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释 第六品 分别圣道▪P4

  ..续本文上一页品有十二心现前(即四无漏、四有漏、四无漏)、最上品有十五心现前(即五无漏、五有漏、五无漏),通过轮番修此五品静虑,其果报依次感生从无热天至色究竟天之间的净居五天。

  辛三、宣说身现证:

  获得灭定不来者,承许彼为身现证。

  不来果身现证是指什么呢?指的是获得灭尽定的不来果,原因是依靠无有心(指不存在心及心所)的身体而现前与寂灭相应之涅槃相似的灭法,故而承许为身现证。之所以依于无心的身体现前灭尽定,是因为凭借无心之身而生起了灭尽定的缘故。

  戊四(阿罗汉)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灭至有顶八品间,皆为阿罗汉之向,

  断第九品无间道,彼即金刚喻等持。

  不来果者灭尽初禅上上品修断直至有顶的八品过患之间均是阿罗汉向。不仅如此,而且住于断除了有顶九品烦恼的无间道者也是阿罗汉向。有顶的第九无间道实际上就是金刚喻定,因为它是一切无间道中最为殊胜的,力能摧毁三界的一切随眠,这也只不过是从它能够断除的角度而讲的,并不是指直接断除之义,原因是有顶以下的八地烦恼都已断除了。

  己二(果)分七:一、真实宣说果;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三、智之生理;四、沙门之摄义;五、梵轮;六、沙门果之得理;七、阿罗汉之分类。

  庚一、真实宣说果:

  彼灭得生尽智时,称为无学阿罗汉。

  阿罗汉向者以金刚喻定灭尽有顶的下下品修断之得绳以及生起尽智的解脱道时,那位圣者即称无学者,因为获得了未得之果而不再需要修学之故。也叫做阿罗汉,原因是圆满自利后便能利他,并且成为一切凡夫与有学者的应供处。

  庚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分三: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三、世间道之所缘。

  辛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

  有顶离贪依出世,其余地则依二种,

  依世间道离贪圣,彼之离得亦有二。

  有说依出世亦尔,已舍不具烦恼故,

  解脱有顶之一半,生起上禅同不具。

  若问:如果圣者要远离各地之贪。那么是以什么对治远离何地之贪的呢?如是修道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两种,其中有顶之贪是以出世间道远离的,而不是以世间道远离的,因为有顶之上再无他地(故其上无世间道对治)、增长自地之爱(故自地不能对治自地)、下地低劣(故以下不能对治上)。除了有顶以外的八地均是依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二者而离贪的,也就是说,以上地未至定的世间道以及具道谛行相的出世间道而远离。

  那么,凡夫与圣者的世间离得有什么差别呢?以世间道如应离贪的圣者生起有漏与无漏两种离得,因而断除(所断)较为稳固。而凡夫只是生起有漏离得,所以相对不稳固。

  有些部的论师承许说:以出世间道(离贪)也应生起有漏与无漏两种离得,否则钝根不来果者以出世间道远离乃至无所有处之间的贪欲并通过炼根而变成利根者,也应成了具有空无边处等的烦恼,因为以前钝根之无漏离得已舍弃而在当时有漏离得并不存在之故。但这一点绝不能承认,原因是明明见到这样的圣者已舍无漏离得而并不具有烦恼,由此可说他们具有世间的离得。

  (经部宗驳斥:)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假设以出世间道如应解脱有顶九品烦恼的一半即以下八地烦恼的钝根者变成利根者,那么对他来说,有漏的离得并不是他的对治,因而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正像你们自己所承认的那样,已舍弃无漏离得,而在两种离得均不存在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再具有(已离的)烦恼。不仅如此,而且具有解脱欲界之离得的凡夫如果生起一禅之上的二禅等境界,则欲界的离得通过转地而舍,他们也同样不会再具有欲界的烦恼。

  辛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

  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

  胜三地由未至定,或禅生末解脱道,

  上地非由未至定,圣八能胜自上地。

  若问:那么,以何地远离何地之贪呢?以生起无漏本体的未至定地能远离自地、上地与下地所有九地之贪,因为无漏未至定是三有的对治。

  那么,如果以未至定从下地中离贪,末尾的解脱道是在未至定的本体中生起还是在正禅的本体中生起的呢?以未至定胜过欲界、一禅与二禅此三地的烦恼时,如果那位修行人是利根,则从正禅中生起末尾解脱道,因为未至定的舍受能转移为正禅的意乐受与(身)乐受,而且对未至定的兴趣淡薄。而远离此三地以上的三禅等之贪时,(三禅的末尾解脱道是在四禅的末至定中生起,)而四禅以上并非是从未至定中生起末尾解脱道的,而是由这些地的正禅中产生,因为唯以舍受根而且不观待勤作生起正禅之故。

  此外,圣者七种无漏正禅及殊胜禅此八地胜伏自地与上地的烦恼,而不能胜伏下地烦恼,原因是下地烦恼只依靠未至定就足可以胜伏。

  辛三、世间道之所缘:

  世间解脱无间道,依次而缘上下地,

  即为静等粗等相。

  既然出世间道是缘四谛,那么世间道的所缘是什么呢?世间的解脱道与无间道按次第缘上地与下地,上地即是指静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妙与离三种行相,下地观待上地以大勤作而修行,故为粗以及“等”字包括的劣及障此三行相,

