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智慧。”
◎菩萨在修持智慧上有两种不可缺少的内容:“永勿舍弃众生,了悟一切众生皆空的真谛。”
◎每一事物皆“缺乏自性”,且并非真正存在。
◎我们整个人即是仅由五蕴所构成再膨胀扩充其意而来的,而其中却是空无的,因为当中根本无一个中心的自我。所谓整个人并没有任何真正是属于它的东西。
◎月称论师所说:“借来的钱不能算是自己的资本。”
◎“无二”在完美的灵知中,所有的二元对立皆被消去,主客无二,涅槃与世间为一,存在与非存在不相离。
◎空又称“如”
这是说能如其实际情形以掌握实情,不加予任何观念在其中。
◎“无得”实在即是自我舍离,或完全泯除自我的围绕。
它是最高德行的象征,若没有抛掉各种德行则无法察觉到此最高德行。
◎空的义理不是教你支持一种理论以反对其他的理论,而是用以扫除所有的理论。
◎空是超乎是与非的。
真理是在是非的中间,位于空境的人对任何事物既不偏肯定亦不偏否定的态度。
◎与任何事物对抗或斗争,是与圣人之心相背逆的。
圣者的宁静境界的即是中观辩证法的泉源。
◎佛陀说:“我不与世间争,而世间与我争,知法者不与世间争。世间说不存在者,我亦说不存在。世间说存者,我亦说存在。”──(也利,相应部)
◎从情感解脱出来是生活的大目标,平和心是每个人都应培养的态度。
◎最聪明的态度是无言的沉默,冷静及无分别。
不行动是唯一可行的行动。
◎阿毗达摩系以人称无关的表达内容来代替属于人称的表达内容。
即应该将各种经验分析为由各种与人称无关之因素所组成的互动关系。
它是一种以禅思来打破束缚我们心灵的俗见的修持法门。
它的价值是在于治疗而不在于理论。
◎用与人称无关的态度来观看一切,而世界的束缚也可一并地解除。
◎不健康的心灵是因为我们将自我与那不是我们本身的种种连在一起。
◎遵守健康之道德行为规则,亦能减轻对所有物的执持。
◎经常修持禅定,则常识界的事物似乎就变成了荒谬、欺人、遥远与梦幻,也打消了一般常识界的凝固不变性及可信性。
◎不是行动,也不是禅定,而是思想,才能击杀存于心中的妄相。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将自我与虚妄的所有物连在一起。
◎感官世界是──与贪婪及欲望交织在一起而不能解脱的世界。
◎无为世界──非缘起,有为事物──缘起。
◎我们必须以未获无为为耻。
◎我们处于变动不拘,受苦迫束缚,无自主的有为世界中。
◎厌恶一切有为世界才能更拓展我们关于无为真性的眼界。
◎独我绝灭而绝对长留。
◎只有能敏锐地感受到痛苦,又拥有解脱之思考力的人,才能理所当然地同意佛教的的分析。
◎如古德所引之预言所示,阿罗汉不再产生了,这种信念竟遍传整个时代。
奶油渐为乳水所冲淡了。学者取代了圣者,博学代替了证果。
说一切有部的契经提及一令人可怖而伤心的故事。
即最后的罗汉死在一学者手中。这故事说明了时代的倾向。
◎佛教徒真正要作的事情是同时修持两种相对立的法门。
“法的修持法门引起自我无限的缩小──因为从我而来的一切皆是空的;而无量心法门则带来自我无限扩展──因为自我与愈来愈多的众生合而为一。智慧修持法门打破了以为世间竟然仍有一人相可得的观念。而无量心法门则增加,把更多他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的意识。”
◎佛道的修行,过于刻苦时,内心就高傲而不得安静,过于弛缓,又陷于懈怠。
◎人应自己系念,如量而摄食。如斯,可少吃苦。不垂老,可保长寿。
◎“中道”就是不偏重于禁欲主义,也偏重于快乐主义所表现的实践的原理。
◎“即使没有得到托钵的食物,看看吧,我们也快乐地过著,像那光音天一样,我们以幸福为食而生。”
◎时常以“欲望有如干草的火炬,逆风而行,烦恼多,是世尊所说教的。”
“欲望有如果树,多苦,多烦恼,是世尊所说的。”以此为念,如此看穿了欲望的真相,消灭了所有世俗的利得心。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忿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忿怒的人,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真正的胜利是,属于真正知道容忍的人。”
