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P4

  ..續本文上一頁

  何者能舍名爲施,以欲供養饒益心,

  身語之業及等起,彼果具足大受用,

  爲自他利爲二利,非爲二利布施四。

  彼之殊勝爲施主,施物以及福田勝。

  施主殊勝具信等,以恭敬等作布施,

  是故後受大尊重,應時無有違緣得。

  色等圓滿之施物,由彼美貌具名聲,

  成爲歡喜極柔嫩,隨時接觸安樂身。

  田殊勝由趣痛苦,利益功德之差別,

  解脫施脫或菩薩,其中布施第八勝。

  雖非聖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說法者,

  最後有者之菩薩,供養功德無有量。

  由結行田基加行,思與意樂之大小,

  業亦變爲輕與重。故意圓滿無悔心,

  無有對治具從屬,異熟作已積集業。

  供佛塔因所生福,雖無接受如慈等,

  因中生果無謬故,惡田亦有悅意果。

  斷破戒惡佛製罪,二色戒具四淨德,

  破戒因過未出現,依彼對治與寂滅。

  入定之善即爲修,能熏染心之緣故。

  爲得善趣戒重要,爲離煩惱修重要。

  感數劫住善趣故,四種梵天之福德。

  法施非爲染汙性,如實開示契經等。

  隨福德分隨解脫,隨抉擇分叁種善。

  如理叁業具等起,次第乃爲書字印,

  計算詩歌與數目。有覆下劣與具罪,

  此等染汙法異名,無漏善業爲善妙,

  有爲善法當敬依,解脫乃爲最無上。

  

  第四品終

  

第五品 分別隨眠

  

