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心变脏且染污了。
◎要自在:首先要能自主,要自主则由自立作起,能自立,则在思想、情感、生活上依靠别人之处越来越少,自立只从少欲知足作起,若欲望多或依赖他人太多,则越受环境,境界的牵制,而不得自在。帮助别人,但要尽可能,避免使对方产生依赖。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真正富贵,不是拥有很多,而是需要的很少,拥有财富不如拥有智慧,当你心无所住时,就拥有一切。
◎人到最后终究会离开这个世间,不论执著于什么,终究要撒手,
唯有把握今生的每一个当下,好好努力念佛,观察这颗迷梦的心,片刻的真诚就是永恒。
◎何谓无心?没有以自我中心为情见,一切境界平等无差别。
◎放下才是我们的真心。
◎要下决心把自己锻炼到毫不忧虑,又不发脾气。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
它们是短暂变幻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
◎修行者骨气要刚──放得下。
若烦恼来了,我有权利(志气)不烦恼。
你有权利讲,我有权利不要听。
◎半夜来时三更去,有钱难买到天明。
财堆北斗有何用,天边日月快如梭。
一点灵光消散去,万两黄金买不还。
◎持斋之法──
五种不净观法:一观种子不净、二观所食不净、三观住处不净、四观腹中不净、五观死后不净。
◎因蛇悟道──
天人对瞌睡的道人言:“咄咄逼人,毒蛇来矣!”
“道人何不自观内身毒蛇,内身四蛇(四大)不除,如何更从身外求之?”
◎勿迷于物──
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到底是老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
◎视金如贼──
佛、阿难:“世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
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
是时,后面有三人行经过,见金。一人下毒,二人共杀。
“家有黄金用斗量,有钱难买不无常,任尔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
“多贪不如少用。”
“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财有五危”
◎贪财者鉴──
兄弟二人在外赚钱相约回乡,起恶念欲相害。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经曰:“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守财富翁,失金,老泪横流:“储金,看护而已。”
◎人身难得──
童子听经,回家实验。即说偈云:“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愿离三有狱,时时善修习,必使得解脱。”
《提谓经》:“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吃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
“早奔西来晚奔东,人身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疑生暗鬼──
二僧人先后鬼房借宿,互打至天明。《成实论》上问:“疑有何过?”
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就。”
学佛最忌三疑:
一、疑法:谓是法是否入道之门。
二、疑师:谓是师是否能为依止。
三、疑自:谓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业。
若生此三疑,乃为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敌。”
◎去贫妙法──
贫夫妇二人,常见主人,往寺中,作大施会;夫涕,妇欲卖身,夫随,得十金钱,七日后为奴婢。至寺中,作七日大施会。至第七日,王亦作施。众僧言:“已受穷者,终不得移。”王大不悦。“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嗔堕恶趣──
比丘乞食途经草丛,忽听得一声和尚慈悲,大蛇举首语言:“请勿恐怖,恳求和尚慈悲,为我说法,仰仗法力,令我脱此罪身。”蛇又言:“和尚素闻阿者达王否?”蛇言:“我当临命终时,侍者不慎,将逐蝇之扇,堕我面上,我当时一念嗔恚,故受此蛇身。”比丘即为之说法,并加忏悔。蛇一心乐闻法后,绝食七日,遂即命终生天。却后数日持花散佛,众僧怪之。闻空中言:“奉花报恩耳。”
◎比丘对贫人说:“汝已布施一月矣!”布施之心念,不可暂时中断。
◎《遗教经》:“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猛火能烧世间诸珍宝,嗔心猛火能烧七圣财。”
◎常思己过──
唐善道禅师得《观经》,乃专意念佛,修十六妙观,后至庐山,见远公遗迹,感慨系之。不久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年。于定中曾睹净土。后又往晋阳,从道绰禅师,授“无量寿经”时入定观,数日方起。一日,绰师请其入定,为观所生之处。师即入定七日,而报之曰:“我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答曰:“师尝安佛像在檐漏下,而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尝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师闻言,静思往咎,遂洗心忏谢。道再为入定,出谓绰曰:“师罪已灭,后有白光来照时,乃是往生之相也。”
