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关系?
师:有关系。
问:所以他确实是跟生活联结的?
师:对呀。
问:修假观以后,变得不会哭不会笑;其实应该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也会哭也会笑。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还是要「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突然有了这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
师:对呀。
问:诺那祖师开示录上面有写「我这个字,是我们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去消除?」诺那祖师回答用持咒和观想可以把我相消除,而这两个办法里面诺那祖师认为观想功效比较大。请问用持咒和观想,怎么能够把「我执、我相」消除?
师:持咒时如果都停留在持咒的话是消除不了的。持咒做得很好的时候,就是把你所有的心念变成一个咒,此时的我执还没有消失,只是把心念集中而已。要怎么样子才能够把我执、我相消除?就是要念咒念得非常专注,只有那个咒语的时候,还要问「是谁在念?」如此一回头以后才晓得,没有回头的时候不会懂。观想也是一样,观到后来你很会观,但是这些都是被观的,所以也一样要问「是谁在观?」要破我执就是要回头,当你还在说我的时候还没有破,因为又出来了,而真的回头时就没有了。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求真的精神
今天早上我看到了中国时报上报导,李庆安和一位姓郑的先生向社会大众暨当事人道歉,这个事情显示出我们这里的人,在做事情时精确度不够,追求真实的能力不够,需要加强。李庆安是水准很高的人,在立法委员中她的能力也是最好的,竟然还有这个状况!我一直有一个隐忧:我们这个社会的人追求真实的能力不够,这个能力一旦不够就会造成非常非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不必要的。追求真实是一个无底洞,因为世间的真实是比较来的,是一种比较的性质,所以它可以不断的修改。一个人、社会或是国家,如果追求真实的能力比较高、比较好一点,那么他的能力就会比人家强,而且不是强一点点,是强很多。这个问题我已经觉察到很久了,如今再发生这样的新闻,我真是感触良多。
另外我觉得李委员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公职了,经过这么长久的历练,但这个事情让我觉得她好像是还没有经过历练,还是一个非常纯洁的白雪公主,我感到非常的吃惊:她竟然会这么单纯就信任提供证据的那个人!倒不是说信任别人不好,而是她怎么不查证一下?我觉得好奇怪。他们做事好像只凭感觉,那个郑可荣我相信他是真心的,但是他糊涂,涂与屠音近,于是就糊里糊涂地指认,只因他是真心的所以就相信他,而没有注意到他的糊涂。这也牵涉到大部分的人求真的精神都不够,所以才会认错人。求真的精神不够就会被蒙骗,我会把这个事情提出来,不是要管什么意识形态,而是因为我们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求真的精神,你想要修行成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真,若求真的精神不够,就会糊里糊涂的乱修行,修行错了都不知道,所以这个是一点儿都不能放松的!四无量心的「舍」就是舍虚假,就是要求真,舍分别是比较深刻的讲法,比较浅一点的说法就是舍虚假,就是要求真。如果没有办法求真,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没有办法真正解决烦恼,就不可能开悟!这是我一直很担心的事情。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我们佛教徒求真的能力和求真的精神是很弱的,这个部分很弱的话,修行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如果李庆安经过了这件事情能够更努力地求真,她会有很大的进步的,这么看来也不见得是坏事情,这个事情只有朝各方面去改进这个社会才会进步。
问:这个社会事件,我想媒体必须要自律。我这几天的观察,当涂醒哲提出辩解说那天他去探望他的母亲,可是很多报纸都没有去查问他讲的是真是假,全部否定他的陈述,媒体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裁判角色。
师:大家的求真精神和能力都很弱,很多事情只要把事实的真相摆出来就会变得很简单,但是如果有偏见就会妨碍真相的求得。在追求佛法的历程中,我在求真这个目标是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所以会感到我们中国社会对于求真的能力和精神都非常的弱,这是让我觉得很担心的,但是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也只能提醒大家我们在这一方面要多多的加强。
问:针对刚刚的事情我从另外的角度观察:那一天到KTV的人不只他们两个,在场还有其他的人,他们为什么都不站出来讲话?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着正义感不够,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指证说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事情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明明知道错,但不愿意得罪人,譬如说李庆安打过电话给丁瑞丰,他就是躲来躲去不愿意得罪屠主任,因为屠主任是他的朋友,这是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老师所说的求真查证的精神不够严谨,因为李庆安过去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就会以为她所听到的就是真实的,而郑可荣也认为他看到的是真实的,所以看的人不是看得很真实,而听的人听到的也是不正确的消息,结果就让证据骗了。我们佛教有八正道的教义,所以看得正确、听得正确是非常重要的。
答:其实是因为没有求真的精神,所以才会没有正义感,如果根本连求真的精神都没有,又怎么会有正义感呢?所以他们有的就只是利害关系而已!中国人是专门包庇自己亲人的,因为我们的伦理道德允许这种状况。譬如父亲杀了人,人家要来抓他的父亲,那他怎么办?他就把他的父亲抓起来送官吗?不是,我们的圣人教我们的办法是背着父亲逃跑——这就是中国式的正义。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中国人不求真,所以大家说那个姓丁的没有正义感,其实他是在保护他的朋友,他有的是中国式的正义感。
问:这里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人应该要大义灭亲吗?
