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三十七道品是从名称的角度而安立的,实际上它们包括在十种实体中。根与力中的两种信摄于信中。同样,四正断、根与力中的二精进、精进觉支以及正勤这八种是精进。根与力中的二念、念觉支及正念此四者为念。正见、择法觉支、根与力中的二慧此四者再加上四念住此八种为慧。根力中的二定、四神足、定觉支、正定此八种是定,因此以上五者(信、精进、念、慧、定)即包含了三十道品。舍觉支、喜觉支、正分别、安觉支四者各为一实体,正语等三者是戒律的自性。
念住慧性勤真住,四神足则为等持,
宣说主体实彼等,加行所生德亦尔。
若问:那么,慧、精进、定怎么会分别是八种呢?四念住是慧的自性,真实安住于精进与所谓的四正断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四神足是定的自性。念住等是智慧等也是就主体而言的,如果它们也具有从属,那么各自群体中存在的加行所生功德——闻思修的有漏无漏智慧、信、精进、念、戒等也均属于念住等。
丙三、部类之次序:
七类依次初业者,顺抉择修见道行。
三十七道品在哪一道位以什么为主而安立的呢?有部宗承许说:七种部类是依照如是顺序而安立的:初业者即资粮道中断除了四种颠倒故安立了四念住;在顺抉择分法(加行道)的暖位时依靠得真谛所缘差别之因而增上精进故安立了四正断;顶位时能趋入不退失之善法故安立了四神足;忍位时能坚定不退地对信等获得自在故安立了五根;胜法位即世第一法时不被违品烦恼所害故安立了五力;修道中能趋近菩提故安立为八正道;见道迅速而行故立为七觉支。阿阇黎世亲与其他论师则认为:后两者也是按照生起功德的次序而安立的,即于见道中是七觉支、见修二道中是八正道。
丙四、本体之差别:
七觉支及八正道,唯是无漏余二者。
若问:那么,菩提分法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法呢?七觉支与八正道唯一是无漏,因为它们是在见道与出世间修道中安立的缘故。除此之外,四正念至五力之间既是有漏也是无漏,原因是凡夫相续中具有的资粮道加行道所摄的菩提分法为有漏,圣者相续中所具有的三道所摄的菩提分法为无漏。
丙五、何地所摄:
一禅之中具一切,未至定则不摄喜,
二禅无有正分别,三四无喜正分别,
中间静虑亦复然,前三无色亦无戒,
除去觉支正道外,欲界以及有顶具。
何地有多少种菩提分法呢?一禅中可以有三十七道品,一禅未至定则具有不包括喜觉支在内的三十六道品,之所以无有喜觉支是由于具有被下地烦恼退失的忧虑。二禅有不包括正分别的三十六道品,因为二禅已经断除了寻。三禅与四禅具有不包括喜觉支与正分别在内的三十五道品,原因是寻先前就已隐没,并且远离了对喜乐之贪执。一禅正行殊胜定也有不包括此二者的三十五道品,因为此地已断除寻并是舍受之地故。前三无色界也无有此二者,另外也不具戒律支,因为已断除寻、是舍受并且不存在身语业的缘故。欲界与有顶具有不包括七觉支与八正道的二十二道品,之所以无有八正道,是由于欲界非为入定的心(不具有色界与无色界的细微之心),有顶的心不明显,故而无漏道不依于此二地。
丙六、旁述获得解信之理:
若见三谛得法戒,现证道亦得佛僧,
所谓之法即三谛,以及缘觉菩萨道,
实体为二信与戒,本体即是无漏法。
经中说“解信有四,即于佛解信、于法解信、于僧解信、圣戒解信。”那么,在那一阶段获得解信呢?见道时现见前三谛而对圣者欢喜之戒与法获得解信,因为当时已获得无漏七断,并以智慧现见了无我。现证道谛于佛及其声闻僧众获得解信,原因是能成佛的法是无学道谛,能成僧的法是有学无学二道,即于此二道诚信。“亦”字是说也包括于圣戒、于正法获得解信。那么,于法解信中的法是指什么呢?此处所谓的法是指前三谛,原因是从执著自相的角度而如应安立的。同样,缘觉的有学无学道以及菩萨的有学阶段的无漏道也是法。所说的四种解信实际上也只有两种实体,因为于三宝诚信是信心的自性,第四于圣戒解信是戒律的自性。解信的本体是什么呢?解信的本体均是清净无漏法。
丙七(别说无学法)分二:一、真实宣说无学法;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
丁一、真实宣说无学法:
有学支中未宣说,二种解脱束缚故。
摧毁烦恼无为法,以及胜解有为法,
无学有为二解脱,所谓菩提即正智。
若问:既然经中说“无学具有十分支、有学具有八分支(指八正道)”,那么,无学的正解脱与正智在有学分支中未宣讲的理由是什么呢?之所以在有学支分中未说正解脱,是因为有学位尚被烦恼所束缚,在有学的分支中也未说正智,因为正智是指尽智与无生智(而有学位不具有此二智)。解脱有两种,即摧毁烦恼抉择灭无为法解脱与胜解有为法解脱,而无学位的分支中所说的解脱是胜解有为法解脱。有为法解脱也分两类,即远离贪的心解脱贪与远离无明的慧解脱。
如果有人说:这样一来,正智就不是第十分支了,因为它为正见所摄之故。
并非如此,所谓的菩提是指前面所说的尽智与无生智,它们才是正智,而并不是尽慧见与无生慧见。如云:“尽智无生非慧见。”
丁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
将生未来无学心,由从障碍得解脱,
趋向灭尽之圣道,彼之障碍彻断除。
以三时中的哪一时无学心解脱障碍呢?依靠将生的未来无学心从障碍中得解脱。那么,以三时的何道断除那一障碍呢?趋向灭尽的现在之道完全断除现在的障碍,因为它们是所断与对治、所害与能害的关系,而过去、未来是已灭与未生之事。因此,令不具有产生后面所断的能力即称为断障。
无为解脱称断界,尽贪欲谓离贪界,
断界即除余烦恼,所谓灭界即断事,
苦集忍智厌何断,均离贪亦有四类。
那么,所谓无为解脱与经中所说的断界、离贪界与灭界三者有什么差别呢?无为解脱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断界等三者,由于断灭了三界的一切贪欲,因而称为离贪界;同样,所谓的断界是指断除贪心以外的嗔等烦恼;所谓的灭界是指断除色等有漏事。
那么,依靠道谛离贪必定是对所缘境生起厌恶吗?苦谛与苦因之集谛的所有忍与智的所缘均是有漏谛,因而是对所缘境生起厌恶,原因是它们将低劣对境视为过患。而缘灭、道谛并非如此,因为它们不是缘低劣对境之故。依靠任何道直接断除烦恼,无论缘四谛的任意一谛都会离贪,因为它是直接对治所断的无间道之故。由此可推知,厌、离贪等即有四种类别,一、有厌而无离贪,即直接断除所断无间道以外缘苦集谛的加行道、解脱道与胜进道等,原因是这些道视所缘为过患。二、有离贪而无厌:是指缘灭谛的无间道,因为此道视所缘为功德。三、既有厌又有离贪:缘苦集谛而直接断除的无间道。四、既无厌也无离贪:缘灭、道谛的加行道、解脱道与胜进道。
俱舍论第六分别圣道品释终
《俱舍论释 第六品 分别圣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