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三不来向。
向十六刹住彼果,尔时钝根利根者,
分得信解见至名。得果未得胜果道,
未精勤修胜道故,名为住果非为向。
地地功过各分九,上中下品各三种。
尚未断除修所断,如是住果极七返,
解脱欲界三四品,二三世生家家者,
摧毁一至五品间。亦为第二果之向。
灭尽六品一来果,灭尽七品八品过,
亦名一生与一间。亦是第三果之向。
灭尽九品不来果。中生有行及无行,
趋般涅槃诸上流,轮修禅往色究竟。
彼超半超与遍殁。余往有顶无色四,
他者此生趋涅槃。中生上流各分三,
行于色界说九种,彼等别由业根惑。
其中上流未分类,则许为七善士趣,
行善断恶不还故。欲界命终之圣者,
无有趋往其余界,彼与转生上界者,
无有遍失不炼根。最初轮修第四禅,
刹那相杂而成就,为受生及现法乐,
畏惧烦恼故皆修。断除五品唯转生,
色界五净居天处。获得灭定不来者,
承许彼为身现证。灭至有顶八品间,
皆为阿罗汉之向,断第九品无间道,
彼即金刚喻等持。
彼灭得生尽智时,称为无学阿罗汉。
有顶离贪依出世,其余地则依二种,
依世间道离贪圣,彼之离得亦有二。
有说依出世亦尔,已舍不具烦恼故,
解脱有顶之一半,生起上禅同不具。
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
胜三地由未至定,或禅生末解脱道,
上地非由未至定,圣八能胜自上地。
世间解脱无间道,依次而缘上下地,
即为静等粗等相。不动尽智起无生,
否则尽智无学见,彼诸罗汉皆具足。
沙门之性无垢道,果即有为无为法,
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及一切灭。
有五因故立四果,果前舍道得胜果。
总集灭法得八智,以及获得十六相。
以世间道得果者,混杂持无漏得故。
彼名梵性即梵净,亦为梵轮梵转故,
所谓*轮为见道,迅速行等具辐等。
欲界中获前三果,末果则由三界得,
此无见道无出离,经云此始彼究竟。
许阿罗汉有六种,前五以信胜解生,
彼等解脱观待时,不动法者不动摇,
故彼不待时解脱,彼由见至因所生。
有者初为彼种姓,有者后由炼根成,
四由种五从果退,并非是从初退失。
有学异生具六种,见道之时无转根。
当知退失有三种,即得未得受用退。
佛陀唯有末受用,不动亦中余有三。
从果退者无死亡,彼不行持非法事。
不动法者久串习,解脱无间道各九,
见至者各一即可,无漏人中得增上。
无学九地有学六,增舍胜果得果故。
二佛以及七声闻,彼九乃九根性者,
七者以根加行定,解脱二者所安立。
彼等实体则为六,如是三道各为二,
得灭定乃俱解脱,依慧即是慧解脱。
以诸等至根及果,称为有学之圆满,
依根与定圆无学。总之道即有四种,
谓胜进道解脱道,无间道及加行道。
静虑易道余难道,钝根迟通利速通。
尽智无生智菩提,随顺于彼故得名。
谓三十七菩提分,此由名立实体十,
即信精进念慧定,舍喜安戒正分别。
念住慧性勤真住,四神足则为等持,
宣说主体实彼等,加行所生德亦尔。
七类依次初业者,顺抉择修见道行。
七觉支及八正道,唯是无漏余二者。
一禅之中具一切,未至定则不摄喜,
二禅无有正分别,三四无喜正分别,
中间静虑亦复然,前三无色亦无戒,
除去觉支正道外,欲界以及有顶具。
若见三谛得法戒,现证道亦得佛僧,
所谓之法即三谛,以及缘觉菩萨道,
实体为二信与戒,本体即是无漏法。
有学支中未宣说,二种解脱束缚故。
摧毁烦恼无为法,以及胜解有为法,
无学有为二解脱,所谓菩提即正智。
将生未来无学心,由从障碍得解脱,
趋向灭尽之圣道,彼之障碍彻断除。
无为解脱称断界,尽贪欲谓离贪界,
断界即除余烦恼,所谓灭界即断事,
苦集忍智厌何断,均离贪亦有四类。
第六品终
第七品 分别智
无漏诸忍非为智,尽智无生智非见,
此外圣慧为二者,余为智六亦为见。
智分有漏与无漏,有漏谓初世俗智。
无漏分二法类智,俗智对境为一切,
法智缘欲苦谛等,类智行境上苦等。
彼等以谛别立四,由依四谛彼等智,
安立无生与尽智,初生即苦集类智。
由四智立他心智,不知胜地利根心,
罗汉过去未来心,法智类智互不知。
