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比如说,我今天在讲「佛学与科学的异同」这样的一个题材。这个内容是一些想法、一些思想,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也被你们知道了?所以这个想法也是被知的,而你们知道这些想法,你们就是能知。在我们的思想这一个层面,也有所谓的能知与被知的对照关系。能知与被知的这个关系,只要早上你一醒来,眼睛一睁开就发生了,就存在了「能知与被知」的这个关系。
现在我再把它讲得更清楚一点,我们把这个世界,看成就是有这两个对照关系;一个被知的东西,它就不是能知;是能知的时候,它就不是被知。这两个是同时存在,但是互相对立的。状况就像什么呢?就像一块磁铁,一边是南极、一边是北极,这样一个磁铁,你把它切一半,能够把南极和北极切开吗?切不开的。你把它切一半,切开的地方就又变成南极、北极,你怎么切都切不开的。
※从世界的四个层次看能知与被知
这个能知与被知也是一样,你怎么切也切不开的,它就是有两端,这两端同时存在,而且是对立的。就好像我们的硬币一样,就是有不同的两面。像这样的情况,我再把它讲得仔细一点,我把世界分成四个层次,就是有世界这个层次、有我们身体这个层次、还有我们的识心这个层次,再来就是我们的自性这个层次,这个是佛法的语言啦。
识心就是我们会想东想西的心,这样的心就是识心。另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冷静、不动的、不生不灭的心,在更深的部分,这就是自性。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心,我们通常把心分成有生灭的、和不生不灭的两个层次。我们整个宇宙,就是世界,一切物质就在这里。世界、身体、识心、再深一层,就是自性,这样子的四个层次。
※世界与身体的界线
那我们来看,这本书属于世界里面的一部份;我手这样一拿,我们来问,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不是就在我的手、和这本书中间。这本书是世界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体的一部份,所以这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画在世界与身体的中间,这个没有问题。同样的这个地毯,我这样去踩它,这个地毯也是属于世界的一部份,而我的脚是属于我的身体的一部份,所以能知与被知之间的界线,还是画在身体与世界的中间。诸如此类,这种事情很多,就像这个桌子,我去拍拍它,也是一样。
当我一拿书的时候,世界这边全都是被知;身体,我这个手这边是能知;意思是,身体一直到识心、自性,这一串都属于能知这一边。世界是被知的,身体、识心跟自性是能知,界线很清楚,是不会混淆的;是被知就是被知,是能知就是能知,是这样的对照关系,而且这个界线很清楚,就立在那边。
※身体与识心的界线
我们现在再做一件事情,大家把眼睛闭起来,你能不能感觉到你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头、胸部、手、脚,一定可以感觉。你的身体被你知道啦!被谁知道?被识心知道。这个时候,这个身体被知道了,所以它是被知的,能知是识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身体和世界都是被知的,而能知是什么呢?是识心一直到自性,这边是属于能知。这两个对立还是一样很清楚:属于被知就是被知,属于能知就是能知,这两个并不混合,它的界线是很清楚的。
※自性与识心
我们刚才只是做了一个动作,把眼睛闭起来,把身体六根的感官不用,只是这样做。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就被我们知道了,我们没有用眼睛这些感官来知道这个身体,可是身体是被知道的,这个很清楚。我们再来问一件事情,我们的想法,也就是我今天讲的内容,就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也会被我们知道啊,你知道你有这个想法,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被知道。想法被知道的时候,表示这个识心被知道。当识心被知道的时候,识心以下全部都被知道,所以识心、身体、世界,全部都被知道,只有自性是能知。
这样子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会想,这个自性这边,是不是还可以再画一条线,一半的自性被知道了,另外一半的自性在知道它,会不会这样呢?会。如果这一半的自性被知道了,那这一半的自性,到识心以下都是被知,另外一半是能知。假如这个状况发生了,我们做一个规定,这一半被知道的,就把它归并到识心这里来。这是人为的规定,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这样一半一半一直划,划不完的。所以我们就做一个人为的规定,被知的这部份自性,就属于识心,只要做这样的人为规定就可以了。
