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所以你要去找當事者,找那些內心也是熱忱的人,你才跟他相通,不然周圍旁觀的冷凍者太多了,你的熱忱會很快的被冷凍掉,爲了好好保護你的熱忱,你要找熱忱的人在一起。熱忱的人是很容易鑒別的,他有feeling,同時你要注意他是不是一個當事者。如果他是一個旁觀者,你不要被他熱忱的外表蒙騙,因爲有的旁觀者外表顯得熱忱,但那是僞裝的,你要特別的注意,不要被他所騙,要把他排除在外,不然你會受傷。所以真正菩薩乘的修行者,要團結起來才會壯大,最好的鑒別方法就是有能力把旁觀者剔除。剛才的句子我現在又想到一個很好的改變,就是「旁觀者冷,利于靜;當局者熱,利于行」這樣比較合乎實際的狀況。
※在分別中無分別,在無分別中有分別
關于Jack Welch還有一個部分很重要,他在書裏後半提到他有一個非常不得了的發現,他就提供出來在GE實踐,讓GE營業額成長一倍。他發現的是「無界線」,他開始講時我不知道他講什麼,看了一半以後我才曉得,他在講不要有界線的分別,就是他要做一個沒有界線的分別,這是他的大發現。他在做什麼事呢?從他的例子裏可以知道,GE的人都自認了不起,在日本也有分公司,美國人總還有一點瞧不起日本人,如果一個很好的辦法或改革,是日本人提出來的,他們就不想采用,這就像中國人講的「本位主義」。而「無界線分別」的意思就是要你不要采取這樣的分別,就算是日本人想的,只要是好的,我們就拿來用,沒有是你想還是我想的界線的分別。他提倡這個,我一看,原來就是我們講的分別與無分別,佛法不就是講這個嗎?
假如說,有一個部門有一個部屬能力超強,但這個部屬如果把他放給另外一個部門去工作的話,他的能力會發揮得更高,但這部門的主管不願意放給人家,認爲這麼好的人才,要留在這邊被我所用才行,這樣就是有界線分別。Jack Welch則提倡:如果這個人是這麼好,對整體而言,這個人放在其他部門會發揮得更好,就應該要放出來,這就是沒有界線的分別。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爲有一個界線,有一個本位主義,所造成的阻礙,讓好的事情不能流通、不能移轉、不能互相學習。這種事情Jack Welch都把它消除掉,他訂出可以執行的目標,在無界線部分考核主管做出多少貢獻,做得好,獎勵就跟著來。他就這樣做,提拔了很多各地方的主管,從總公司派出去的主管都收回來,這方面的成本就降了好多。
這還不算什麼,他最得意的事情是:一開始就訂了一個規則,GE每一個部門都要在企業界保持第一名或第二名,如果是第叁名,對不起就把你解散賣掉,是這樣的維持菁英政策。做到後來,當然業績就成長到一個程度,差不多到五百億美金一年,達到這樣就上不去了,停留在那裏,他們想要成長,但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爲是實行無界線方式,所以就把這問題丟出去,給任何可幫他忙的人,想一想該怎麼做,因此就有各種解決方案,從世界各地提供出來給他們。
當中就有一個美國的陸軍上校提出一個看法,那個上校指出:你們企業之所以業績不能再成長,是因爲你們執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政策,應該把這個政策拿掉。因爲你們限定第叁名就要被公司淘汰掉,所以主管就不敢有第叁名的想法,也就把自己限製了,你們應該要把這規定改掉,並且重新定義什麼是第一名、第二名。
他們以前定義這類型的東西,是以市場占有率百分之六十幾、七十幾就是第一名。這樣不對!這個定義是自己定的,你把定義限製得小,某一個産品是這樣,但並沒有把這一類型的産品全部放進來,全部放進來你就不是第一名。若是把定義訂得對我有利,我就永遠是第一,所以建議他要重新定義,把同一類産品相類似的東西全部都算在一起,他們企業的占有率能到百分之十就很大了。所以他就改了這個,當他把第一名、第二名和占有率的定義修正以後,一下就變成一千億了。
Jack Welch怎麼會聽一個陸軍上校的建議?因爲他提倡無界線的觀念,他在推廣、實踐!GE在招募員工時發現,退伍軍官是非常好的員工,後來大量招募退伍軍官,因爲這樣,所以接觸了上校那些軍人,因此讓他接受了這樣一個人的建議。諸如此類的事情多得不得了,當然有的影響很大,有的影響不大,但累積起來不得了。我看到這裏覺得我們佛法,講那麼多無分別,但從來沒有人從無分別發過財,可是他們沒有學過無分別,是自己悟出來的,卻從裏面發了那麼大的財,我只好佩服他!佛法無所不在,不是你額頭上貼了佛法你才是佛法;人家額頭上沒貼佛法,可是他卻可能是真的佛法,是真正的菩薩乘!這地方非常值得我們佩服!分別、無分別是佛法裏最深的部分,講起來很玄,好像不能用,可是他們在用,實際在用,而且能拿來賺錢,太了不起了!
從這裏我還學到另外一件事情,無分別要在什麼時候用?是要在有分別的狀態下,如果本來就沒有分別,你再用無分別,是沒有用的。像我們以前P公司,一開始就希望實現無分別,但P公司本來就沒有本位主義,什麼分別都沒有,再實行無分別,糊裏糊塗的一點用都沒有,只有一團糟!所以你要執行無分別,就是在有分別的狀況下去實踐,這才是要點。如果你已經是無分別了,你反而要實行有分別,你要做的是有分別,而不是無分別,所以我們也不是永遠在做無分別,這樣才是《金剛經》所說的:「分別即無分別」、「無分別即分別」。
這樣我們得到什麼?得到威力,像Jack Welch,他在有分別當中實行無分別,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效果,這些效果不是結果而是過程。「無爲即是有爲」、「有爲即是無爲」,當你是「有爲」的時候,就要去做相反的「無爲」,當你已經是「無爲」了,你就要去做「有爲」,這才是「是名無爲」,才是「是名有爲」,才達到「是名」這個境界。這一點是我讀了這本書以後在這件事情的啓發下,把我對《金剛經》的實踐認知向前推進一步,這樣的《金剛經》在生活當中就時時可用了。
我相信《六祖壇經》也把這個狀況說了一點,但沒有說得很清楚而已,「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就是這個意思,你在沒有分別想的時候,你要去分別;在分別的時候,你要去無分別。所以並不是一定要分別,或一定要無分別,因爲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他有力量、有威力的,這個威力是會顯現出來的,也可以看到活力。如果你的目標都是有一個終極的結局,這樣會讓你沒有活力,所以真正要的不是一個結局。你的思考如果是有一個結局,那都不是佛法,佛法是沒有結局的,而是一個無止盡的過程。
到這裏,我覺得Jack Welch這樣做是實踐《金剛經》,雖然他自己可能不知道,但他做到了,他自己不知道是事障已除,理障未除。像現在我把他厘清楚了,但我還不會做,我就是理障已除,事障未除。如果我理障除了,又會用了,就是事、理二障全除。這也隱含了一件事情,修行到入解脫門之後,一定要出菩提路,這兩個關系就是這樣。
當然這本書裏還有別的東西可以再講下去,像是我們會追求平均值,同時也會追求差異化,平均值和差異化兩個同時都要追求。如果你只是追求平均值你不會進步,你會停滯,你一定還要追求差異化,而實際上追求平均值就是追求無分別,追求差異化就是追求分別,兩個都要。今天時間不夠就到這裏,有機會下次再講。
《旁觀者清 當局者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