师:也不是要大义灭亲,就是要求真。因为如果不求真的话,这个社会就没有真理,假的就会变成是对的,当然也就没有义了,所以即使想要大义灭亲也无从灭起,因为没有了义,如何大义灭亲?所以这里就延伸出一个问题:「要怎么求真?」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文化问题,西方文化中求真的份量比中国的要重,不过我还是要说佛法是最求真的,没有求真的精神,佛法是不可能修成的,你修的也就不是真正的佛法。道家也相当的求真,他们的目标要做真人;而儒家与道家并不同调,刚才讲的父亲杀了人,要背着父亲逃跑是儒家的观点,不是道家的观点,所以这里面有很深刻的哲理需要探索和检讨的。
陈:很多人因为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推测?所以都把推测当做是真实,而问题也就这样产生了。昨天晚上我在上物理学概论的时候,我就在想下一次的考题就要考推测和真实之间的差异,这是这件事给我的灵感。
师:讲到推测跟真实之间的差异,我在这上面吃过很多苦头。这个苦头怎么来的呢?因为在P公司我经常要去查看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来都不要他们告诉我结论,我要他们直接告诉我,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很多人看到一件事情,然后他就会根据他所看到的状况下判断。例如他看见了刀子生锈了,于是他就告诉我因为今天天气潮湿所以生锈了,但是真是这样子吗?不要相信!我告诉他说:「你不要去推测原因,你只要告诉我你看见这个刀子生锈了,它的甚么部位生锈?情况如何?——告诉我这些就可以了,我不要你的推测。」他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推测去执行一些策略,比如说他看到这个刀子生锈了,就认定是因为潮湿所致,所以他就会去做防潮措施,做了这些措施以后,就以为问题消除了,他也不再去检查这个刀子是不是会再生锈,他就这么认为事情都解决了,其实他是解决了他的猜测,而实际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除了这个例子以外,还有他看见一件事情之后,就做了一个猜测;之后,就错把这个猜测当作事实,然后又根据这个错误的事实再做第二个猜测;然后又把这个猜测当作事实了,于是他又再做第三个猜测。连续做了三个猜测之后,当他告诉你是这个原因时,你所听到的已经是第三道的猜测了,离开事实已经好远了。尤其是学理论的人,这个问题更严重,碰到这样的问题时,你如果相信他,就会被他搞昏了。像P公司就曾发生一件事:最早我们从学理上知道「某作用D」是有用的,但是做了好几年以后,获得的结论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就相信是没有用的。相信了好几年,现在我们又发觉是非常有用的,由此可知追求真实是多么的困难。三年前,P公司从大陆进口一批一支一千元的钽管,买到了后,拿来试用,结果发现不能用,于是把它退回去,也不付钱。经过三年后,我们又透过原先那个商人,想从大陆进口钽管,就问他:「有没有别的地方生产钽管?」他就说:「你们三年前不是已经不要了吗?因为这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所以就放在那里,现在你们又要了,送给你们好了。」这回使用每一个都是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种事多得很,原因就是求真的精神、能力不够,鉴定东西好坏的能力不够,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地方我们是奋斗了很久,很多人讲话是很坚持的,以前我也讲过有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而他也做了两年的实验,都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别家公司做出来了,于是他也可以用两天的时间就做出来,所以求真的能力不够就会变成这样,他真的没有要骗人,而且也很努力在做,结果却都是这样。陈教授你一讲这个猜测就引起我的痛苦。
吕:我觉得其实孔子是非常求真的,他讲过这样子的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的就是不要去推测的求真态度。
师:孔子是提倡当仁不让,当然不能说他不求真;只是程度上没有像求仁那
重,这还是有文化上的差异。
《大礼拜的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