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护法罗汉、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与不动法罗汉。退法罗汉:以微小的因缘也会导致从证悟中退失;思法罗汉:担忧退失而思维死亡;护法罗汉:顾虑退失而随后护持;安住法罗汉:以小小的因缘不致于从证悟中动摇;堪达法罗汉:通过炼根而使证悟不动摇;不动法罗汉:利根者不可能从证悟中退失。此六种罗汉中的前五种为钝根者,是依靠信解而生的,这五种阿罗汉的心解脱、现前等持必须要观待顺缘资具、无病、对境之差别等时间,因而称为待时解脱。而第六不动法罗汉是不会以烦恼退失证悟的,始终如如不动,并不观待有无顺缘违缘,可以随心所欲地入定,因而称为不待时解脱,他们是利根者,是由见至之因中所生,因为果不错乱为因的缘故。
辛二、法之差别:
有者初为彼种姓,有者后由炼根成,
四由种五从果退,并非是从初退失。
这些阿罗汉最初就是他的种姓还是后来获得阿罗汉时才变成彼之种姓的呢?有些最初决定是退法等彼之种姓的,也有些是通过炼根而变的,例如退法罗汉通过炼根变为思法罗汉种姓等。若问:这些罗汉都会从自己的果位或种姓中退失吗?中间四类种姓会从各自种姓中退失而下堕,退法种姓罗汉不可能从种姓中退失,因为再无有比他更低的种姓之故。不动法罗汉也不可能从种姓中退,原因是利根者不会生起烦恼。前五种根性的罗汉会从果位中退失,因为钝根者会再度生起烦恼。不动法罗汉并非如此,利根者不生烦恼之故。
然而,最初就决定的种姓是绝不会退的,因为依靠有学与无学二道已得稳固,在有学位时彼之种姓也已确定。(关于从果中退失的现象:)预流果是不可能退失的,因为他是已断见断之果,由于已经断除了见断而不会再度退转。离贪一来果与不来果也不会退失,因为彼等依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已得稳固。
有学异生具六种,见道之时无转根。
那么,唯有阿罗汉才有此六种姓吗?有学圣者与非圣者异生也具有退法等六类种姓,因为这些阿罗汉也要直接或间接以他们为前提之故。那么,钝根若转变为利根,是在哪一阶段转的呢?在见道时无有转根的,因为见道唯一是入定的一相续而无有作其余加行之机会。因此,只有在异生、有学信解与无学时的加行阶段才能转根。其中信解者唯从无漏中转,凡夫依靠息粗相转根都不矛盾,因为想尽力使自己的根性变为利根而依加行道、无间道与解脱道来转变。
辛三、退失之分类:
当知退失有三种,即得未得受用退。
佛陀唯有末受用,不动亦中余有三。
退失有几种呢?应当了知退失有三种,即已得退、未得退与受用退。已得退是指失去已得到的功德;未得退是指尚未获得应得的功德。受用退则指已得到的功德不现前。那么谁具有这三种退呢?佛陀只具有最后一种受用退,因为佛陀虽然已证得了一切功德,但有些功德可能不现前;不动法种姓的阿罗汉不仅有最后一种受用退,而且也具有中间的未得退,原因是他们尚未获得佛陀的不共法;其余凡夫与钝根者则有三种退。
从果退者无死亡,彼不行持非法事。
如果有人说:这样一来,钝根阿罗汉若从果位中退失,则由于具爱而会再度投生三有了。
无有这种过失,原因是虽然他们从果中退失,但在没有恢复退失之前绝不会死亡,这是因为尚未得果之前不会做与之相违的事,并且会精进修道。
辛四、别说转根之理:
不动法者久串习,解脱无间道各九,
见至者各一即可,无漏人中得增上。
无学九地有学六,增舍胜果得果故。
若问:转根需要几道呢?堪达法罗汉转为不动法罗汉时,需要九解脱道与九无间道,因为曾经久经串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而使钝根种姓者已得稳固。而对最初即是信解者或见至者来说,各需要一解脱道与一无间道即可,因为彼等习气轻微而容易转根。
转根之道是有漏还是无漏法呢?圣者转根的解脱道与无间道是无漏法,原因是所舍之根的道如果也是无漏法,那么依靠有漏不可能舍弃无漏,因为劣法必定不生胜法之故。凡夫则是以有漏道而转的。
所依身份只有人类中才有退失的可能,由此方可增上、转根,因为需要勤奋修行之故。若问:转根依何地而转呢?如果是无学道的炼根者,则依靠静虑六地及前三无色地即无漏九地中的任何一地均可以转根。如果是有学一来者,则依于未至定而转。如若是不来者,则只是如应依于静虑六地而转,而依无色界是不能转根的。为什么呢?因为不来者增上根性务必要舍弃钝根所摄的胜果,获得利根所摄的最初果(此初果是指初果胜果中的初果而不是预流果),而不来初果无有被无色界所摄的。
乙二、结尾:
二佛以及七声闻,彼九乃九根性者,
七者以根加行定,解脱二者所安立。
阿罗汉有九种,即圆满正等觉与缘觉二佛,不动法罗汉分为本来利根罗汉与炼根罗汉两种,因此声闻阿罗汉有七种。阿罗汉必定有九种,因为利根、中根与钝根每一种各分三品,共有九种。分法:从钝根下品的退法罗汉直至利根上品的圆满正等觉佛陀之间。圣者补特伽罗有七种,即随信行圣者、随法行圣者、信解圣者、见至圣者、身现证圣者、慧解脱圣者及俱解脱圣者。
