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辯經大法會開示

  第十五屆噶舉辯經大法會開示

  日期:2012/02/02

  藏譯中:倫多祖古

  圓滿辯經:有知識,更要有了悟

  提要:從「攝類學」到密法,沒有一個不是解脫之道。不要總是向外想破除別人的觀點,而要結合自心的體驗。讓自己的人生在聞思修中度過…

  這一次在印度金剛座舉行的「辯經大法會」,人數超過預期,來了很多出家衆,大約有一千多人,能在這樣殊勝的地方講聽佛法,是非常有福報的。

  由于這次住房環境不是很圓滿,需要一、兩百人住在同一間,但大家在這近一個月的法會期間都非常精進努力,我在此表示感謝和隨喜。

  我本來打算講解密勒日巴的道歌〈中觀正說〉,但想想以前也講過,你們平常也在研究佛法,我也這裏多說也沒有太大利益,只是給大家作一些建議,所以不會像講經一樣說得那麼深奧及有哲理;再加上我自己也不太懂佛法,與其不懂裝懂,不如早點說明。但我會把心裏的一些想法,盡量和大家分享。

  ■佛學院:講修大論之根?分別爭論之源?

  在藏地、印度、尼泊爾、不丹,有很多大小寺院和佛學院,大小寺院建立佛學院,成了我們藏傳佛教的傳統,有的寺院因爲人少,缺乏學習的地方,還要到別的佛學院學習。所以說,要讓僧團學習、講修大論,就必須建立佛學院。有了佛學院,僧衆就會對講修內容有所理解,也會種下學習大論的善因,所以佛學院對僧團至關重要。

  不過佛學院多了,也會産生不少問題,寺院中修儀軌的僧人和學習經典的僧人之間就會産生分別心:說你是修儀軌的、我是學經典的,有了這種分別心,一個寺院也因此産生爭論,甚至分裂成兩半。所以我的建議是,學習儀軌的和學習辯經的,要相互幫助、學習。背誦很多儀軌,對實修不會有太大利益。我覺得這種狀況能稍作改變,他們如果能學習經教,就可以和佛學院僧人一同了解佛法,在講修上得到相輔相成,也可以種下善因。我們要從各方面思考,想著該如何結合,而不是如何分別。

  ■第七、第八世法王時代,噶舉「講」的傳承興起

  藏傳佛教各支派有各自的講修傳承,辯經的內容也有一些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含意所在。就像甯瑪和噶舉,比較注重「修」的傳承;格魯和薩迦,比較注重「講」的傳承。我們噶舉派在山間修持,意義上就是要遠離世間八風,住在山洞寂靜處,一生都禀持著實修傳承。

  但是大家都知道,後來實修傳承慢慢衰敗了,到了第七世噶mb才又興辦佛學院,可以說是岡倉噶舉最早的佛學院。然後第八世噶mb米覺多傑弟子欽列巴及第六世夏瑪巴確吉旺秋,也創建了很多佛學院,之後主要學習第八世、第九世噶mb的著作,噶舉「講」的傳承才慢慢興起。

  後來蒙古入侵藏地,毀壞了許多噶舉的寺院,一直到1959年,噶舉幾乎沒有佛學院。第十六世法王噶mb本來要在西藏建立佛學院,但因當時的時勢而作罷,之後就在錫金隆德寺興建佛學院,培養出如創古仁波切、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暨桑傑年巴仁波切等很多優秀的上師,藏地和印度的岡倉噶舉佛學院開始增多。

  ■專心修學,莫因物質而散亂

  現在佛學院雖然很多,但還要精益求精,所以我要講以下幾點: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要做的工作,對我們僧人來說,應做的是就是聞思與禅修;在家人因爲忙著家務和瑣事,很難爲佛教做出貢獻,我們出家人要具有真實的意義,就要發揮在「講、修」上,護持弘揚佛法責任就要靠我們出家衆了。如果不去努力修持,就會變成無聞、無思、無修,就難以成就佛法。我對此特別有感觸,有很多人東一下說要建寺院、西一下說要蓋佛學院,要我給善款,好像之前他們根本沒有房子、住在外面一樣。

  像以前藏人剛到印度的時候,叁大寺院沒有很大的房子,十幾個人擠在一間房間,雖然當時生活條件不是很好,但學習卻很好。現在一個房間住叁個人都嫌多了,不注重修持,總是追逐外在物質的享受,這樣就會被迷惑,對修學就會造成很大障礙。往昔大德對修學有很好的建議,我想最淺而易懂的就是宗喀巴大師所說的:「最初廣大求多聞,中顯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教昌弘!」總的來講可以分爲兩點:

  一.如法觀察抉擇善知識:

  弟子的功德和過失都源自善知識,平時我們說到依止上師,總是依一些祖古、仁波切或有名望的上師,爲自己講經的老師或佛學院的堪布,就不當成上師,總覺得自己和他們可以平起平坐,這樣我覺得有些不妥。所謂上師,不應只是祖古、仁波切、有名望的大師,而是圓滿顯密修持,這才稱得上「善知識」,這才是依照經典記載的方式依止善知識。

  如果不修不學能成就佛果,那因果豈不是虛有?所以需要依止、修學。叁世諸佛在未成佛前的修學階段,都是先要尋求一位善知識,在他們尊前,就算只得到一偈四句偈的口訣,都會克服種種困難,前去求法。不去修學,不可能自然得到果位。佛家講究因果,種何因得何果,而不是僅僅挂在嘴邊不付出行動,那樣的因果論有何意義?