◎卖斋立毙──
湖北,王某,见屠夫宰猪,耳闻悲惨之声,即誓愿茹素。不料三年后,忽染恶疮,苦痛异常,对于茹素,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君持斋人,必佛力庇祐。”王悔,友曰:“汝如不欲此斋,可卖与吾否?”友曰:“一日斋,一分钱,三年当得银十两八钱。”王喜,立即善券得银,翌日开斋。深夜,王君梦见二鬼,骂言:“百日之前,汝寿已尽,以持斋故。延至今日,今既售斋,汝命已透矣!”忙请二鬼,暂缓一夕,我当退银,誓复长斋。友曰:“昨持券归,即于佛前焚化矣!”悔恨立毙。
◎《法华经》:“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证道歌》上说:“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觉悟者的法音
我一时专致于一件事。
当我用齌时,我用齌。
当我睡觉时,我睡觉。
当我坐禅时,我入定。
这就是我的实践。
觉悟者的法音
◎菩萨即是一个包含悲智两种矛盾力量的生命。
他以智慧观无一众生存在;而又欲以慈悲来渡脱它们。
他因有消解这些矛盾态度的能力,故能成其伟大,并能自渡又渡他。
◎当我们把这个世界看成“不过是种种法而已”时,我们才是如实观察世界。
◎巴利佛典:“此心极光净,而却因外来的烦恼而杂染。”
◎巴利佛典所描述的佛陀以无所保留为荣,一切关于解脱之知识皆倾囊而出。
◎引领了许多喜爱赞美佛陀净化生命及献身人类利益的心灵。
◎佛陀在《宝积经》对变戏法的跋陀罗所言:
“众生的喜乐与所拥有的,皆为各种行为所变幻的出来的;僧团是由法所变幻出来的,我自己是智慧所变幻的,一切均由各种复杂的因缘所变幻出来的。”
换言之,这世界是一变幻不定的景象,如幻如化的众生为如幻如化的救渡者,从如幻如化的苦中所拯救,救渡者告诉众生一切存在并无不变的本质。
◎僧伽与精舍乃是佛教运动绝不可少的基础,他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具体而活生生的社会实体。
◎空义是生命的究竟实相。
◎“我一时专致于一件事。当我用斋时,我用斋。当我睡觉时,我睡觉。当我谈话时,我谈话。当我坐禅时,我入定。这就是我的实践。”
◎“朋友,不要因我所说就相信我;不要相信似是而非的道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不要因为有人赞美一个出家人,你就认为他的话一定要被接受。抛弃任何偏见,自己作出明智的决定。朋友,想一想认真地花六个月的时间想一想。”
◎佛陀的诞生给黑暗、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放弃了苦行,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端身正坐于菩提树下,观察思维缘起法,如是禅思,终于获证菩提,成为佛陀觉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
◎佛陀首先是一个人。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成佛。大彻大悟后,他在人间宣说他所觉悟的正法,利益教化众生。
◎佛陀的出现,使人类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所以佛法主要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鬼和神。
◎佛陀是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并不是神。
他是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导师,是一位智者、仁者、觉者、圣者。
他为世间有情开辟了一条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脱大道。
◎正因为佛陀是人,因而能对世间众生生活的实相,有深入透彻的了知;正因为他还是一位觉者,因而能恒顺众生,随机说法。人类礼拜他,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恩赐,而是出于一种尊敬、感激之情,把他当成一位导师,以他为榜样,以期像他那样,觉悟真理。
◎修行人是真理的探求者。
◎重视佛陀应世的本怀;
人们要做的,除了信仰他,礼拜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学习他,乃至在生活中体验他的教诲。
佛教虽然重视信仰,但强调正信,而正信的基础,就是智慧,佛教虽然倡导自我解脱,但更重视慈悲他人。
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
他们对万事万物无贪无嗔,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些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
◎我常住寂静,不被情感所染,清除了一切不净,远离生死烦恼,圆证了真理。
◎憍陈如,时刻清醒自己的头脑,从自我幻梦中解脱出来,在无我思想指导下,观察整个世界,从而你就能探索整个世界。
◎我的教法就是整治三种恶源,即身、口、意。
◎觉者:“智慧具有如实洞悉《法》的本质。它能除去那遮掩法性的迷惑黑暗。
它具有无误的显示力。因为经说:“住于定者如实知,如实现”依定才能产…
《真理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