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经大法会开示

  第十五届噶举辩经大法会开示

  日期:2012/02/02

  藏译中:伦多祖古

  圆满辩经:有知识,更要有了悟

  提要:从「摄类学」到密法,没有一个不是解脱之道。不要总是向外想破除别人的观点,而要结合自心的体验。让自己的人生在闻思修中度过…

  这一次在印度金刚座举行的「辩经大法会」,人数超过预期,来了很多出家众,大约有一千多人,能在这样殊胜的地方讲听佛法,是非常有福报的。

  由于这次住房环境不是很圆满,需要一、两百人住在同一间,但大家在这近一个月的法会期间都非常精进努力,我在此表示感谢和随喜。

  我本来打算讲解密勒日巴的道歌〈中观正说〉,但想想以前也讲过,你们平常也在研究佛法,我也这里多说也没有太大利益,只是给大家作一些建议,所以不会像讲经一样说得那么深奥及有哲理;再加上我自己也不太懂佛法,与其不懂装懂,不如早点说明。但我会把心里的一些想法,尽量和大家分享。

  ■佛学院:讲修大论之根?分别争论之源?

  在藏地、印度、尼泊尔、不丹,有很多大小寺院和佛学院,大小寺院建立佛学院,成了我们藏传佛教的传统,有的寺院因为人少,缺乏学习的地方,还要到别的佛学院学习。所以说,要让僧团学习、讲修大论,就必须建立佛学院。有了佛学院,僧众就会对讲修内容有所理解,也会种下学习大论的善因,所以佛学院对僧团至关重要。

  不过佛学院多了,也会产生不少问题,寺院中修仪轨的僧人和学习经典的僧人之间就会产生分别心:说你是修仪轨的、我是学经典的,有了这种分别心,一个寺院也因此产生争论,甚至分裂成两半。所以我的建议是,学习仪轨的和学习辩经的,要相互帮助、学习。背诵很多仪轨,对实修不会有太大利益。我觉得这种状况能稍作改变,他们如果能学习经教,就可以和佛学院僧人一同了解佛法,在讲修上得到相辅相成,也可以种下善因。我们要从各方面思考,想着该如何结合,而不是如何分别。

  ■第七、第八世法王时代,噶举「讲」的传承兴起

  藏传佛教各支派有各自的讲修传承,辩经的内容也有一些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含意所在。就像宁玛和噶举,比较注重「修」的传承;格鲁和萨迦,比较注重「讲」的传承。我们噶举派在山间修持,意义上就是要远离世间八风,住在山洞寂静处,一生都禀持着实修传承。

  但是大家都知道,后来实修传承慢慢衰败了,到了第七世噶mb才又兴办佛学院,可以说是冈仓噶举最早的佛学院。然后第八世噶mb米觉多杰弟子钦列巴及第六世夏玛巴确吉旺秋,也创建了很多佛学院,之后主要学习第八世、第九世噶mb的著作,噶举「讲」的传承才慢慢兴起。

  后来蒙古入侵藏地,毁坏了许多噶举的寺院,一直到1959年,噶举几乎没有佛学院。第十六世法王噶mb本来要在西藏建立佛学院,但因当时的时势而作罢,之后就在锡金隆德寺兴建佛学院,培养出如创古仁波切、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暨桑杰年巴仁波切等很多优秀的上师,藏地和印度的冈仓噶举佛学院开始增多。

  ■专心修学,莫因物质而散乱

  现在佛学院虽然很多,但还要精益求精,所以我要讲以下几点: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要做的工作,对我们僧人来说,应做的是就是闻思与禅修;在家人因为忙着家务和琐事,很难为佛教做出贡献,我们出家人要具有真实的意义,就要发挥在「讲、修」上,护持弘扬佛法责任就要靠我们出家众了。如果不去努力修持,就会变成无闻、无思、无修,就难以成就佛法。我对此特别有感触,有很多人东一下说要建寺院、西一下说要盖佛学院,要我给善款,好像之前他们根本没有房子、住在外面一样。

  像以前藏人刚到印度的时候,三大寺院没有很大的房子,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间,虽然当时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学习却很好。现在一个房间住三个人都嫌多了,不注重修持,总是追逐外在物质的享受,这样就会被迷惑,对修学就会造成很大障碍。往昔大德对修学有很好的建议,我想最浅而易懂的就是宗喀巴大师所说的:「最初广大求多闻,中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教昌弘!」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点:

  一.如法观察抉择善知识:

  弟子的功德和过失都源自善知识,平时我们说到依止上师,总是依一些祖古、仁波切或有名望的上师,为自己讲经的老师或佛学院的堪布,就不当成上师,总觉得自己和他们可以平起平坐,这样我觉得有些不妥。所谓上师,不应只是祖古、仁波切、有名望的大师,而是圆满显密修持,这才称得上「善知识」,这才是依照经典记载的方式依止善知识。

  如果不修不学能成就佛果,那因果岂不是虚有?所以需要依止、修学。三世诸佛在未成佛前的修学阶段,都是先要寻求一位善知识,在他们尊前,就算只得到一偈四句偈的口诀,都会克服种种困难,前去求法。不去修学,不可能自然得到果位。佛家讲究因果,种何因得何果,而不是仅仅挂在嘴边不付出行动,那样的因果论有何意义?

