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P4

  ..续本文上一页

  何者能舍名为施,以欲供养饶益心,

  身语之业及等起,彼果具足大受用,

  为自他利为二利,非为二利布施四。

  彼之殊胜为施主,施物以及福田胜。

  施主殊胜具信等,以恭敬等作布施,

  是故后受大尊重,应时无有违缘得。

  色等圆满之施物,由彼美貌具名声,

  成为欢喜极柔嫩,随时接触安乐身。

  田殊胜由趣痛苦,利益功德之差别,

  解脱施脱或菩萨,其中布施第八胜。

  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

  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

  由结行田基加行,思与意乐之大小,

  业亦变为轻与重。故意圆满无悔心,

  无有对治具从属,异熟作已积集业。

  供佛塔因所生福,虽无接受如慈等,

  因中生果无谬故,恶田亦有悦意果。

  断破戒恶佛制罪,二色戒具四净德,

  破戒因过未出现,依彼对治与寂灭。

  入定之善即为修,能熏染心之缘故。

  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

  感数劫住善趣故,四种梵天之福德。

  法施非为染污性,如实开示契经等。

  随福德分随解脱,随抉择分三种善。

  如理三业具等起,次第乃为书字印,

  计算诗歌与数目。有覆下劣与具罪,

  此等染污法异名,无漏善业为善妙,

  有为善法当敬依,解脱乃为最无上。

  

  第四品终

  

第五品 分别随眠

  

有之根本即随眠。六种即贪如是嗔,

  慢无明见以及疑,彼六贪分说七种。

  二界所生为有贪,内观之故为遣彼,

  解脱之想而宣说。见五坏取见邪见,

  边执见与见取见,以及戒禁取见十。

  此十各七除三见,八种除去二种见,

  以见欲苦等渐断,四种随眠修所断,

  色无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许九十八。

  依有顶中所产生,忍毁唯一为见断,

  余生为见修二断,非忍所毁唯修断。

  我与我所常与断,无有下劣视为胜,

  非因非道视因道,此等即是五种见。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执为因由我常,

  颠倒执著而生故,唯是苦谛之见断。

  由三见立四颠倒,颠倒计度分别念,

  以及增益皆具故,心想颠倒随彼转,

  七慢九慢摄三中,以见及修而灭尽,

  修断杀等缠灭爱,我慢不善之恶作,

  圣者不会明出现,因由见疑增长故。

  见苦集断见与疑,相应不共之无明,

  即是同分界遍行,中除二见九缘上,

  彼等俱生之诸法,亦为遍行除得绳。

  见灭道谛之所断,邪见疑与彼相应,

  不共无明共六种,即是无漏行境者。

  若缘灭谛缘自地,道谛相互为因故,

  六地九地之道谛,彼行境者之对境。

  贪非缘二所断故,不害故嗔非缘彼,

  寂灭清净殊胜故,慢戒取禁不缘彼。

  所有遍行之随眠,以所缘于自地增,

  非遍行于同类中,无漏上地有境非。

  未作我所对治故,相应法以相应增。

  上界随眠欲界中,坏聚见与边执见,

  相应无明均无记,余此欲界皆不善。

  欲界所有贪嗔痴,即是不善之根本,

  无记根本有三种,彼为爱与无明慧,

  二意趋高故余非。西方论师许四种,

  即爱见慢以及痴,由三禅定无明生。

  一向分辨与反诘,以及放置而授记,

  诸如死生与殊胜,及我与蕴一异等。

  过去现在贪嗔慢,已生未断则具彼,

  未来意之彼等者,其余五识具自时,

  未生之法具三时,剩余随眠悉皆具。

  三时实有佛说故,二具对境有果故,

  言说三时存在故,许说一切有部名。

  彼等四种称事相,阶段以及他转移。

  第三观点以作用,安立三时为最佳。

  谁障作用非异时,时间亦成不应理。

  若有何故未生灭,此等法性极甚深。

  虽断苦谛之见断,其余所有遍行具,

  初品修断虽已断,然彼余诸有境垢。

  欲界所生苦集谛,见断以及修所断,

  自地三心色界一,无垢心识之行境。

  色界所生自地心,下三上一无垢心。

  无色所生属三界,三心无垢心行境。

  灭谛道谛诸见断,加自地心之行境。

  无漏三界末三心,及无漏心之行境。

  具随眠心有二种,染污心与非染心,

  染污心亦有二种,非染污心随增长。

  痴中生疑后邪见,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于他见,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断随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