一切声闻他心智,了知见道二刹那,
麟角喻知三刹那,佛无加行知一切。
尽智则于一切谛,谓已遍知等决定,
谓我更无所知等,承许彼为无生智。
由依自性与对治,行相行境及加行,
所作因圆立十智。修道灭或道法智,
乃为三界之对治,欲界对治非类智。
法智类智十六相,俗智知此及余法,
各谛行相各为四,心智无漏亦道智,
有漏缘所知自相,乃各实体之行境。
余智唯具十四相,不摄空性与无我,
无垢十六无余相,谓有余相论中说。
行相实体为十六,彼之本体乃是慧,
及诸具缘均能取,一切有法即所取。
俗智三种余皆善;世俗智于一切地,
静虑六地有法智,无漏九地具类智,
如是六智亦复然,四静虑有他心智;
彼所依身欲色界,法智唯欲余三界。
灭智唯是法念住,他心智三余为四。
法道类智各缘九,苦集智境各为二,
四智对境乃十智,灭智所缘非为智。
十法对应三界法,无漏无为各有二。
世俗智除自群体,以外他法知无我。
无漏第一刹那时,具贪者唯具一智,
第二刹那具三智,此后四刹各增一。
见道生起忍与智,彼等一切未来得,
三类智兼世俗智,是故称谓现证边。
彼即不生之有法,依于自地及下地,
灭边所生末念住,具自谛相由勤生。
十六刹那具贪者,得六离欲贪得七,
彼上具贪修道中,悉皆获得七种智,
胜伏七地得神通,堪达法证不动法,
轮番修之无间道,上八解脱道亦尔。
有学炼根解脱道,获得六智七智或,
无间道中获六智,胜伏有顶亦复然。
尽智之时得九智,不动法者则获十,
转彼解脱末亦尔。所说之余得八智。
于何离贪得彼时,亦得下地无漏法,
尽智亦得有漏德,诸地得前非得后。
有为善法新习得,有漏则立治遣得。
佛陀之法不共同,即是力等十八种。
知处非处十智摄,知业果力为八智,
定等根信解界九,知遍趣行九或十,
宿住死生世俗智,知漏尽力六或十。
宿住死生依四禅,余者则依一切地。
何故唯佛称为力?因彼具有无碍故。
身即无爱子之力,他师承许各骨节,
大象等七十倍增,彼之本体所触处。
无畏四种依次第,如初第十二七力。
所谓三种之念住,本体正知正念性。
大悲乃为世俗智,资粮行相与行境,
及平等故上品故,与悲不同有八相。
诸佛资粮与法身,行利众事平等性,
彼等身寿与种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他法则与有学共,有同异生即无染,
愿智无碍解通等。无染乃为世俗智,
依第四禅不动法,依人而生欲界惑,
未生有事行境者。愿智亦尔缘诸法。
法义词辩无碍解,初三次第无碍知,
名称意义与词句,第四无碍明宣说。
道自在性缘语道,本体九智依诸地,
义十或六一切地,余者则为世俗智,
法于欲界四禅具,词依欲界初静虑。
若不具全一不得,彼六德依边际获,
边际有六静虑边,彼者随顺一切地,
依次增上至究竟,佛外他者加行生。
神境天耳他心通,宿命生死漏尽通。
彼为解脱道慧摄,其中四通世俗智,
他心通则为五智,漏尽通如漏尽力。
五通依于四静虑,自与下地为对境,
所得由修熟离贪,他心通具三念住,
神境天耳眼唯身,眼耳无记余皆善。
最后三通即为明,遣前际等无明故。
无学漏尽初二者,彼相续生故谓明。
许有学具无明心,是故经中未称明。
神境他心漏尽通,即三神变教为胜,
此必毫无错谬成,能引利乐之果故。
神境乃为三摩地,从中幻化与运行,
佛陀唯有意势行,余者运身胜解行。
欲界化外四处二,色界所摄二幻化。
能化之心有十四,定果次第二至五,
非化上界所生心,依于静虑得化心。
净定自生彼生二,以自地心能幻化,
化语由下亦可言,非佛必具幻化者。
加持令他言亡具,不稳固无余许非。
初时多心化一身,纯熟之后则相反。
由修而生无记法,俱生而得有三种。
神境通由五种生,即由咒药业所成。
一切天眼与天耳,静虑之地清净色,
恒时有依无或缺,能取远细等对境,
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
俱生不能见中有,他心通则有三种,
寻思明咒成亦尔,狱初知人无生得,
第七品终
第八品 分别定
四种静虑各有二,其中果生前已说。
定即一缘专注善,若具从属五蕴性。
初静虑具伺喜乐,后禅渐离前前支。
如是无色四蕴性,远离下地而出生,
以及三种未至定,称为灭除色之想。
无色界中无有色,彼色乃由心中生。