  自己要很清楚:依止這樣的上師,會有這樣的功德;而如果不這樣的依止,會有什麼樣的過患?總之要懂得上師和弟子的因果關連,所以要懂得觀察並尋找一位具德上師。

  現在我們佛學院都是直接任命講師和堪布,這樣我們就沒機會觀察和抉擇。但是在五濁惡世,不會有十全十美,沒有一點過失的,但自己要懂得如何攝取功德,而不讓過失影響到自己。末法時代,上師也會存在稍許過失,比方說我們吃餅,不會因爲餅有點燒焦了而不吃,我們可以避開焦掉那一小塊,而吃其他好的部分,不然老是嫌餅有點焦,最後會一個餅也吃不了。同理,我們也應該這樣舍棄過失、汲取功德。不然,弟子自己沒有任何作爲,就算上師完美無瑕,遠離一切過失,具足一切功德,對弟子也沒有任何利益,所以觀察很重要。但也不是長時間的觀察,觀察一段時間後就要依止,不然一生時間都浪費在觀察上師上,也是沒有意義的。也有的人很愛耍小聰明,專門觀察上師的過患。所謂「觀察」是要你去觀察上師有什麼功德,而不是觀察上師有什麼過失,好像自己獨具慧眼一樣。

  我們講修佛法,是爲了讓我們善業增長,獲得解脫,而並非像上學一樣,獲得一張畢業證書。因爲是爲了解脫、證得佛果,所以必須是有能力引導我們至解脫之道,而不是一個徒有虛名者。善知識和良友在義理上是一樣的,良友對自己的修學有直接的影響,要謹慎抉擇。

  二.在善知識前聞思修:

  遇到一個具德的上師,我們要怎麼依止呢?又應該怎麼如理的依止上師?

  所謂依止,就是「依教奉行的法供養」,依止上師時,恭敬上師固然重要,但還不夠,還要正確修持上師所指導的口訣心要。總之,上師與弟子之間最重要的關連,就是佛法,弟子和上師關系好不好,要看是不是如法如理修持上師所開示的法教,比方說,往昔祖師大德的心子、繼承弟子,就是那些依照上師教法修持、成辦佛法與衆生大業的人,這就是「心子」。「心子」的名號,並不是因爲弟子對上師阿谀奉承,上師就稱他們爲「心子」。這樣的話,上師和弟子就變成了「主仆」關系。上師給予口訣心要,並不會很正式的給你一個小經函,上師所開示的每句法教,都應該和自己的心相結合,而去聞思修持,這才是無誤的依止。

  我們應該追溯往昔大德的行儀,看他們如何依止上師,視作我們的典範。不然我們就算想做個好人,都不知該怎麼做。現在我們有這麼多可以學習的典範,就要好好效法,看他們是如何依止上師、如何攝受弟子、如何行持佛事業,先賢的傳記,是後代弟子修行的指南。上師以他們真實的行儀,活生生的展示給我們。我們如果能效法修持,就算不能獲得和他們相同的成就,至少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修持,也許還可以超越他們,這都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和能力。

  ■笨,所以不聞思?老,所以不學習?

  聞思是成爲聖賢不可或缺的條件,有的人總是說,我智慧不夠,再怎麼看經都看不懂,看不看都沒有利益;但是我覺得,智慧不高的人更應該精進的去聞思修,因爲上輩子沒有好好聞思,這輩子才會這麼愚鈍,如果這輩子還不好好努力,那麼生生世世智慧都會很難開啓,那不是很可悲的事嗎?爲了不讓未來變得如此悲哀,就算只能學到一字一句,都要努力,這樣才能獲得有意義的人身,因爲愚笨而不聞思,是錯誤的想法。

  也有人說,我年紀大了,剩下的時間不多,聞思經典時間早就過了──因爲這樣而不去學習。好好想想的話,我們不會說「我老了,我不吃飯」、「我老了,我不接受供養」,卻說「我老了,我不聞思」,這樣是不是很怪?

  對今生的物質,無論我們老了、病了,都會盡力去追求;但一到了聞思佛法的時候,卻找籍口說「我老了,我病了」。我們應該思維爲了獲得今生的安樂和來世的解脫,住于十方的菩薩也會精進不斷地聞思修持,我們和菩薩的功德簡直是天壤之別,菩薩具足各種神通,但還是不斷精勤求學,更何況我們這些不知取舍的凡夫?

  關于聞思有很多要點,無法一一闡述,但是「背誦經典」很重要,譬如我小時候背誦了很多傳統儀軌,至少也有八、九百頁吧,現在想想,如果那時候背的是經典,那應該會更好。但是還不晚,我們還可以學習和背誦。我們藏人有個習俗,很愛效法西方人,其實西方人到六、七十歲才開始學習藏文、背誦經典,還在計畫著「學好藏文,以便學習佛法」,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心;但我們卻找一些借口不去學習,我們很愛效法西方奇怪的人文風俗,還不如去學習他們好學的精神。但是,如果六七十歲的藏族老人開始學習藏文,就會成爲被取笑的對象,說他一定是瘋了。我們總是說要感化世間人,但他們的精神反倒感化了我們。

  譬如說這次從藏地來了很多參加「時輪金剛」灌頂法會的人,看著他們沒有造作的清淨信心,把我們變得一文…

《辯經大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