  欲界除痴惑及缠,乃为欲漏色无色,

  唯一随眠为有漏。彼无记法向内观,

  入定地故合为一,根本无明故别说。

  瀑流结合亦复然,为明诸见另宣说,

  漏非无有助伴见,则与安置不相符。

  如是所说及无明,诸近取即见分二,

  所谓无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说。

  彼等极为微细故,随系二种随增故。

  及跟随故称随眠。彼等能置与能漏,

  能冲能粘近取故,即是漏等之定义。

  此等亦分为结等,故复宣说有五种。

  实体与取相同故,安立见取之二结,

  二唯不善自在故,嫉悭单独称二结。

  五种顺下分之结,以二令不离欲界,

  由三能令复返回,门与根摄故为三。

  不欲前往与迷路,于道生疑此一切,

  成趋解脱之障碍,是故唯说断此三。

  顺上分结亦有五,色界无色界所生,

  二贪掉举慢无明,令不超离上界故。

  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

  所谓根本烦恼外,染污心所之行蕴,

  一切均称随烦恼,彼等不应称烦恼。

  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掉举悔昏沉眠,

  或十复加忿与覆。无惭掉举与悭吝,

  皆由贪生覆有诤,无愧昏眠无明生,

  悔心乃由怀疑生,怒与嫉妒由嗔起。

  此外烦恼有六垢,谄诳骄恼恨与害。

  诳与骄二由贪生,恨与害则由嗔生,

  恼由见取中所生,谄由邪见所引生。

  其中无惭与无愧,昏沉睡眠掉举二,

  其余则是修所断,自在如是一切垢。

  欲界不善三者二,彼上则为无记法。

  欲界一禅有谄诳,梵天欺惑马胜故。

  昏沉掉举骄三界,余者唯由欲界生。

  见断以及睡眠慢,即是意识之地起,

  自在随烦恼亦尔,余者均是依六识。

  诸喜乐与贪相应,嗔心与之正相反,

  无明相应一切受,邪见相应意乐苦,

  意苦受与疑相应,余与意乐欲界生,

  诸舍与诸上界地,各自如应而相应。

  悔嫉忿害恨及恼,均与意苦受相应,

  一切悭吝则相反,谄诳睡眠以及覆,

  与意乐苦受相应,骄与心意乐相应,

  舍受遍行一切中,余四与五受相应。

  欲界诸障共有五,违品作用因同故。

  二二合一有害蕴,及怀疑故唯立五。

  由以遍知所缘境,真实灭尽彼能缘,

  以及断除所缘境,生起对治而灭惑。

  所谓对治有四种,断持远分与厌患,

  许以所缘可断惑。法相不同与违品,

  境相隔绝与时间,如大种戒时方远。

  诸惑一次即灭尽,彼等离得复殊胜,

  生起对治与得果,以及炼根诸时中。

  所谓遍知有九种,灭欲苦集谛为一,

  灭后二谛各为一,上三遍知余亦三,

  灭顺下分与色界,及灭诸漏三遍知。

  其中六种为忍果,余三即是智之果。

  未至定为一切果,所有正禅五或八,

  未至定果即为一,无色三正行亦尔。

  一切均是圣道果,世间之道果有二,

  类智亦然法智三,彼之同品果六五。

  获得无漏之离得,失毁有顶一分惑,

  二因一切均摧毁,故立遍知复超界。

  凡夫一非见谛者,至五之间真实具。

  住修道者六一二,超界得果故综合。

  有者一二五六舍,得者亦然除五外。

  

  第五品终

  

第六品 分别圣道

  

依见谛修断烦恼,是故称为遍知名。

  修道二种有无漏,所谓见道唯无漏。

  一切真谛说四种,苦集如是灭与道。

  彼等自体亦复然,彼之次第依现证。

  悦意以及不悦意,与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为苦,如应具有三苦故。

  毁彼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

  犹如瓶水为世俗,除此具有为胜义。

  守戒具足闻思慧,极为精勤而修行。

  闻等所生一切慧,名二及义之有境。

  具身与心二远离,非不知足大贪欲,

  于得复爱不知足,未得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对治者,彼二三界无垢摄。

  彼等无贪圣种中,三者即是知足性,

  前三示理末说业,对治产生贪爱故,

  谋求我所我执物,暂时永久息灭故。

  入修行有不净观,忆念呼气吸气法,

  贪欲强烈寻思大,如是诸众次第修。

  对治诸贪观骨锁,广修乃至大海间,

  略观称初业瑜伽,除足半头称熟修,

  持心专注眉宇间,即是作意圆满修。

  不净无贪性十地,所缘欲现人方生。

  忆念呼气吸气法,智慧五地缘于风,

  依欲界身外道无,数等六因随身入。

  有情等流无执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即已成就寂止者,应当修持四念住,

  以自总相遍观察,一切身受心与法。

  自性闻等所生慧,其余相联与能缘,

  次第即是依生起,对治颠倒故唯四。

  彼为总观法念住,修无常苦空无我。

  由彼中生暖位智,彼为四谛之有境,

  观修十六种行相,暖中生顶亦同彼,

  此二以法为基础,其余念住则增上。

  彼生忍二亦复然,一切皆以法念增,

  上以欲界苦为境,彼亦为一刹那性。

  胜法五蕴除得绳,如是四顺抉择分。

  加行道为修生慧,所依之地未至定,

  以及殊胜与正禅。下界亦具顶暖位,

  欲界所依胜法位,以女将依二身得。

  圣者由弃前地舍,非圣异生由命终,

  前二亦由遍失舍,依正禅必见真谛,

  退失之时得前无,二失即是非得性。

  获得顶位不断善,得忍不堕恶趣中。

  有学声闻种姓转,暖顶二者得成佛,

  余三得忍亦可变,本师麟角喻者非,

  依于第四之静虑,一座上得菩提故。

  彼前乃随解脱分,速疾三世得解脱。

  彼为闻思所生慧,三业人中方能引。

  世胜法生无漏忍,缘欲苦生法智同,

  缘余苦生类忍智,其余三谛亦复然。

  现证真谛十六心,三种即称见缘事。

  彼与胜法同一地,忍无间智解脱道,

  彼前十五刹那间,见未见故称见道。

  钝根者为随信行,利根者则随法行。

  若未以修断所断,及毁一至五所断,

  即为第一预流向,灭九断前第二向,

  欲界或上离贪者,则是…

《俱舍论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论释 总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