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中实践慈悲
◎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的自己。
◎邻居就是自己。
◎强调“自他融合”、“自他不二”的思想。
◎慈悲的实践是当自己与他人相对立时,否定自己而向符合他人的方向运作的一种运动。
◎“你就是全世界”“我就是你”是自他不二伦理的基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
◎“待他人如同自己”是条黄金律。
◎真正的自己唯有从“与法相契”的行为性实践中去实现。
◎“有信无爱好比不响的钟!”
◎佛陀的涅槃是爱的顶峰。
◎做一个献身慈悲的佛教家。
◎贤者应觉世间一切皆无实体,应巧心努力,专心于利益世间。
◎唯有先对空的立场有了自觉,慈悲行才会变成是纯粹的。
◎观一切为平等,承认空性,所以绝对慈悲没有对象(无缘大慈)。
◎“菩萨常不应离大悲及毕竟空。念毕竟空破世间离烦恼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还入善法中,以利益众生。”--龙树菩萨。
◎爱与憎对立,但慈悲却超越了爱憎对立。
◎慈悲观法,对心嗔恚兴奋的人有必要,对贪爱强的人,就不适合。
◎在慈悲与平等的观念下,固定的永续性财产的私有观念,必须舍弃。
◎使得肉食的人们,舍弃对肉味的爱著,愿求法味法食,对一切有情怀起对独子之爱,互相鼓励生出大慈悲。
◎慈悲是唯有人才有的心情。
◎爱语就是看到众生,先发慈爱心,施与爱顾的言语。
有德者当赞,无德者应怜,降伏怨敌,和睦君子,以爱语为根本。当面闻爱语,面喜心乐。当学!爱语有能回天之力。
◎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爱有两种。一是染污的爱,就是贪。二是不染污的爱,就是“信”。
◎“断臂纵然容易,割爱可是大难”。
◎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慈悲的力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以上节自法华经普门品)
◎以悲智圆成的大觉大解脱为目标,要求自己也完成这样的大觉,是为发菩提心。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
大慈悲的法身体,是从持戒而得的。戒,即是慈悲的实践。
“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
◎佛陀常以甘露喻不生不灭之涅槃妙乐。
◎“愿将观音甘露水,涤尽娑婆世上尘。”
◎“细听观音宣法语,已是身心解脱时。”
“观音圣号恒称念,琉璃世界常现前。”
“水若澄清月始现,金容佛面现吾心。”
“一心不退思安养,万善同修念观音。”
◎“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
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大智度论〉
◎菩萨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
菩萨二要─般若与方便。
◎菩萨四重戒─嫉妒、悭贪、嗔恨、我慢。
◎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咸善通达。
◎修行的目的在开显人的智慧与慈悲。
母恩与慈悲
◎慈母十恩———( 1)怀胎守护恩(2)临产受苦恩(3)生子忘忧恩(4)咽苦吐甘恩(5)回干就湿恩(6)哺乳养育恩(7)洗濯不净恩(8)远行忆念恩(9)深加体恤恩(10)究竟怜愍恩(父母恩重难报经)
( 1)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妆镜惹尘埃。
( 2)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 3)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开张,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 4)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 5)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怜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 6)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 7)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 8)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 9)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 10)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常爱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因果七要义”———菩提心的修习次第———先具有两种观念:( 1)作平等想(舍心)(2)成悦意相(喜心)。
依次第:( 1)知母(2)念恩(3)念报恩(4)慈心(5)悲心(6)增上意乐(7)菩提心。
◎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已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发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真正的敌人是以自我中心的自私态度———自私的恶魔。
真正的恩人是一切众生———所有的母亲。
◎自我中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关心他人是所有安乐与美德的来源。
◎“愿生生世世生而为人,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奉献生命。”--印顺导师
智慧
智慧
◎什么是超越各种世界和死亡的最高最深的法?
答:“空法”是最高、最深的法。
◎佛陀最强调的教法是什么?
答:“五蕴是空、无我”、“一切皆无常”、“一切皆不能视为“我”或“我的“”。
◎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答:我们只能相信我们亲自看得清楚的事物--真理。
◎普通人的心和真正的佛教徒有何不同?
答:普通人--唱歌、跳舞、笑——病态。
佛教徒--控制自己、住戒律、灭苦。
◎一般的修行法门是什么?
答:八正道--归纳为戒、定、慧。
◎最快速的法门是什么?
答:“空”--不执著六根、六尘、六识为“我”时。
◎“业”在佛教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能够止息一切的“业”、息灭贪、嗔、痴,证得涅槃的“第三种业”--八正道,这是佛陀的不共法。
◎从佛闻法才能灭苦吗?
答:不一定。他们可以透过持续的观照、思惟、研究、观察而踏上正道。“法”不是佛陀的专利品。不偶像化。
◎如何判别是否为佛说?
答:以“经”为标竿,以“律”作比较。
◎佛陀如何形容后世的人?
答:“耽著于不正当的享乐,贪欲太强倾向邪教。”
◎佛礼敬谁?
答:佛陀礼敬“法”和神圣高尚的僧团。
生命的智慧
◎人才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他要单独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他使自己的命运变好或变坏。
◎佛陀说:“人创造了一切,我们所有的忧愁、危难、不幸,都是我们自己所创造,我们是过去贪、嗔、痴影响累积的结果”。我们把结果带来,也唯有我们有力量克服他们,“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般人的态度,经常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别人的身上。
◎人必须依凭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透过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佛陀相信努力工作是幸运的星宿。算命、符咒来自迷信,没有宗教意义。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拒绝符咒的影响。
◎禅坐经行引导内心净化,一个净化的心灵自动地带动纯洁和健康的身体。佛法是使人宽心的镇痛剂,可以驱除疾病。
◎以意志战胜疾病!
◎人一旦死后,意识和心理能力就与身体、骨骸、骨灰脱离了连系。
◎种族自大是宗教和精神进展的很大障碍。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他自己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控制冲动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原则,我们的身心受到性的强大驱诱。要想克服性,这种人身中的大势力,唯有首先立志降服自己的念头力量。只要他能控制性的势力,他将更能控制他整个的行为和情绪。
◎性冲动是人性中最大的动力。
◎真正的佛教徒,决不依靠外在力量求得解脱,他必须拔除内心的激情来寻求内在的愉快!
◎当我们了解到一切现象是无常的,注定是要痛苦的,并且缺乏实在性的,我们就能确信真实的快乐是不能从拥有物质成就中获得,要寻求真正的快乐,唯有透过精神的提升和开展。
…
《修行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