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辩经大法会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值,他们在祈请的时候,把我们的心都溶化了,相形之下,我们的信心都不算什么了。我们虽然穿着僧袍,就觉得了不起、高人一等。

  ■当务之急,建立自宗观点

  哲蚌寺的创建者蒋扬确杰圆寂时说,「只要辩经场上的辩经声不断,就是对我最殊胜的忌日供养。」所以每年他的圆寂纪念日,都会举行辩经法会,而没有其他的仪轨修诵。

  在闻思大论的时候,特别是在闻思戒律的时候,如果能够记得戒条,就不需要长时依止戒师,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那时你拿着这些戒本,又有什么意义,所以闻思也是修法的必经之途,所以背诵密乘的经典也很重要,譬如你观修本尊时,如果一边看仪轨,一边观修岂不是很麻烦,如果能背诵的话,对你的观想也会很有利。

  在闻思大论的时候,最初要懂得整体的概况,现在在我们冈仓的传承佛学院里 没有一个统一的论典,有很多传承,就会有不同的论典注释方式,没有一个自宗的观点。譬如在藏地每年都会举行噶举辩经法会,去年聚集了好几千人,听说他们在辩经时也会遇到问题和困难,没有自宗的观点,就变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譬如一个「加行道」的意义,什么说法都有,表面上看上去讨论得很激烈,却没有什么自宗的实质观点。虽然区分自宗和他宗有时有点奇怪,会成为争执的来源,但辩经时没有一个立足点也是不行的。

  譬如我们在依止上师时,一定要有一个求法和祈请的主要上师,一定需要一个根本上师和主要的传承,有了这个立足点,要在上面建立信心就比较容易,就会有一个自宗或根本的观点。之前我也跟从藏地来的堪布们有过一些讨论 希望可以定出冈仓噶举自宗的教材,当然冈仓噶举的论典以前就有了,但要加以注释,希望可以像三大寺一样,制定出冈仓噶举的教材,当然不是由某一个人制定,不然别人会有意见,所以我觉得不能因为是某某上师的观点,就认为是真实不虚的,我们要依法不依人,要通过辩论和研究让它更完善,不要总是害怕会扰乱自宗而执持错误的观点,希望能有一些冈仓噶举的上师与堪布组成小组,以一两个月时间研究出教材。

  虽然研习「摄类学」很重要,但前阵子有人从藏地捎信说,噶举佛学院几乎把重点都放在摄类学上,不重视闻思大论,希望我可以在上面做一点提醒。虽然「摄类学」对提升智慧很重要 但有些人以「摄类学」咬文嚼字的去辩经,就很难理解大论的意思,总是在辞句上打转,也没有什么利益,所以不要把全部重点放在摄类学上。希望可以制定出般若以下的论典注解,之后再慢慢进入中观、俱舍这些论典,有时候我觉得如果在中观的名言、文字花太多的力气 可能反而会对中观的理解有障碍,总之希望可以结合论典与注解,闻思和讲修,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教材,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佛学院讲师的教导,和自已的领悟 又重新回到辞句上的理解,以辩经的方式来深入辞句的真实含意,同时也会有助于我们平时言谈的逻辑性。

  ■知识、了悟并进,别光想「破」对方

  辩经的时候,也不要总是流于一定要破除对方的论点、建立自已的主张,希望可以知识和了悟同时并进,犹如狮子、金刚杵般的坚固,所以一定要按照《释量论》中所说的辩经者和辩经的时间、地点、发心和方式,如理的就事论事的去辩论,一定要注意自已的言行。听说以前有人辩经太过激烈时,还会有跨在别人肩上辩论,而被人误解是在打架等不当行为。以前在印度第十世班禅大师时,有一位名叫噶千洛桑的画师,他所画的「六圣二庄严」,在藏地几乎无人不晓,但里面的陈那大师和法称大师画得龇牙裂嘴,非常恐怖,不知道的人可能以为他们嗔恨心很大、很爱生气,我想陈那大师和法称大师应该是很寂静调柔 ,不应该这么龇牙裂嘴。

  有人以为辩经时表情动作都要很大、很夸张,其实在行为上也应该调柔一些,嘴上也不应说不雅的话。我觉得这样很危险,因为你不知道佛菩萨在何处,如果对佛菩萨说恶语,岂不是造了很大罪业?我们是在辩论佛法义理,而不是做世间争吵,如果是世间争吵,我们大可以说些「去死吧」之类更狠的话,我们一定要分清辩论和争论的不同,并不是不出恶言就不能辩明佛法的义理,不能老是想:「我今天一定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这些都应该好好的思维。

  不管是提问者或答辩者,都应该依经典中的方式进行,比方有的人在「中观」辩经上提问,另一方面就答说:「中观远离有无、一异、来去、生灭八边」,这样回答的话辩经就进行不下去了,对提升智慧没什么太大帮忙,问他「有?」,答「何以故?」,问他「无?」,又答「何以故?」,问他「两者皆是?」又答「何以故?」,再问他「两者皆非?」,又答「何以故?」──可能有时候需要这种回答,但老是这样回答,就没有意义。

  ■断除导致愚痴的三大违缘

  为了提升智慧,我们还有其他的回答方式,如果以如理的方式辩经,上等根器可在一天之内了悟,中根器可在一个月之内理解,下根器一年也可以有所体会。智慧得到提升,就是所谓的领悟,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领悟力,就要断除违缘,累积顺缘,所谓的「顺缘」就是之前所提到的这些;「违缘」就是断除「愚痴十因」,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最主要的违缘,就是:一懒惰,二跟随恶友,三傲慢,这三点一定要断除。

  一,懒隋:

  所谓懒惰,我觉得好像不用多说,我们都「具足」,最初我们总是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刻苦修学,过了几天之后,就不想再看经,慢慢地开始放逸、散乱,这样很不好。所以我们就要像刚开始学习的第一天那么精进。我们在修习正法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正法的功德,就会生起欢喜心,然后精进心自然会生起。

  现今我们对外在物质的贪执,总是觉得外在物质的实有感,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可以马上得到的。但是修持正法,就像我们种花,一定要有阳光、水和空气,和长时间的细心呵护,才会慢慢长出鲜艳的花朵;同理,我们修学正法也是一样,不要总是马上就要得到成就,为了可以获得修证的果位,我们也该长时间的精进努力,恒时思维正法的功德,而不要急于成就,否则反而会一事无成。

  我们藏传佛教就像藏药一样,不可能药到病除,需要长时间服用才会见效;其他的药,像西方感冒药,可能马上可以看到一点效果,但不能根除疾病,但之后又会复发;藏药并不是压制疾病,而是观察疾病的根源而施药,而不只是排除症状,需要依靠各种因缘治疗疾病,这样就必须长时间调养,而不能追求速效。如果只是为了杀死病菌,而注射杀菌,只能表面康复,而不能根治。

  物质的发展可说日新月异,比方说一个手机,一天比一天功能强大,外观更为精美,就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修持也要像这样,恒时思维它的功德。

  二,恶友:

  如果长时间跟恶友相处,就会被他熏染,自己的修学也会下降。所谓恶友,并不是头上长角、面露凶光,而是被他的恶习所影响。刚出家的人都会精进的诵经、修持,对三宝、上师也有很大的信心,但是慢慢的学习佛法的热情却递减,到最后,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也渐渐退失了,看到谁都会毁谤,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人格都变了。我也认识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话,就会令人怀疑他是怎么修学的。闻思好的征兆,是寂静调柔;观修好的征兆,就是没有烦恼。依靠修学,应该可以让我们认知到烦恼,知道它的对治法,懂得该如何去断除烦恼。

  三,傲慢:

  噶当派的祖师说:「傲慢的容器里,容不下功德之水。」对有傲慢的人来讲,很难沾上一点功德,所谓功德并不是指修学的功德,而是善法的功德。我们修学并不是为了别人的赞扬,也不是获得至高无上的证书,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和佛教,才去修学。如果自己的学问不能利益众生和佛教,又有什么意义呢?他的学问就变成一文不值了。

  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跟随良友,善守戒律,至诚祈请上师和本尊积累资粮,因为在五浊恶世,修行人的违缘会更大,所以为遣除这些违缘,我们要更努力去积累资粮,让自己的心与佛法相结合,让自己的修学可以利益他人。如果只是为了获某种学位而修学,就会成为只是钻研佛学的世间学究。

  现在美国一些大学就有一些研究佛教的佛学社团,听说还能讲解「那洛六法」,好像比我们讲得还细,但他们还会嘲笑「那洛六法」里的修持,因为里面的气脉修持有人会觉得很好笑,只把它当成世间的学问,而不是解脱之道。他们会说「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学问,我们还没弄懂,我们要去研究看看」,也许他们比我们还有学问,但学问的用途一定要用在佛法和众生之上,要不然没意义,这样才不会浪费我们长时间的修学。

  ■让一切闻思,都成调伏自心的法

  最后要视一切经典为心要诀窍。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闻思,但实际运用在生活上却觉得有些不够,这就是没把经典转化为诀窍。从「摄类学」到密法,没有一个不是解脱之道。所以不要总是向外想破除别人的观点,而是需要结合自心的体验。让自己的人生在闻思修中度过,正如冈波巴大师所说,初学者应注重于闻思,利益佛教注重实修,闻思主要目的是为了修持,是为了获得十地五道的功德,所以,一定要让闻思成为修持的因,成为调伏自心的法。

  正如宗喀巴大师说:「最初广大求多闻,中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教昌弘!」不要只是为了一己之利,总是想着自己获得解脱和快乐。这样的话,就会与大乘背道而驰,不要隐藏自己的见解,而应该以慈爱之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引导众生获得最终的安乐与解脱,让自己成为众生今生和来世的真正依怙,这就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和责任。

  因此,我们的任务非常的艰巨,一定要尽力追随往昔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和风范。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远离一切的贪执和分别,无私的继承和弘扬佛陀教法。不要老是为了宗派的分别而与人争执不休,佛陀曾预言,佛教将会在内部的争执中灭亡,所以,如果我们不谨慎的话,有可能就会成为让佛教灭亡的罪魁祸首。铭记那洛巴对觉沃杰的教诫:「不失自见,不损他心,以善巧方便护持和弘扬佛教。」

  今天的开示,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刚开始萌芽的闻思、修学,和佛学院在最初建立的时候,就秉持一种无误的发心,不要等待未来再来改善。

  今年由于没有预估到会有这么多僧众前来参加辩经法会,在住房上安排得不是很圆满,在此,我再次表示抱歉。但是被蚊虫叮咬,可不要也怪我,如果可以起诉蚊子的话,我也很想和它对薄公堂(众笑)。听说以前有一种符咒,贴在墙壁或者柱子上,可以防治房屋倒塌和防止降雹,看来我们也得弄一个防治蚊虫的符咒,就说这是奉金刚总持的旨意:在某某日子里,蚊虫不许叮咬大众,要咬就咬某某人,对某某人可以往死里叮(众笑)。回想以前在楚布寺的仓库里有很多老鼠,那时就有一个符咒,叫它们只准吃为它们准备的食物,听说很管用,老鼠们也只吃专门为它们放置的食物,而不会越过界限,因此,每年都会贴那个符咒。可以这样的话,那就方便了。

  

《辩经大法会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