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种正面的气氛。
◎你如何能让人们面露微笑?也许如果你有权力或金钱,有些人可能会给你做作的微笑,但真正的微笑只会从慈悲而来。
◎在受孕时及胎儿期,对我们的发展成长而言,母亲的慈悲平和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是个生命的开端!甚至受孕时父母的心灵状态也是重要的。
◎母奶来自于关爱之情,经过吸奶的过程,母亲和小孩之间产生了亲近感。在教堂里,看到圣母玛丽亚抱著圣婴耶稣时,那就是爱及关怀之情的象征。
无嗔的慈悲
◎今日的世界缺乏的是慈悲心。
◎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
◎人应该了解如何修持无我的慈悲以寻求自我解脱。
◎自杀可以杀身,而自私却会阻杀精神上的开展。
◎慈悲在佛教中不是情绪的,也不是自私的。慈悲是根除贪嗔痴、嫉妒、残忍以后的净化心灵所辐射出来的。
◎依佛陀者,慈悲是保持心净和清除精神染污的最有效方法。
◎慈悲经中说:“正如母亲在她身命危险中保护她唯一的孩子。我们就是以类似的爱心去培养无边同情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要把这种无边慈爱的思想普及于世间,乃至上、下横遍十方无有障碍、无有嗔恨、无有敌意。”
◎佛陀的忠告是“我们愉快地生活,不去恨那些恨我们的人,即使有人在恨我们,我们也不去恨他们。让我们没有烦闷地愉快生活,让我们没有贪婪地愉快生活,在贪欲人海中,让我们没有贪欲地生活。” (法句经)
◎佛陀永远是转恶为善,转恨为爱;他是慈悲的完满化身。佛陀说;“假使有人愚笨地对我做了错事,我将回答他以无限的爱,他愈做恶,我愈做善,我永远地放出净善的芳香。”这种慈悲是佛陀对一切众生的爱心。
◎物质的获得本身,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与和平。和平必须先奠基于人的内心,才能带给他人和平乃至扩大到世界。
◎现今人们大都仅仅在讨论宗教,而无兴趣修持宗教;假使基督徒根据新约福音里的登山宝训生活,假使佛教徒依八正道行为,假使回教徒真正相信他们先知的教诲,假使道教徒的生活按照他们的道德圣者教言,这世界将会是处处和平、和谐与幸福。
爱,就要行动 LOVE IN ACTION
◎佛陀的教导告诉我们,有一种爱既不会使我们受苦,也不会使我们所爱的人受苦。这种爱,是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组成。
◎若学会了修行慈悲喜舍的方法,我将知道如何疗愈愤怒、忧郁、悲伤、仇恨、寂寞、不健全执著等疾病。
◎佛陀所形容的爱,是对万物互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依见起行”─依“缘起”的正见,起“悲悯、无伤害”之正行。
◎“互摄互入”,“同体共生”,“息息相关”。
◎见解─“生灭相续”,“自他融合”。行动─“净心第一”,“利他为上”。
◎没有爱,生命将无可能存在;没有爱,生命将会是痛苦,生命将会是一种惩罚。我们必须学会爱的技术。我们也需要互相支持,以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单位、社区。世界是好是坏,全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以及我们爱的方式。
◎非暴力的本质便是爱,是出于爱和无私的意愿。非暴力行动生于对苦难的觉醒,并由爱孕育,是对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爱与奉献的修行,是祈求净化心灵,团结意志,并激起他人的觉醒与慈悲。
◎任何追求和平的行动都需要有人表现勇气,向暴力挑战,激发爱心。爱与牺牲总会引起连锁反应。
◎燃香点戒疤,不是破坏而是创造,更是表现勇气、决心与真挚。
◎以爱来奋斗,那就是我们对全体人类的真正贡献。
◎我们是为爱和宽恕而生而死,而不是为了更多的仇恨和毁灭。
◎爱,带给我们能力,使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爱的人看不到的事。
◎言语中只有原谅,只有希望,只有喜悦。
◎怀著爱和信心,发出心灵最深的敬意。
◎真正的领袖,不只是需要长枪巨炮,还须要道德力量,
基本的要件是心怀非暴力和慈悲的精神。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和平,
那也没有办法把和平带到他人的心灵。
◎我们必须一起努力,一起观照我们集体意识中的战争本性。
战争,存在我们的灵魂里。
◎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悦、快乐的种子。
◎年轻人跟我说,父母亲给他们的礼物,最珍贵的便是父母亲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乐,孩子的意识就会收到快乐种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让别人快乐。反之,便是战争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乐,他们就会寻找和战争一模一样的东西,像是酒精、毒品、赌博,某些电视、电影节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产物”。
情、爱与智悲
◎佛教中理想中的情感就是慈悲。
◎慈悲,是对所有一切众生平等,并没有特殊关爱的对象,而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包含对一切有生命体的关怀。
◎一般的感情以自我为中心,有条件、有亲疏厚薄、有彼此和交往深浅层次的分别,其中又有亲情、爱情、友情及道情的类别。