若问:那么,这七种补特伽罗是根据什么安立的呢?前两者(即随信行圣者与随法行圣者)是从加行的角度而安立的,因为他们是由随从信奉别人的词句之加行以及随从正法之加行而现见真谛的。中间两种(信解圣者与见至圣者)是从根性的角度而安立的,这是由于他们以殊胜信心与殊胜智慧详细分析的缘故。身现证是从灭定的侧面而安立的,因为获得灭尽定之故。慧解脱是从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原因是依靠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俱解脱则是以灭定与解脱二者而安立的,这是因为依靠灭定脱离解脱障,依靠智慧脱离烦恼障。
彼等实体则为六,如是三道各为二,
得灭定乃俱解脱,依慧即是慧解脱。
这七种圣者如果归纳,则有六种实体,也就是说,见道、修道与无学道以钝根利根的差别而区分,见道为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补特伽罗,修道为信解与见至的补特伽罗,无学道为待时解脱与不待时解脱的补特伽罗。那么,俱解脱与慧解脱分别是指什么呢?依靠无学静虑的正行而获得灭尽定为俱解脱,由于凭借智慧而解脱烦恼障与通过定力而解脱阻碍生起解脱之障,他们具有神通等,因而称为有严阿罗汉。依靠未至定而以智慧脱离烦恼障即是除俱解脱以外的慧解脱,因为尚未获得灭尽定的缘故,他们无有神变等,所以也叫做无严阿罗汉。
以诸等至根及果,称为有学之圆满,
依根与定圆无学。
若问:又经中说“有学圆满”,那么有学与无学圆满的方式是怎样的呢?获得与解脱相同的灭法者是以灭定而圆满的,不被外缘所夺的利根者是以根来圆满的,断除五顺下分的不来果者是以果而圆满的,应当了知上述此三种即称为有学圆满。无学者是以根与灭定二者来圆满的。
甲四(宣说现证之道)分三:一、宣说加行等四道;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三、宣说菩提分法。
乙一、宣说加行等四道:
总之道即有四种,谓胜进道解脱道,
无间道及加行道。
既然说解脱道有多种,那么归纳而言有几道呢?略而言之,解脱道有四种,即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其中加行道是指在这一道的未尾生起无间道;无间道即直接断除所断;解脱道即最初解脱所断;胜进道则居于前三道之上的渐进道。
乙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
静虑易道余难道,钝根迟通利速通。
既然佛经中说“易道速通等四种”,那么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禅定正行是易道,因为已被支分摄持,止观平等而自然产生之故。其他地是难道,因为未以支分摄持并且止观不等而需精勤修持之故。换句话说,是由于未至定与殊胜定寂止的成分少、无色定胜观较少的缘故。钝根者之道是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缓慢,另外的利根之道是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迅速。
乙三(菩提分法)分七:一、以名称而分类;二、以实体而分类;三、部类之次序;四、本体之差别;五、何地所摄;六、旁述获得解信之理;七、别说无学法。
丙一、以名称而分类:
尽智无生智菩提,随顺于彼故得名。
念住等三十七道品是随菩提分之道,因为尽智与无生智是菩提,由于是与彼随顺之道,故而得名。
若问:三十七道品是哪些呢?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四念住前面已宣说过。四正断是指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为此以意乐加行生起欲乐并精勤,以正行发起精进,以后行极度持心,最后真实安住。四神足:是指由恭敬加行之欲乐、相续加行之精进、心等持之种子以及观察所缘(与相之智慧)中所生的欲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勤定断行具神足与观定断行具神足。五根:即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进、念、定、慧。五根不被不信等违品所害为五力。七觉支:觉是指证悟法性,它的自性分支即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与定觉支。其中念觉支是彼之依处,精进觉支是能超离下地的出离支,喜觉支有利身心故为利益支。其余三者是无烦恼支,其中安觉支是染污之根本受生恶处的对治;定觉支是它的依处;舍觉支是说明无有沉掉的本体。八圣道:指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与正定。正见是指依靠后得的智慧来衡量从而断定入定所证悟之义。能通达他人证悟的心为正分别。正语指的是善妙见解,正业即是正戒,正命因资具鲜少而令他人生起诚信。剩余的三者是违品的对治,其中正勤是修断烦恼懈怠的对治;正念是随烦恼沉掉的对治;正定是入定障碍的对治。
丙二、以实体而分类:
谓三十七菩提分,此由名立实体十,
即信精进念慧定,舍喜安戒正分别。…
《俱舍论释 第六品 分别圣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