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禮拜的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有關系?

  

師:有關系。

  

  

問:所以他確實是跟生活聯結的?

  

師:對呀。

  

  

問:修假觀以後,變得不會哭不會笑;其實應該在一段時間後,會變得也會哭也會笑。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還是要「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我突然有了這個想法不知道對不對?

  

師:對呀。

  

  

問:諾那祖師開示錄上面有寫「我這個字,是我們的問題,這個問題怎麼去消除?」諾那祖師回答用持咒和觀想可以把我相消除,而這兩個辦法裏面諾那祖師認爲觀想功效比較大。請問用持咒和觀想,怎麼能夠把「我執、我相」消除?

  

  

師:持咒時如果都停留在持咒的話是消除不了的。持咒做得很好的時候,就是把你所有的心念變成一個咒,此時的我執還沒有消失,只是把心念集中而已。要怎麼樣子才能夠把我執、我相消除?就是要念咒念得非常專注,只有那個咒語的時候,還要問「是誰在念?」如此一回頭以後才曉得,沒有回頭的時候不會懂。觀想也是一樣,觀到後來你很會觀,但是這些都是被觀的,所以也一樣要問「是誰在觀?」要破我執就是要回頭,當你還在說我的時候還沒有破,因爲又出來了,而真的回頭時就沒有了。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求真的精神

  

  

今天早上我看到了中國時報上報導,李慶安和一位姓鄭的先生向社會大衆暨當事人道歉,這個事情顯示出我們這裏的人,在做事情時精確度不夠,追求真實的能力不夠,需要加強。李慶安是水准很高的人,在立法委員中她的能力也是最好的,竟然還有這個狀況!我一直有一個隱憂:我們這個社會的人追求真實的能力不夠,這個能力一旦不夠就會造成非常非常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可以不必要的。追求真實是一個無底洞,因爲世間的真實是比較來的,是一種比較的性質,所以它可以不斷的修改。一個人、社會或是國家,如果追求真實的能力比較高、比較好一點,那麼他的能力就會比人家強,而且不是強一點點,是強很多。這個問題我已經覺察到很久了,如今再發生這樣的新聞,我真是感觸良多。

  

  

另外我覺得李委員已經做了十多年的公職了,經過這麼長久的曆練,但這個事情讓我覺得她好像是還沒有經過曆練,還是一個非常純潔的白雪公主,我感到非常的吃驚:她竟然會這麼單純就信任提供證據的那個人!倒不是說信任別人不好,而是她怎麼不查證一下?我覺得好奇怪。他們做事好像只憑感覺,那個鄭可榮我相信他是真心的,但是他糊塗,塗與屠音近,于是就糊裏糊塗地指認,只因他是真心的所以就相信他,而沒有注意到他的糊塗。這也牽涉到大部分的人求真的精神都不夠,所以才會認錯人。求真的精神不夠就會被蒙騙,我會把這個事情提出來,不是要管什麼意識形態,而是因爲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求真的精神,你想要修行成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真,若求真的精神不夠,就會糊裏糊塗的亂修行,修行錯了都不知道,所以這個是一點兒都不能放松的!四無量心的「舍」就是舍虛假,就是要求真,舍分別是比較深刻的講法,比較淺一點的說法就是舍虛假,就是要求真。如果沒有辦法求真,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沒有辦法真正解決煩惱,就不可能開悟!這是我一直很擔心的事情。我一直覺得我們中國人、我們佛教徒求真的能力和求真的精神是很弱的,這個部分很弱的話,修行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如果李慶安經過了這件事情能夠更努力地求真,她會有很大的進步的,這麼看來也不見得是壞事情,這個事情只有朝各方面去改進這個社會才會進步。

  

  

問:這個社會事件,我想媒體必須要自律。我這幾天的觀察,當塗醒哲提出辯解說那天他去探望他的母親,可是很多報紙都沒有去查問他講的是真是假,全部否定他的陳述,媒體扮演了一個非常不好的裁判角色。

  

  

師:大家的求真精神和能力都很弱,很多事情只要把事實的真相擺出來就會變得很簡單,但是如果有偏見就會妨礙真相的求得。在追求佛法的曆程中,我在求真這個目標是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所以會感到我們中國社會對于求真的能力和精神都非常的弱,這是讓我覺得很擔心的,但是也沒有辦法,所以我也只能提醒大家我們在這一方面要多多的加強。

  

  

問:針對剛剛的事情我從另外的角度觀察:那一天到KTV的人不只他們兩個,在場還有其他的人,他們爲什麼都不站出來講話?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普遍存在著正義感不夠,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出來指證說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事情不就解決了嗎?我們明明知道錯,但不願意得罪人,譬如說李慶安打過電話給丁瑞豐,他就是躲來躲去不願意得罪屠主任,因爲屠主任是他的朋友,這是我們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而老師所說的求真查證的精神不夠嚴謹,因爲李慶安過去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就會以爲她所聽到的就是真實的,而鄭可榮也認爲他看到的是真實的,所以看的人不是看得很真實,而聽的人聽到的也是不正確的消息,結果就讓證據騙了。我們佛教有八正道的教義,所以看得正確、聽得正確是非常重要的。