◎佛法所要传达的就是如何教导众生从个人有我的情爱,逐渐进入无我平等的慈悲。
◎情,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存在,宛如是润滑剂,使人活得更有意义。但是情爱的执著之所以会造成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中只有感性,而缺乏了理性,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
◎佛教徒的感情生活,最好是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
◎婚姻建立的考量,主要是彼此的情投意合,不应该是宗教信仰。佛教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自由的宗教。
◎夫妻伦常与清净修行会不会抵触?不会!佛教虽然提倡解脱道的修行,但更重视自度度人的人间菩萨道。
◎人的情绪是感性中带有理性的成分,理性中有感性的功能,以佛法来说,这就是智慧和慈悲的配合。
◎福慧双修是要修福而不是享福,修福的人才真正有福,享福的人就变成是“减”福的人。
◎我们为何会生到这个世界来?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来受报的,包括接受善报和恶报,过去种了因,今生又有了助缘,所以就果报成熟。第二是来报恩的,也就是来还愿的。
◎台湾的学杖教育只是过程性的、实用的、手段的、知识的传承,欠缺对生命方向、目标安顿的学习,长此以往,造成孩子们只有手段性的知识和聪明,却没有对生命观照的智慧。所以我们应多考虑什么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目的”。
◎一般人都是顺向思考,佛法教我们要反向思考,绝境未必就是绝境,坏的未必就是坏的,要转烦恼为菩提。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如果能练习到身处逆境也可以欢喜面对,心存感恩,那就能转五浊恶世为清凉的净土。
真理与慈悲
◎研究佛法,就是研究自己,研究自己,就是忘却自己,进而将自己与众生合为一体。
◎从认识自我的本质而祛除自我。
◎佛陀--人格发展的极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种幻觉。
◎世间的一切都是持续在流动之中,都是永远在毁坏之中,一切皆无常,我们必须谨慎!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切都不可以攀缘执著。
◎要明了因果!实践修行的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而且佛教是奋斗者的表现,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领导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无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者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者变得善良;使主观者变得客观。
◎三种层次的安乐--下士道(修五戒十善,求来世安乐。居家八法)。中士道(在于自求解脱轮回苦,摆脱业及烦恼的束缚,勤修戒定慧。)上士道(完全舍弃自我爱惜,转而爱惜其他众生,发愿为了利他,成就佛果。行四摄,依三心行六度,以六度圆满三心。)
◎“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心是世界的制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
◎一切幸福都导自善心;所有痛苦都导自恶心。让心回到自己美丽的家。
◎佛陀的一切教法,皆在于降伏内心(修心),转化内心(转念)。做心的领导者。
◎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菩提心最大的障碍--自我爱惜的心(自私)。
◎为他人的福祉牺牲自我。史怀哲医生说:“只有知道如何奉献的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德蕾莎修女说:“不管人们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弘一大师说:“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众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萨说:“只要那里有苦难,我就在那里降生。”
◎“爱心”是世界宗教。太多的苦难,需要我们付出善心的爱与慈悲的暖手。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坚持己见,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无尽无边无量无条件的爱。
◎人和人相处,应常常借用对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更可去除我执。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是蚊子,我是小鱼、我是蟑螂、我是强奸犯、我是树、我是山、我是河、我是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融入世界、众生。 …
《修行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