所谓识与空无边,无所有名加行立,
低微之故称无想,其实亦非无有想。
如是定正行实体,八种前七各有三,
著味相应净无漏,第八唯具味净二。
著味则具相应爱,世间之善称谓净,
彼者亦为所著味,无漏乃是出世间。
第一静虑具五支,寻伺喜乐与等持,
二禅四支净喜等,三五舍念慧乐住,
末禅具四正念舍,非苦非乐及等持。
实体则有十一种,初二禅乐即轻安,
内等净支乃信根,违二教故喜意乐。
染污初禅无喜乐,二无内净三知念,
四禅无有舍念净,有谓无有轻安舍。
解脱八种过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
八过寻伺出入息,以及乐受等四受。
生之静虑依次第,初具意乐乐舍受,
二舍意乐三乐舍,四禅唯一有舍受。
第二禅等生身眼,耳识有表之等起,
皆为第一静虑摄,彼乃无记非烦恼。
前所未有之净定,由离贪及转生得,
无漏唯以离贪获,染定由退转生得。
无漏无间则生善,上下至第三地间,
净定无间生亦尔,兼起自地烦恼性,
染定生自地净染,亦起下地一净定。
死时净定生烦恼,染定之中非生上。
净定有四顺退等,依次随顺于烦恼,
自地上地与无漏,渐次生二三三一。
与八地二相关联,超越一者顺逆式,
以不同类至第三,即是超越之等至。
静虑无色依自下,非上下者无必要,
唯生有顶之圣者,现前无所有尽漏。
有爱缘于自地蕴,净无漏定缘一切,
无色正行善行境,非为有漏之下地,
以无漏断诸烦恼,未至净定亦复然。
彼等八种未至定,体净非乐非苦受。
初未至定亦有圣,有者说为具三种。
无寻殊胜之静虑,具三舍果大梵天。
胜禅以下有寻伺,中定唯伺上无二。
无相等持灭谛四,空性无我入空性,
无愿彼外余谛相,善中无漏三脱门。
所谓空性空性等,余外复说三等持,
二缘无学空无常,末缘静相非择灭,
有漏人中不动者,不摄七种未至定。
为成现法乐住者,即修第一善静虑,
欲得殊胜知见者,则修清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智慧者,则修加行所生善,
为得一切漏尽者,当修金刚喻定也。
无量四治害心等,慈悲无量无嗔性,
喜为意乐舍无贪,相次愿乐离苦悦,
众平等缘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许为五不断惑,人中方生必具三。
所谓解脱有八种,初二不净二禅具,
第三末有体无贪,无色定善灭尽定,
微微心末无间入,由自净下圣心出。
初三缘欲摄见色,无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类智品。所谓胜处有八种,
前二相同初解脱,二同第二余如净。
遍处十种八无贪,第四禅有缘欲界,
二遍处为无色净,行境自地之四蕴。
灭尽前品已宣说,余皆离贪加行得,
所谓无色依三界,剩余唯有人中生。
上二界由因业力,生起无色之等至,
色界所有诸静虑,亦由法尔力量起。
第八品终
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
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说此对法我多依,克什米尔有部理,
若有错误均我过,正法理量唯诸佛。
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
未见真谛放肆者,以邪分别乱佛教。
佛陀已趣胜涅槃,持彼教者多随灭,
无怙无教灭德众,当今此世任意行。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衰亡如命至喉,
一切污垢具力时,求解脱者莫放逸。
此《俱舍论颂》,乃佛陀亲口授记之大德、能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具有不退智慧自在者共称为第二遍知的大阿阇黎世亲撰著圆满。印度堪布则那莫札即佛友与大译师华哲僧侣翻译、校正并以讲闻方式而抉择。
《俱舍论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