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六品 分別聖道▪P6

  ..續本文上一頁

  所謂的叁十七道品是從名稱的角度而安立的,實際上它們包括在十種實體中。根與力中的兩種信攝于信中。同樣,四正斷、根與力中的二精進、精進覺支以及正勤這八種是精進。根與力中的二念、念覺支及正念此四者爲念。正見、擇法覺支、根與力中的二慧此四者再加上四念住此八種爲慧。根力中的二定、四神足、定覺支、正定此八種是定,因此以上五者(信、精進、念、慧、定)即包含了叁十道品。舍覺支、喜覺支、正分別、安覺支四者各爲一實體,正語等叁者是戒律的自性。

  念住慧性勤真住,四神足則爲等持,

  宣說主體實彼等,加行所生德亦爾。

  若問:那麼,慧、精進、定怎麼會分別是八種呢?四念住是慧的自性,真實安住于精進與所謂的四正斷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四神足是定的自性。念住等是智慧等也是就主體而言的,如果它們也具有從屬,那麼各自群體中存在的加行所生功德——聞思修的有漏無漏智慧、信、精進、念、戒等也均屬于念住等。

  丙叁、部類之次序:

  七類依次初業者,順抉擇修見道行。

  叁十七道品在哪一道位以什麼爲主而安立的呢?有部宗承許說:七種部類是依照如是順序而安立的:初業者即資糧道中斷除了四種顛倒故安立了四念住;在順抉擇分法(加行道)的暖位時依靠得真谛所緣差別之因而增上精進故安立了四正斷;頂位時能趨入不退失之善法故安立了四神足;忍位時能堅定不退地對信等獲得自在故安立了五根;勝法位即世第一法時不被違品煩惱所害故安立了五力;修道中能趨近菩提故安立爲八正道;見道迅速而行故立爲七覺支。阿阇黎世親與其他論師則認爲:後兩者也是按照生起功德的次序而安立的,即于見道中是七覺支、見修二道中是八正道。

  丙四、本體之差別:

  七覺支及八正道,唯是無漏余二者。

  若問:那麼,菩提分法哪些是有漏、哪些是無漏法呢?七覺支與八正道唯一是無漏,因爲它們是在見道與出世間修道中安立的緣故。除此之外,四正念至五力之間既是有漏也是無漏,原因是凡夫相續中具有的資糧道加行道所攝的菩提分法爲有漏,聖者相續中所具有的叁道所攝的菩提分法爲無漏。

  丙五、何地所攝:

  一禅之中具一切,未至定則不攝喜,

  二禅無有正分別,叁四無喜正分別,

  中間靜慮亦複然,前叁無色亦無戒,

  除去覺支正道外,欲界以及有頂具。

  何地有多少種菩提分法呢?一禅中可以有叁十七道品,一禅未至定則具有不包括喜覺支在內的叁十六道品,之所以無有喜覺支是由于具有被下地煩惱退失的憂慮。二禅有不包括正分別的叁十六道品,因爲二禅已經斷除了尋。叁禅與四禅具有不包括喜覺支與正分別在內的叁十五道品,原因是尋先前就已隱沒,並且遠離了對喜樂之貪執。一禅正行殊勝定也有不包括此二者的叁十五道品,因爲此地已斷除尋並是舍受之地故。前叁無色界也無有此二者,另外也不具戒律支,因爲已斷除尋、是舍受並且不存在身語業的緣故。欲界與有頂具有不包括七覺支與八正道的二十二道品,之所以無有八正道,是由于欲界非爲入定的心(不具有色界與無色界的細微之心),有頂的心不明顯,故而無漏道不依于此二地。

  丙六、旁述獲得解信之理:

  若見叁谛得法戒,現證道亦得佛僧,

  所謂之法即叁谛,以及緣覺菩薩道,

  實體爲二信與戒,本體即是無漏法。

  經中說“解信有四,即于佛解信、于法解信、于僧解信、聖戒解信。”那麼,在那一階段獲得解信呢?見道時現見前叁谛而對聖者歡喜之戒與法獲得解信,因爲當時已獲得無漏七斷,並以智慧現見了無我。現證道谛于佛及其聲聞僧衆獲得解信,原因是能成佛的法是無學道谛,能成僧的法是有學無學二道,即于此二道誠信。“亦”字是說也包括于聖戒、于正法獲得解信。那麼,于法解信中的法是指什麼呢?此處所謂的法是指前叁谛,原因是從執著自相的角度而如應安立的。同樣,緣覺的有學無學道以及菩薩的有學階段的無漏道也是法。所說的四種解信實際上也只有兩種實體,因爲于叁寶誠信是信心的自性,第四于聖戒解信是戒律的自性。解信的本體是什麼呢?解信的本體均是清淨無漏法。

  丙七(別說無學法)分二:一、真實宣說無學法;二、旁述斷除所斷之理。

  丁一、真實宣說無學法:

  有學支中未宣說,二種解脫束縛故。

  摧毀煩惱無爲法,以及勝解有爲法,

  無學有爲二解脫,所謂菩提即正智。

  若問:既然經中說“無學具有十分支、有學具有八分支(指八正道)”,那麼,無學的正解脫與正智在有學分支中未宣講的理由是什麼呢?之所以在有學支分中未說正解脫,是因爲有學位尚被煩惱所束縛,在有學的分支中也未說正智,因爲正智是指盡智與無生智(而有學位不具有此二智)。解脫有兩種,即摧毀煩惱抉擇滅無爲法解脫與勝解有爲法解脫,而無學位的分支中所說的解脫是勝解有爲法解脫。有爲法解脫也分兩類,即遠離貪的心解脫貪與遠離無明的慧解脫。

  如果有人說:這樣一來,正智就不是第十分支了,因爲它爲正見所攝之故。

  並非如此,所謂的菩提是指前面所說的盡智與無生智,它們才是正智,而並不是盡慧見與無生慧見。如雲:“盡智無生非慧見。”

  丁二、旁述斷除所斷之理:

  將生未來無學心,由從障礙得解脫,

  趨向滅盡之聖道,彼之障礙徹斷除。

  以叁時中的哪一時無學心解脫障礙呢?依靠將生的未來無學心從障礙中得解脫。那麼,以叁時的何道斷除那一障礙呢?趨向滅盡的現在之道完全斷除現在的障礙,因爲它們是所斷與對治、所害與能害的關系,而過去、未來是已滅與未生之事。因此,令不具有産生後面所斷的能力即稱爲斷障。

  無爲解脫稱斷界,盡貪欲謂離貪界,

  斷界即除余煩惱,所謂滅界即斷事,

  苦集忍智厭何斷,均離貪亦有四類。

  那麼,所謂無爲解脫與經中所說的斷界、離貪界與滅界叁者有什麼差別呢?無爲解脫實際上也就是所謂的斷界等叁者,由于斷滅了叁界的一切貪欲,因而稱爲離貪界;同樣,所謂的斷界是指斷除貪心以外的嗔等煩惱;所謂的滅界是指斷除色等有漏事。

  那麼,依靠道谛離貪必定是對所緣境生起厭惡嗎?苦谛與苦因之集谛的所有忍與智的所緣均是有漏谛,因而是對所緣境生起厭惡,原因是它們將低劣對境視爲過患。而緣滅、道谛並非如此,因爲它們不是緣低劣對境之故。依靠任何道直接斷除煩惱,無論緣四谛的任意一谛都會離貪,因爲它是直接對治所斷的無間道之故。由此可推知,厭、離貪等即有四種類別,一、有厭而無離貪,即直接斷除所斷無間道以外緣苦集谛的加行道、解脫道與勝進道等,原因是這些道視所緣爲過患。二、有離貪而無厭:是指緣滅谛的無間道,因爲此道視所緣爲功德。叁、既有厭又有離貪:緣苦集谛而直接斷除的無間道。四、既無厭也無離貪:緣滅、道谛的加行道、解脫道與勝進道。

  俱舍論第六分別聖道品釋終

  

  

《俱舍論釋 第六品 分別聖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