  自己要很清楚:依止这样的上师,会有这样的功德;而如果不这样的依止,会有什么样的过患?总之要懂得上师和弟子的因果关连,所以要懂得观察并寻找一位具德上师。

  现在我们佛学院都是直接任命讲师和堪布,这样我们就没机会观察和抉择。但是在五浊恶世,不会有十全十美,没有一点过失的,但自己要懂得如何摄取功德,而不让过失影响到自己。末法时代,上师也会存在稍许过失,比方说我们吃饼,不会因为饼有点烧焦了而不吃,我们可以避开焦掉那一小块,而吃其他好的部分,不然老是嫌饼有点焦,最后会一个饼也吃不了。同理,我们也应该这样舍弃过失、汲取功德。不然,弟子自己没有任何作为,就算上师完美无瑕,远离一切过失,具足一切功德,对弟子也没有任何利益,所以观察很重要。但也不是长时间的观察,观察一段时间后就要依止,不然一生时间都浪费在观察上师上,也是没有意义的。也有的人很爱耍小聪明,专门观察上师的过患。所谓「观察」是要你去观察上师有什么功德,而不是观察上师有什么过失,好像自己独具慧眼一样。

  我们讲修佛法,是为了让我们善业增长,获得解脱,而并非像上学一样,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因为是为了解脱、证得佛果,所以必须是有能力引导我们至解脱之道,而不是一个徒有虚名者。善知识和良友在义理上是一样的,良友对自己的修学有直接的影响,要谨慎抉择。

  二.在善知识前闻思修:

  遇到一个具德的上师,我们要怎么依止呢?又应该怎么如理的依止上师?

  所谓依止,就是「依教奉行的法供养」,依止上师时,恭敬上师固然重要,但还不够,还要正确修持上师所指导的口诀心要。总之,上师与弟子之间最重要的关连,就是佛法,弟子和上师关系好不好,要看是不是如法如理修持上师所开示的法教,比方说,往昔祖师大德的心子、继承弟子,就是那些依照上师教法修持、成办佛法与众生大业的人,这就是「心子」。「心子」的名号,并不是因为弟子对上师阿谀奉承,上师就称他们为「心子」。这样的话,上师和弟子就变成了「主仆」关系。上师给予口诀心要,并不会很正式的给你一个小经函,上师所开示的每句法教,都应该和自己的心相结合,而去闻思修持,这才是无误的依止。

  我们应该追溯往昔大德的行仪,看他们如何依止上师,视作我们的典范。不然我们就算想做个好人,都不知该怎么做。现在我们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典范,就要好好效法,看他们是如何依止上师、如何摄受弟子、如何行持佛事业,先贤的传记,是后代弟子修行的指南。上师以他们真实的行仪,活生生的展示给我们。我们如果能效法修持,就算不能获得和他们相同的成就,至少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持,也许还可以超越他们,这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能力。

  ■笨,所以不闻思?老,所以不学习?

  闻思是成为圣贤不可或缺的条件,有的人总是说,我智慧不够,再怎么看经都看不懂,看不看都没有利益;但是我觉得,智慧不高的人更应该精进的去闻思修,因为上辈子没有好好闻思,这辈子才会这么愚钝,如果这辈子还不好好努力,那么生生世世智慧都会很难开启,那不是很可悲的事吗?为了不让未来变得如此悲哀,就算只能学到一字一句,都要努力,这样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人身,因为愚笨而不闻思,是错误的想法。

  也有人说,我年纪大了,剩下的时间不多,闻思经典时间早就过了──因为这样而不去学习。好好想想的话,我们不会说「我老了,我不吃饭」、「我老了,我不接受供养」,却说「我老了,我不闻思」,这样是不是很怪?

  对今生的物质,无论我们老了、病了,都会尽力去追求;但一到了闻思佛法的时候,却找籍口说「我老了,我病了」。我们应该思维为了获得今生的安乐和来世的解脱,住于十方的菩萨也会精进不断地闻思修持,我们和菩萨的功德简直是天壤之别,菩萨具足各种神通,但还是不断精勤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不知取舍的凡夫?

  关于闻思有很多要点,无法一一阐述,但是「背诵经典」很重要,譬如我小时候背诵了很多传统仪轨,至少也有八、九百页吧,现在想想,如果那时候背的是经典,那应该会更好。但是还不晚,我们还可以学习和背诵。我们藏人有个习俗,很爱效法西方人,其实西方人到六、七十岁才开始学习藏文、背诵经典,还在计画着「学好藏文,以便学习佛法」,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但我们却找一些借口不去学习,我们很爱效法西方奇怪的人文风俗,还不如去学习他们好学的精神。但是,如果六七十岁的藏族老人开始学习藏文,就会成为被取笑的对象,说他一定是疯了。我们总是说要感化世间人,但他们的精神反倒感化了我们。

  譬如说这次从藏地来了很多参加「时轮金刚」灌顶法会的人,看着他们没有造作的清净信心,把我们变得一文…

《辩经大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