的热忱会很快的被冷冻掉,为了好好保护你的热忱,你要找热忱的人在一起。热忱的人是很容易鉴别的,他有feeling,同时你要注意他是不是一个当事者。如果他是一个旁观者,你不要被他热忱的外表蒙骗,因为有的旁观者外表显得热忱,但那是伪装的,你要特别的注意,不要被他所骗,要把他排除在外,不然你会受伤。所以真正菩萨乘的修行者,要团结起来才会壮大,最好的鉴别方法就是有能力把旁观者剔除。刚才的句子我现在又想到一个很好的改变,就是「旁观者冷,利于静;当局者热,利于行」这样比较合乎实际的状况。

  

  

  

※在分别中无分别,在无分别中有分别

  

  

关于Jack Welch还有一个部分很重要,他在书里后半提到他有一个非常不得了的发现,他就提供出来在GE实践,让GE营业额成长一倍。他发现的是「无界线」,他开始讲时我不知道他讲什么,看了一半以后我才晓得,他在讲不要有界线的分别,就是他要做一个没有界线的分别,这是他的大发现。他在做什么事呢?从他的例子里可以知道,GE的人都自认了不起,在日本也有分公司,美国人总还有一点瞧不起日本人,如果一个很好的办法或改革,是日本人提出来的,他们就不想采用,这就像中国人讲的「本位主义」。而「无界线分别」的意思就是要你不要采取这样的分别,就算是日本人想的,只要是好的,我们就拿来用,没有是你想还是我想的界线的分别。他提倡这个,我一看,原来就是我们讲的分别与无分别,佛法不就是讲这个吗?

  

  

假如说,有一个部门有一个部属能力超强,但这个部属如果把他放给另外一个部门去工作的话,他的能力会发挥得更高,但这部门的主管不愿意放给人家,认为这么好的人才,要留在这边被我所用才行,这样就是有界线分别。Jack Welch则提倡:如果这个人是这么好,对整体而言,这个人放在其他部门会发挥得更好,就应该要放出来,这就是没有界线的分别。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有一个界线,有一个本位主义,所造成的阻碍,让好的事情不能流通、不能移转、不能互相学习。这种事情Jack Welch都把它消除掉,他订出可以执行的目标,在无界线部分考核主管做出多少贡献,做得好,奖励就跟着来。他就这样做,提拔了很多各地方的主管,从总公司派出去的主管都收回来,这方面的成本就降了好多。

  

  

这还不算什么,他最得意的事情是:一开始就订了一个规则,GE每一个部门都要在企业界保持第一名或第二名,如果是第三名,对不起就把你解散卖掉,是这样的维持菁英政策。做到后来,当然业绩就成长到一个程度,差不多到五百亿美金一年,达到这样就上不去了,停留在那里,他们想要成长,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是实行无界线方式,所以就把这问题丢出去,给任何可帮他忙的人,想一想该怎么做,因此就有各种解决方案,从世界各地提供出来给他们。

  

  

当中就有一个美国的陆军上校提出一个看法,那个上校指出:你们企业之所以业绩不能再成长,是因为你们执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政策,应该把这个政策拿掉。因为你们限定第三名就要被公司淘汰掉,所以主管就不敢有第三名的想法,也就把自己限制了,你们应该要把这规定改掉,并且重新定义什么是第一名、第二名。

  

  

他们以前定义这类型的东西,是以市场占有率百分之六十几、七十几就是第一名。这样不对!这个定义是自己定的,你把定义限制得小,某一个产品是这样,但并没有把这一类型的产品全部放进来,全部放进来你就不是第一名。若是把定义订得对我有利,我就永远是第一,所以建议他要重新定义,把同一类产品相类似的东西全部都算在一起,他们企业的占有率能到百分之十就很大了。所以他就改了这个,当他把第一名、第二名和占有率的定义修正以后,一下就变成一千亿了。

  

  

Jack Welch怎么会听一个陆军上校的建议?因为他提倡无界线的观念,他在推广、实践!GE在招募员工时发现,退伍军官是非常好的员工,后来大量招募退伍军官,因为这样,所以接触了上校那些军人,因此让他接受了这样一个人的建议。诸如此类的事情多得不得了,当然有的影响很大,有的影响不大,但累积起来不得了。我看到这里觉得我们佛法,讲那么多无分别,但从来没有人从无分别发过财,可是他们没有学过无分别,是自己悟出来的,却从里面发了那么大的财,我只好佩服他!佛法无所不在,不是你额头上贴了佛法你才是佛法;人家额头上没贴佛法,可是他却可能是真的佛法,是真正的菩萨乘!这地方非常值得我们佩服!分别、无分别是佛法里最深的部分,讲起来很玄,好像不能用,可是他们在用,实际在用,而且能拿来赚钱,太了不起了!

  

  

从这里我还学到另外一件事情,无分别要在什么时候用?是要在有分别的状态下,如果本来就没有分别,你再用无分别,是没有用的。像我们以前P公司,一开始就希望实现无分别,但P公司本来就没有本位主义,什么分别都没有,再实行无分别,糊里糊涂的一点用都没有,只有一团糟!所以你要执行无分别,就是在有分别的状况下去实践,这才是要点。如果你已经是无分别了,你反而要实行有分别,你要做的是有分别,而不是无分别,所以我们也不是永远在做无分别,这样才是《金刚经》所说的:「分别即无分别」、「无分别即分别」。

  

  

这样我们得到什么?得到威力,像Jack Welch,他在有分别当中实行无分别,所以有这么大的威力、效果,这些效果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无为即是有为」、「有为即是无为」,当你是「有为」的时候,就要去做相反的「无为」,当你已经是「无为」了,你就要去做「有为」,这才是「是名无为」,才是「是名有为」,才达到「是名」这个境界。这一点是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在这件事情的启发下,把我对《金刚经》的实践认知向前推进一步,这样的《金刚经》在生活当中就时时可用了。

  

  

我相信《六祖坛经》也把这个状况说了一点,但没有说得很清楚而已,「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就是这个意思,你在没有分别想的时候,你要去分别;在分别的时候,你要去无分别。所以并不是一定要分别,或一定要无分别,因为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他有力量、有威力的,这个威力是会显现出来的,也可以看到活力。如果你的目标都是有一个终极的结局,这样会让你没有活力,所以真正要的不是一个结局。你的思考如果是有一个结局,那都不是佛法,佛法是没有结局的,而是一个无止尽的过程。

  

  

到这里,我觉得Jack Welch这样做是实践《金刚经》,虽然他自己可能不知道,但他做到了,他自己不知道是事障已除,理障未除。像现在我把他厘清楚了,但我还不会做,我就是理障已除,事障未除。如果我理障除了,又会用了,就是事、理二障全除。这也隐含了一件事情,修行到入解脱门之后,一定要出菩提路,这两个关系就是这样。

  

  

当然这本书里还有别的东西可以再讲下去,像是我们会追求平均值,同时也会追求差异化,平均值和差异化两个同时都要追求。如果你只是追求平均值你不会进步,你会停滞,你一定还要追求差异化,而实际上追求平均值就是追求无分别,追求差异化就是追求分别,两个都要。今天时间不够就到这里,有机会下次再讲。

  

《旁观者清 当局者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