  庚三、智之生理:

  不动尽智起无生,否则尽智无学见,

  彼诸罗汉皆具足。

  若问:在尽智的最后无间生起何智呢?假设是一位不动法利根阿罗汉,则不退失而从尽智中生起无生智,倘若非为不动种姓的阿罗汉,则由尽智中生起尽智之相续或者无学正见。若问:难道不动法种姓的阿罗汉就不会生起正见了吗?正见对于一切阿罗汉来说都能生起,(只不过不动法阿罗汉)是随无生智而生的。

  庚四、沙门之摄义:

  沙门之性无垢道,果即有为无为法,

  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及一切灭。

  既然说“沙门性有四果”,那么沙门、性与果分别指什么呢?沙门是指彻底息灭各种烦恼之相续的圣补特伽罗。性或方便是指能直接得果的无垢无间道,因为它通过直接息灭烦恼的途径令成为圣者之故。所谓的果是指解脱道的有为法与远离所断的无为法。这些果如若广说,则每一果都有八十九种。那么是哪些呢?上下界共有的八类见断,加上九地的九九八十一修断,总共有八十九所断,能断除这些所断的八十九无间道是沙门性,其果是指有为法的八十九解脱道以及灭尽这些所断的八十九种灭法。

  有五因故立四果,果前舍道得胜果。

  总集灭法得八智,以及获得十六相。

  既然有这么多的果,那为何只安立四果呢?如此安立并无过失,安立四果是因为只有在完整具足五因的任一阶段才能安立为果。何为五因呢?一、在果之前先舍向道;二、证得胜果;三、得到总集灭尽所断的一个得绳;四、同时获得苦谛等四法智与四类智此八智;五、完整获得无常等智慧之十六相。由此可知,见道十五刹那以前的预流向显然不具备这五因,后三向虽然具有后二因,但无有前三因,所以未称作果。

  以世间道得果者,混杂持无漏得故。

  若问:假设唯有无漏无间道才能称得上是沙门果,那么离贪者以世间道获得一来果、不来果怎么能算是沙门果呢?无有过失,实际上此二果并不是仅仅以世间道获得的,也需要依赖出世间道才能获得。那是怎样的呢?也就是通过有漏离系果与后来无漏见道的离得融为一体而获得的,因为未得见道就不会有得果的名称,并由于受持中间二果所摄的一个无漏得绳。意思就是说,有漏的离得在果位时总集起来而持受无漏之本体。

  庚五、梵轮:

  彼名梵性即梵净,亦为梵轮梵转故,

  所谓*轮为见道,迅速行等具辐等。

  所谓的沙门性中的无漏无间道也可称为梵性,断除烦恼即是梵净,因为是能获得梵净之性或方便。它也可称为梵轮,梵是指出有坏佛陀,因为佛陀(将自相续的无漏无间道境界)如同轮子一样旋转到所化众生的相续中。其中*轮是指见道。为什么名为*轮呢?原因是与宝轮相类似。宝轮具有迅速运行的特点,“等”字还包括离一处而往另一处,胜伏未伏者,镇服已伏者,腾空而起,降落低处。与之相同,第十五刹那见道速疾而行,舍弃缘前十五行相真谛的智与忍而趋入后一行相,以无间道胜伏未胜伏之见断,以解脱道受持离得而镇服已胜伏者,超越上界之圣谛,降至欲界之圣谛。妙音尊者对此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见道八正道与宝轮的轮辐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轮毂与轮辋相同的缘故,才称为*轮的。其中慧学的正见、正思维、正勤、正念好似轮辐,因为它们相辅相成或斩断见断之故。正定如同轮辋,原因是依之能使心收摄于所缘境中。戒学的正语、正业、正命恰似轮毂,因为彼等是生起定学与慧学的所依。”

  庚六、沙门果得法:

  欲界中获前三果,末果则由三界得,

  此无见道无出离,经云此始彼究竟。

  若问:那么,于何界中获得沙门何果呢?在欲界中获得前三果,最后阿罗汉果在三界中均可获得。

  若问:预流果、一来果、渐次不来果由欲界的所依身份获得这一点固然无可非议,但离贪不来果以上界所依身份不能获得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上两界如若有见道,那么离贪者必然要在第十六刹那时获得不来果,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生起的,原因是上界有情贪执禅乐而无有苦受,因此不会厌离,无有厌离心当然也就不会生起圣道。再者佛经中也说:“中般涅槃至上流之间五补特伽罗于此开始,于彼究竟。”这里所说的“此”是指欲界,所谓的“彼”是指上界,“始”也就是说见道的开端。

  庚七(阿罗汉之分类)分四:一、真实分类;二、法之差别;三、退失之分类;四、别说转根之理。

  辛一、真实分类:

  许阿罗汉有六种,前五以信胜解生,

  彼等解脱观待时,不动法者不动摇,

  故彼不待时解脱,彼由见至因所生。

  若问:“不动尽智起无生”中所说的阿罗汉有分类吗?承许声闻阿罗汉有六种,即退法罗汉、思法罗汉…

《俱舍论释 第六品 分别圣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