有之根本即隨眠。六種即貪如是嗔,

  慢無明見以及疑,彼六貪分說七種。

  二界所生爲有貪,內觀之故爲遣彼,

  解脫之想而宣說。見五壞取見邪見,

  邊執見與見取見,以及戒禁取見十。

  此十各七除叁見,八種除去二種見,

  以見欲苦等漸斷,四種隨眠修所斷,

  色無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許九十八。

  依有頂中所産生,忍毀唯一爲見斷,

  余生爲見修二斷,非忍所毀唯修斷。

  我與我所常與斷,無有下劣視爲勝,

  非因非道視因道,此等即是五種見。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執爲因由我常,

  顛倒執著而生故,唯是苦谛之見斷。

  由叁見立四顛倒,顛倒計度分別念,

  以及增益皆具故,心想顛倒隨彼轉,

  七慢九慢攝叁中,以見及修而滅盡,

  修斷殺等纏滅愛,我慢不善之惡作,

  聖者不會明出現,因由見疑增長故。

  見苦集斷見與疑,相應不共之無明,

  即是同分界遍行,中除二見九緣上,

  彼等俱生之諸法,亦爲遍行除得繩。

  見滅道谛之所斷,邪見疑與彼相應,

  不共無明共六種,即是無漏行境者。

  若緣滅谛緣自地,道谛相互爲因故,

  六地九地之道谛,彼行境者之對境。

  貪非緣二所斷故,不害故嗔非緣彼,

  寂滅清淨殊勝故,慢戒取禁不緣彼。

  所有遍行之隨眠,以所緣于自地增,

  非遍行于同類中,無漏上地有境非。

  未作我所對治故,相應法以相應增。

  上界隨眠欲界中,壞聚見與邊執見,

  相應無明均無記,余此欲界皆不善。

  欲界所有貪嗔癡,即是不善之根本,

  無記根本有叁種,彼爲愛與無明慧,

  二意趨高故余非。西方論師許四種,

  即愛見慢以及癡,由叁禅定無明生。

  一向分辨與反诘,以及放置而授記,

  諸如死生與殊勝,及我與蘊一異等。

  過去現在貪嗔慢,已生未斷則具彼,

  未來意之彼等者,其余五識具自時,

  未生之法具叁時,剩余隨眠悉皆具。

  叁時實有佛說故,二具對境有果故,

  言說叁時存在故,許說一切有部名。

  彼等四種稱事相,階段以及他轉移。

  第叁觀點以作用,安立叁時爲最佳。

  誰障作用非異時,時間亦成不應理。

  若有何故未生滅,此等法性極甚深。

  雖斷苦谛之見斷,其余所有遍行具,

  初品修斷雖已斷,然彼余諸有境垢。

  欲界所生苦集谛,見斷以及修所斷,

  自地叁心色界一,無垢心識之行境。

  色界所生自地心,下叁上一無垢心。

  無色所生屬叁界,叁心無垢心行境。

  滅谛道谛諸見斷,加自地心之行境。

  無漏叁界末叁心,及無漏心之行境。

  具隨眠心有二種,染汙心與非染心,

  染汙心亦有二種,非染汙心隨增長。

  癡中生疑後邪見,壞聚邊執戒見取,

  爾後則于自之見,生起貪慢于他見,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斷隨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叁因中生煩惱。

