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與不動法羅漢。退法羅漢:以微小的因緣也會導致從證悟中退失;思法羅漢:擔憂退失而思維死亡;護法羅漢:顧慮退失而隨後護持;安住法羅漢:以小小的因緣不致于從證悟中動搖;堪達法羅漢:通過煉根而使證悟不動搖;不動法羅漢:利根者不可能從證悟中退失。此六種羅漢中的前五種爲鈍根者,是依靠信解而生的,這五種阿羅漢的心解脫、現前等持必須要觀待順緣資具、無病、對境之差別等時間,因而稱爲待時解脫。而第六不動法羅漢是不會以煩惱退失證悟的,始終如如不動,並不觀待有無順緣違緣,可以隨心所欲地入定,因而稱爲不待時解脫,他們是利根者,是由見至之因中所生,因爲果不錯亂爲因的緣故。
辛二、法之差別:
有者初爲彼種姓,有者後由煉根成,
四由種五從果退,並非是從初退失。
這些阿羅漢最初就是他的種姓還是後來獲得阿羅漢時才變成彼之種姓的呢?有些最初決定是退法等彼之種姓的,也有些是通過煉根而變的,例如退法羅漢通過煉根變爲思法羅漢種姓等。若問:這些羅漢都會從自己的果位或種姓中退失嗎?中間四類種姓會從各自種姓中退失而下墮,退法種姓羅漢不可能從種姓中退失,因爲再無有比他更低的種姓之故。不動法羅漢也不可能從種姓中退,原因是利根者不會生起煩惱。前五種根性的羅漢會從果位中退失,因爲鈍根者會再度生起煩惱。不動法羅漢並非如此,利根者不生煩惱之故。
然而,最初就決定的種姓是絕不會退的,因爲依靠有學與無學二道已得穩固,在有學位時彼之種姓也已確定。(關于從果中退失的現象:)預流果是不可能退失的,因爲他是已斷見斷之果,由于已經斷除了見斷而不會再度退轉。離貪一來果與不來果也不會退失,因爲彼等依靠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已得穩固。
有學異生具六種,見道之時無轉根。
那麼,唯有阿羅漢才有此六種姓嗎?有學聖者與非聖者異生也具有退法等六類種姓,因爲這些阿羅漢也要直接或間接以他們爲前提之故。那麼,鈍根若轉變爲利根,是在哪一階段轉的呢?在見道時無有轉根的,因爲見道唯一是入定的一相續而無有作其余加行之機會。因此,只有在異生、有學信解與無學時的加行階段才能轉根。其中信解者唯從無漏中轉,凡夫依靠息粗相轉根都不矛盾,因爲想盡力使自己的根性變爲利根而依加行道、無間道與解脫道來轉變。
辛叁、退失之分類:
當知退失有叁種,即得未得受用退。
佛陀唯有末受用,不動亦中余有叁。
退失有幾種呢?應當了知退失有叁種,即已得退、未得退與受用退。已得退是指失去已得到的功德;未得退是指尚未獲得應得的功德。受用退則指已得到的功德不現前。那麼誰具有這叁種退呢?佛陀只具有最後一種受用退,因爲佛陀雖然已證得了一切功德,但有些功德可能不現前;不動法種姓的阿羅漢不僅有最後一種受用退,而且也具有中間的未得退,原因是他們尚未獲得佛陀的不共法;其余凡夫與鈍根者則有叁種退。
從果退者無死亡,彼不行持非法事。
如果有人說:這樣一來,鈍根阿羅漢若從果位中退失,則由于具愛而會再度投生叁有了。
無有這種過失,原因是雖然他們從果中退失,但在沒有恢複退失之前絕不會死亡,這是因爲尚未得果之前不會做與之相違的事,並且會精進修道。
辛四、別說轉根之理:
不動法者久串習,解脫無間道各九,
見至者各一即可,無漏人中得增上。
無學九地有學六,增舍勝果得果故。
若問:轉根需要幾道呢?堪達法羅漢轉爲不動法羅漢時,需要九解脫道與九無間道,因爲曾經久經串習世間道與出世間道而使鈍根種姓者已得穩固。而對最初即是信解者或見至者來說,各需要一解脫道與一無間道即可,因爲彼等習氣輕微而容易轉根。
轉根之道是有漏還是無漏法呢?聖者轉根的解脫道與無間道是無漏法,原因是所舍之根的道如果也是無漏法,那麼依靠有漏不可能舍棄無漏,因爲劣法必定不生勝法之故。凡夫則是以有漏道而轉的。
所依身份只有人類中才有退失的可能,由此方可增上、轉根,因爲需要勤奮修行之故。若問:轉根依何地而轉呢?如果是無學道的煉根者,則依靠靜慮六地及前叁無色地即無漏九地中的任何一地均可以轉根。如果是有學一來者,則依于未至定而轉。如若是不來者,則只是如應依于靜慮六地而轉,而依無色界是不能轉根的。爲什麼呢?因爲不來者增上根性務必要舍棄鈍根所攝的勝果,獲得利根所攝的最初果(此初果是指初果勝果中的初果而不是預流果),而不來初果無有被無色界所攝的。
乙二、結尾:
二佛以及七聲聞,彼九乃九根性者,
七者以根加行定,解脫二者所安立。
阿羅漢有九種,即圓滿正等覺與緣覺二佛,不動法羅漢分爲本來利根羅漢與煉根羅漢兩種,因此聲聞阿羅漢有七種。阿羅漢必定有九種,因爲利根、中根與鈍根每一種各分叁品,共有九種。分法:從鈍根下品的退法羅漢直至利根上品的圓滿正等覺佛陀之間。聖者補特伽羅有七種,即隨信行聖者、隨法行聖者、信解聖者、見至聖者、身現證聖者、慧解脫聖者及俱解脫聖者。