  

  

答:其實是因爲沒有求真的精神,所以才會沒有正義感,如果根本連求真的精神都沒有,又怎麼會有正義感呢?所以他們有的就只是利害關系而已!中國人是專門包庇自己親人的,因爲我們的倫理道德允許這種狀況。譬如父親殺了人,人家要來抓他的父親,那他怎麼辦?他就把他的父親抓起來送官嗎?不是,我們的聖人教我們的辦法是背著父親逃跑——這就是中國式的正義。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爲中國人不求真,所以大家說那個姓丁的沒有正義感,其實他是在保護他的朋友,他有的是中國式的正義感。

  

  

問:這裏延伸出一個問題,就是人應該要大義滅親嗎?

  

師:也不是要大義滅親,就是要求真。因爲如果不求真的話,這個社會就沒有真理,假的就會變成是對的,當然也就沒有義了,所以即使想要大義滅親也無從滅起,因爲沒有了義,如何大義滅親?所以這裏就延伸出一個問題:「要怎麼求真?」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文化問題,西方文化中求真的份量比中國的要重,不過我還是要說佛法是最求真的,沒有求真的精神,佛法是不可能修成的,你修的也就不是真正的佛法。道家也相當的求真,他們的目標要做真人;而儒家與道家並不同調,剛才講的父親殺了人,要背著父親逃跑是儒家的觀點,不是道家的觀點,所以這裏面有很深刻的哲理需要探索和檢討的。

  

  

陳:很多人因爲沒有辦法判斷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推測?所以都把推測當做是真實,而問題也就這樣産生了。昨天晚上我在上物理學概論的時候,我就在想下一次的考題就要考推測和真實之間的差異,這是這件事給我的靈感。

  

  

師:講到推測跟真實之間的差異,我在這上面吃過很多苦頭。這個苦頭怎麼來的呢?因爲在P公司我經常要去查看問題的症結所在,後來都不要他們告訴我結論,我要他們直接告訴我,他們看到的是什麼?很多人看到一件事情,然後他就會根據他所看到的狀況下判斷。例如他看見了刀子生鏽了,于是他就告訴我因爲今天天氣潮濕所以生鏽了,但是真是這樣子嗎?不要相信!我告訴他說:「你不要去推測原因,你只要告訴我你看見這個刀子生鏽了,它的甚麼部位生鏽?情況如何?——告訴我這些就可以了,我不要你的推測。」他們經常會根據自己的推測去執行一些策略,比如說他看到這個刀子生鏽了,就認定是因爲潮濕所致,所以他就會去做防潮措施,做了這些措施以後,就以爲問題消除了,他也不再去檢查這個刀子是不是會再生鏽,他就這麼認爲事情都解決了,其實他是解決了他的猜測,而實際的問題並沒有解決。除了這個例子以外,還有他看見一件事情之後,就做了一個猜測;之後,就錯把這個猜測當作事實,然後又根據這個錯誤的事實再做第二個猜測;然後又把這個猜測當作事實了,于是他又再做第叁個猜測。連續做了叁個猜測之後,當他告訴你是這個原因時,你所聽到的已經是第叁道的猜測了,離開事實已經好遠了。尤其是學理論的人,這個問題更嚴重,碰到這樣的問題時,你如果相信他,就會被他搞昏了。像P公司就曾發生一件事:最早我們從學理上知道「某作用D」是有用的,但是做了好幾年以後,獲得的結論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就相信是沒有用的。相信了好幾年,現在我們又發覺是非常有用的,由此可知追求真實是多麼的困難。叁年前,P公司從大陸進口一批一支一千元的钽管,買到了後,拿來試用,結果發現不能用,于是把它退回去,也不付錢。經過叁年後,我們又透過原先那個商人,想從大陸進口钽管,就問他:「有沒有別的地方生産钽管?」他就說:「你們叁年前不是已經不要了嗎?因爲這東西也沒有別人要,所以就放在那裏,現在你們又要了,送給你們好了。」這回使用每一個都是好的,爲什麼會這樣?其實這種事多得很,原因就是求真的精神、能力不夠,鑒定東西好壞的能力不夠,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個地方我們是奮鬥了很久,很多人講話是很堅持的,以前我也講過有人認爲不可能的事,而他也做了兩年的實驗,都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但是當別家公司做出來了,于是他也可以用兩天的時間就做出來,所以求真的能力不夠就會變成這樣,他真的沒有要騙人,而且也很努力在做,結果卻都是這樣。陳教授你一講這個猜測就引起我的痛苦。

  

  

呂:我覺得其實孔子是非常求真的,他講過這樣子的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當仁不讓于師。」「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的就是不要去推測的求真態度。

  

  

師:孔子是提倡當仁不讓,當然不能說他不求真;只是程度上沒有像求仁那

  重,這還是有文化上的差異。

  

《大禮拜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