  欲界除癡惑及纏,乃爲欲漏色無色,

  唯一隨眠爲有漏。彼無記法向內觀,

  入定地故合爲一,根本無明故別說。

  瀑流結合亦複然,爲明諸見另宣說,

  漏非無有助伴見,則與安置不相符。

  如是所說及無明,諸近取即見分二,

  所謂無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說。

  彼等極爲微細故,隨系二種隨增故。

  及跟隨故稱隨眠。彼等能置與能漏,

  能沖能粘近取故,即是漏等之定義。

  此等亦分爲結等,故複宣說有五種。

  實體與取相同故,安立見取之二結,

  二唯不善自在故,嫉悭單獨稱二結。

  五種順下分之結,以二令不離欲界,

  由叁能令複返回,門與根攝故爲叁。

  不欲前往與迷路,于道生疑此一切,

  成趨解脫之障礙,是故唯說斷此叁。

  順上分結亦有五,色界無色界所生,

  二貪掉舉慢無明,令不超離上界故。

  因以苦樂舍叁受,安立貪嗔癡叁縛。

  所謂根本煩惱外,染汙心所之行蘊,

  一切均稱隨煩惱,彼等不應稱煩惱。

  八纏無慚無愧嫉,悭掉舉悔昏沈眠,

  或十複加忿與覆。無慚掉舉與悭吝,

  皆由貪生覆有诤,無愧昏眠無明生,

  悔心乃由懷疑生,怒與嫉妒由嗔起。

  此外煩惱有六垢,谄诳驕惱恨與害。

  诳與驕二由貪生,恨與害則由嗔生,

  惱由見取中所生,谄由邪見所引生。

  其中無慚與無愧,昏沈睡眠掉舉二,

  其余則是修所斷,自在如是一切垢。

  欲界不善叁者二,彼上則爲無記法。

  欲界一禅有谄诳,梵天欺惑馬勝故。

  昏沈掉舉驕叁界,余者唯由欲界生。

  見斷以及睡眠慢,即是意識之地起,

  自在隨煩惱亦爾,余者均是依六識。

  諸喜樂與貪相應,嗔心與之正相反,

  無明相應一切受,邪見相應意樂苦,

  意苦受與疑相應,余與意樂欲界生,

  諸舍與諸上界地,各自如應而相應。

  悔嫉忿害恨及惱,均與意苦受相應,

  一切悭吝則相反,谄诳睡眠以及覆,

  與意樂苦受相應,驕與心意樂相應,

  舍受遍行一切中,余四與五受相應。

  欲界諸障共有五,違品作用因同故。

  二二合一有害蘊,及懷疑故唯立五。

  由以遍知所緣境,真實滅盡彼能緣,

  以及斷除所緣境,生起對治而滅惑。

  所謂對治有四種,斷持遠分與厭患,

  許以所緣可斷惑。法相不同與違品,

  境相隔絕與時間,如大種戒時方遠。

  諸惑一次即滅盡,彼等離得複殊勝,

  生起對治與得果,以及煉根諸時中。

  所謂遍知有九種,滅欲苦集谛爲一,

  滅後二谛各爲一,上叁遍知余亦叁,

  滅順下分與色界,及滅諸漏叁遍知。

  其中六種爲忍果,余叁即是智之果。

  未至定爲一切果,所有正禅五或八,

  未至定果即爲一,無色叁正行亦爾。

  一切均是聖道果,世間之道果有二,

  類智亦然法智叁,彼之同品果六五。

  獲得無漏之離得,失毀有頂一分惑,

  二因一切均摧毀,故立遍知複超界。

  凡夫一非見谛者,至五之間真實具。

  住修道者六一二,超界得果故綜合。

  有者一二五六舍,得者亦然除五外。

  

  第五品終

  

第六品 分別聖道

  

依見谛修斷煩惱,是故稱爲遍知名。

  修道二種有無漏,所謂見道唯無漏。

  一切真谛說四種,苦集如是滅與道。

  彼等自體亦複然,彼之次第依現證。

  悅意以及不悅意,與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爲苦,如應具有叁苦故。

  毀彼以慧析他法,則心識不趨入彼,

  猶如瓶水爲世俗,除此具有爲勝義。

  守戒具足聞思慧,極爲精勤而修行。

  聞等所生一切慧,名二及義之有境。

  具身與心二遠離,非不知足大貪欲,

  于得複愛不知足,未得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對治者,彼二叁界無垢攝。

  彼等無貪聖種中,叁者即是知足性,

  前叁示理末說業,對治産生貪愛故,

  謀求我所我執物,暫時永久息滅故。

  入修行有不淨觀,憶念呼氣吸氣法,

  貪欲強烈尋思大,如是諸衆次第修。

  對治諸貪觀骨鎖,廣修乃至大海間,

  略觀稱初業瑜伽,除足半頭稱熟修,

  持心專注眉宇間,即是作意圓滿修。

  不淨無貪性十地,所緣欲現人方生。

  憶念呼氣吸氣法,智慧五地緣于風,

  依欲界身外道無,數等六因隨身入。

  有情等流無執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即已成就寂止者,應當修持四念住,

  以自總相遍觀察,一切身受心與法。

  自性聞等所生慧,其余相聯與能緣,

  次第即是依生起,對治顛倒故唯四。

  彼爲總觀法念住,修無常苦空無我。

  由彼中生暖位智,彼爲四谛之有境,

  觀修十六種行相,暖中生頂亦同彼,

  此二以法爲基礎,其余念住則增上。

  彼生忍二亦複然,一切皆以法念增,

  上以欲界苦爲境,彼亦爲一刹那性。

  勝法五蘊除得繩,如是四順抉擇分。

  加行道爲修生慧,所依之地未至定,

  以及殊勝與正禅。下界亦具頂暖位,

  欲界所依勝法位,以女將依二身得。

  聖者由棄前地舍,非聖異生由命終,

  前二亦由遍失舍,依正禅必見真谛,

  退失之時得前無,二失即是非得性。

  獲得頂位不斷善,得忍不墮惡趣中。

  有學聲聞種姓轉,暖頂二者得成佛,

  余叁得忍亦可變,本師麟角喻者非,

  依于第四之靜慮,一座上得菩提故。

  彼前乃隨解脫分,速疾叁世得解脫。

  彼爲聞思所生慧,叁業人中方能引。

  世勝法生無漏忍,緣欲苦生法智同,

  緣余苦生類忍智,其余叁谛亦複然。

  現證真谛十六心,叁種即稱見緣事。

  彼與勝法同一地,忍無間智解脫道,

  彼前十五刹那間,見未見故稱見道。

  鈍根者爲隨信行,利根者則隨法行。

  若未以修斷所斷,及毀一至五所斷,

  即爲第一預流向,滅九斷前第二向,

  欲界或上離貪者,則是…

《俱舍論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釋 總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