若問:那麼,這七種補特伽羅是根據什麼安立的呢?前兩者(即隨信行聖者與隨法行聖者)是從加行的角度而安立的,因爲他們是由隨從信奉別人的詞句之加行以及隨從正法之加行而現見真谛的。中間兩種(信解聖者與見至聖者)是從根性的角度而安立的,這是由于他們以殊勝信心與殊勝智慧詳細分析的緣故。身現證是從滅定的側面而安立的,因爲獲得滅盡定之故。慧解脫是從解脫的角度而安立的,原因是依靠智慧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俱解脫則是以滅定與解脫二者而安立的,這是因爲依靠滅定脫離解脫障,依靠智慧脫離煩惱障。
彼等實體則爲六,如是叁道各爲二,
得滅定乃俱解脫,依慧即是慧解脫。
這七種聖者如果歸納,則有六種實體,也就是說,見道、修道與無學道以鈍根利根的差別而區分,見道爲隨信行與隨法行的補特伽羅,修道爲信解與見至的補特伽羅,無學道爲待時解脫與不待時解脫的補特伽羅。那麼,俱解脫與慧解脫分別是指什麼呢?依靠無學靜慮的正行而獲得滅盡定爲俱解脫,由于憑借智慧而解脫煩惱障與通過定力而解脫阻礙生起解脫之障,他們具有神通等,因而稱爲有嚴阿羅漢。依靠未至定而以智慧脫離煩惱障即是除俱解脫以外的慧解脫,因爲尚未獲得滅盡定的緣故,他們無有神變等,所以也叫做無嚴阿羅漢。
以諸等至根及果,稱爲有學之圓滿,
依根與定圓無學。
若問:又經中說“有學圓滿”,那麼有學與無學圓滿的方式是怎樣的呢?獲得與解脫相同的滅法者是以滅定而圓滿的,不被外緣所奪的利根者是以根來圓滿的,斷除五順下分的不來果者是以果而圓滿的,應當了知上述此叁種即稱爲有學圓滿。無學者是以根與滅定二者來圓滿的。
甲四(宣說現證之道)分叁:一、宣說加行等四道;二、宣說一切住地與住根之道;叁、宣說菩提分法。
乙一、宣說加行等四道:
總之道即有四種,謂勝進道解脫道,
無間道及加行道。
既然說解脫道有多種,那麼歸納而言有幾道呢?略而言之,解脫道有四種,即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與勝進道。其中加行道是指在這一道的未尾生起無間道;無間道即直接斷除所斷;解脫道即最初解脫所斷;勝進道則居于前叁道之上的漸進道。
乙二、宣說一切住地與住根之道:
靜慮易道余難道,鈍根遲通利速通。
既然佛經中說“易道速通等四種”,那麼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呢?禅定正行是易道,因爲已被支分攝持,止觀平等而自然産生之故。其他地是難道,因爲未以支分攝持並且止觀不等而需精勤修持之故。換句話說,是由于未至定與殊勝定寂止的成分少、無色定勝觀較少的緣故。鈍根者之道是遲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對境緩慢,另外的利根之道是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對境迅速。
乙叁(菩提分法)分七:一、以名稱而分類;二、以實體而分類;叁、部類之次序;四、本體之差別;五、何地所攝;六、旁述獲得解信之理;七、別說無學法。
丙一、以名稱而分類:
盡智無生智菩提,隨順于彼故得名。
念住等叁十七道品是隨菩提分之道,因爲盡智與無生智是菩提,由于是與彼隨順之道,故而得名。
若問:叁十七道品是哪些呢?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聖道。四念住前面已宣說過。四正斷是指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爲此以意樂加行生起欲樂並精勤,以正行發起精進,以後行極度持心,最後真實安住。四神足:是指由恭敬加行之欲樂、相續加行之精進、心等持之種子以及觀察所緣(與相之智慧)中所生的欲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勤定斷行具神足與觀定斷行具神足。五根:即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進、念、定、慧。五根不被不信等違品所害爲五力。七覺支:覺是指證悟法性,它的自性分支即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安覺支、舍覺支與定覺支。其中念覺支是彼之依處,精進覺支是能超離下地的出離支,喜覺支有利身心故爲利益支。其余叁者是無煩惱支,其中安覺支是染汙之根本受生惡處的對治;定覺支是它的依處;舍覺支是說明無有沈掉的本體。八聖道:指正見、正分別、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與正定。正見是指依靠後得的智慧來衡量從而斷定入定所證悟之義。能通達他人證悟的心爲正分別。正語指的是善妙見解,正業即是正戒,正命因資具鮮少而令他人生起誠信。剩余的叁者是違品的對治,其中正勤是修斷煩惱懈怠的對治;正念是隨煩惱沈掉的對治;正定是入定障礙的對治。
丙二、以實體而分類:
謂叁十七菩提分,此由名立實體十,
即信精進念慧定,舍喜安戒正分別。…
《俱舍論釋 第六品 分別聖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