这样一个规定定下去之后,识心就是被知。我们再来看,身体、识心这两个地方的角色是很特别的,这两个角色是混合的。它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是被知,是混合的。自性这里就永远是能知,我就叫祂纯粹的能知,因为祂不会有的时候变成被知,这里不会。而世界、这个物质区是永远的被知,根本不会有机会成为能知。
※纯粹的能知与纯粹的被知
为了让下面进行得比较容易,我们只讨论纯粹的能知、和纯粹的被知,这样比较简单一点。在中间这个混合区,你就知道,它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不是。但是有一个特征,只要它是属于能知的话,它一定要跟纯粹的能知站在一边,一定要靠着这个纯粹的能知,才可能成为能知的一部份。真正能知的来源,就是从这个自性、这个纯粹的能知来的。
好!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了,我就问,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心、一个叫作物,就是心与物。那么,你会认为心应该是在被知这边呢,还是在能知这边?心是不是在能知这边?心一定在能知这边嘛,对不对!一定在这边。物呢,一定在被知这边。如果我们来看纯粹的能知和纯粹的被知,那就更清楚了,物一定在被知这边,心一定在能知这边;中间混合区,就有时候是物,有时候是心。
心、物搞不清楚,常常是因为在混合区,搞的我们昏头转向,到底是物还是心;现在如果把它这样子分类了以后,知道中间有混合区,你就很清楚了。所以把混合区弄清楚,是很重要的。我们用能知与被知,才能够把「心」和「物」定义清楚,不然没有办法定义清楚。
※从主动权来判定「心」与「物」何者重要
科学只定义「物」,他们认为「心」是虚幻的,是由物生出来的,看又看不见、摸又摸不着,常常搞不清楚,所以会认为「心」是不存在的、是虚假的。而「物」实实在在,很清楚呀,所以这是真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真的,而「心」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不太确定,所以是虚的、假的。
但是我接下来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掌握主动权。我要做一件事情,比如说,你们今天要来这里听演讲,你们会做决定:我要来,这就是你有主动权;你也可以决定,我不要来,这就是主动权。我要问,这个主动权是在能知这边,还是被知这里?我不需要再证明了,你们一定知道这个答案,主动权一定在能知这里,被知是没有主动权的。就像这个地板,我就是可以踩它,我要踩就踩,不踩就不踩,主动权不会在地板那里,主动权一定在能知这边,也就是,一定在心这里,不会在物这一边,物这边没有主动权。
好!大家都知道有主动权这件事,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那我就要问,有主动权的是真实呢,还是没有主动权的是真实?或者另外一个问法,有主动权是重要的呢?还是没主动权的重要?当然是有主动权才重要嘛,你如果没有主动权了,你有什么重要。
※佛法重「心」,科学重「物」
但是以科学的观点来看,认为「物」是重要的,「心」不重要;「物」才是真的,「心」是虚的。这样的话,他的主动权就没有了。当主动权一丧失的时候,他就不能做主。所以佛法会认为,众生为什么会轮回生死、身不由己,因为他把主动权放弃了。当他把主动权放弃了、或者忘失掉了,他的主动权就没了,他就会在生死中轮回。当我们把主动权收回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了生脱死。
那怎么恢复?就是把你的能知,纯粹的能知能觉恢复。纯粹的能知能觉就是自性,所以要悟本来面目,你能够悟本来面目,就是恢复了你纯粹的能知能觉。你的纯粹的能知恢复了,主动权就回来了,就不会在轮回生死当中、就能了生脱死、就能掌握主动权,这就是佛法。
所以,佛法就特别在讲「能知」这个部分,而「被知」这个部分,他是知道,但是他知道这里是没有主动权,所以他不会放太多的心思在这里。佛学跟科学,他们的重点是不同的,科学的重点是放在被知、物这一边;佛学是把重点放在能知、心这里。所以佛学不断的在探讨能知的性质,不断的体会纯粹的能知的性质。
※真正的能知不可被知
今天我要再说明一点,纯粹的能知可不可以被知?不能被知。被你知道了就是被知,不是能知,所以祂是不可被知的。不可被知当然也不可被说呀,你只要说得出来,就是被知。所以我说「祂是能知」,都不是真的,只要被我说出来的,都不是真的。这也就是佛陀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不可说」,没有办法说,说出来就错。禅宗也说言语道断,只要说了就断,因为说出来就是假的;因为被说了就是被知的,所以它已经不是真的能知。被写了也是被写,所以它也不是真的。
那真的在哪里?就是能说、能写的「能」就是,但是不可被说、也不可被写。这样的性质,我们如果要来描绘它,…
《梁师新加坡演讲:佛学与科学的异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