◎“比丘们呀!犯罪而不认罪是不应该的。又当人在道歉时,不接受其道歉,也是不该的。两者都属于愚者。”
◎如果有人,无缘无故讲恶语,以漫骂、侮辱清净无垢的人,其辱必自作自受。
例如,举土掷人,若遇逆风,反会污秽自己。
◎勿至忿怒之域,勿让友情衰老,勿诽谤不该受诽谤者,勿出不和之言。
如山之压碎人,忿怒将压碎愚者。
◎《慈经》:“真正领悟教谕者,应以此为念。有能、率直、且端正、说良语、柔和而不高傲。知足、好供养、不拘杂事、朴素过日。清净五根、聪明、且谦虚、赴檀越家绝不贪心。勿做卑贱以致蒙识者责备,唯以修成慈悲为念。但愿众生幸福、和平、安乐。
好似慈母对独子,舍命的爱护。普泽众生,以无限慈爱,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上、下以及四方,无怨恨、无敌意只与慈心。”
◎贪欲像是一种毒,慢慢地蚕食人;忿怒则像一把火,一但焚身,便可一举而毁灭人。
◎慈悲之心并非容易修得;利己之心、派系之心、狭窄之心、贪利之心、愤怒或恶念都会加予妨害。将这些阻碍个个烧光,反覆修炼,才可以到达以慈心根基而立,心安理得,无所畏惧,而达到无量大慈悲。
◎被称为柔和者或凶暴者,归根究底,要看他在他自己的身心内,有没有贪欲之心、憎恨之心、愚昧之心而来决定的。“三毒”,它会毒害抱有此心的人。
◎佛教究极的理想就是──涅槃,是指不再为激情所扰乱而到达自由、和谐,如正观“五蕴”──无常、苦、无我,则生厌离,若厌离则去欲,去欲则得解脱,获解脱则到涅槃。
◎为人而生于这人间,却自燃贪心的火,愤怒的火,而将人生造成痛苦的世界。
◎倘若人能探索其烦恼的存在,来断绝烦恼的根源,烦恼的火,便自然不致再燃烧了。
如此,清静而安宁的人生即时就可以到来,这即是解脱烦恼而到达涅槃的意思。
◎“比丘们!你们将会怎么想?是四个大海的水多,或者在过去世遥远的日子里,为与亲爱的人离别而流的眼泪多呢?”
◎佛陀求道的课题,则为克服有限的一生中所引起的苦恼,并且为克服无限的──无数次的生涯中,所面临的悲哀。然而,欲克服悲哀,则必须先要尝尽由其悲哀而所流的泪水的苦味。要认清“无常”的人生实有那么多数不尽的眼泪啊!
◎“解脱者死后生于何处?”“有柴则有火烧,无柴,当然无火可烧了。熄了的火,并不会到什么地方去的!”
◎“有存在的东西(一切法)都是无常而苦,能说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本体吗?”“阿难,所以你要厌离一切。厌离一切,则能获得自由。”
◎无常──苦──无我,乃是形成佛教徒处世态度的基本样式。
◎人体如水涡,感觉如泡沫,表象如阳焰,意志如芭蕉,意识如幻影,我佛所释说。
◎无我的原理,是由冷静地看透自己的本体,并由明晰的观察而得来的。
◎凡我未阐释的事,你便不用去想。
凡我说教的事(四谛),你要好好去接纳。
佛教徒切勿耽溺于无用的议论,以致忽略根本的课题。
◎“婆罗门!假如那盆水清而不浊(没染色),静而不沸腾,空而不塞水苔水草,那么随时都可以反映物体的实态出来。同理,人心不为贪欲所烦,不为愤怒所激,不为愚昧所蔽,何时何物都能得到正见啊!”
正见即指对事物加以正当的观察。
正见就是如实知见之谓;就是说要好好地把握事物的本体。
◎“盲龟浮木”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生?“因此,比丘们切要记住:
“这是苦”,切要记住:
“这是苦的起因”,切要记住:
“这是苦的消灭”,切要记住:
“这是致使消灭苦的路”而勉励修行吧!”
◎“跋迦梨!见我这个老耄的躯体,是没有用的,跋迦梨!你得知道:
“见法者即见我。见我者即见法”。”佛陀教弟子唯以见法,唯以礼法为是。
◎“不受第二支毒箭啊!”这是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区别。(苦受、乐受、舍受)
◎“水若常在,塞井何用!欲若皆无,有何所求!”
佛陀所说的论理,旨不在欲望的断绝,而在欲望的正当的运用。
◎踏越泥土的湖沼,断绝爱欲的荆茨,灭尽人心的愚昧,而不为苦与乐所动者,此人即是真正的比丘。
◎小朋友啊!你们是不是也愿意遭遇到别人的虐待呢?
苦,若对你不快,对内对外切勿行恶!若一旦行恶,人便不能离苦。
◎人的心思,何处都可以到。
但无论到达何处,却不能发现比自己更可爱的人哪!
同样;别人也是以自己为最可爱者,所以,知道自爱的人,就不可以害别人啊。
◎“圣者究竟指著何人?”
断绝种种束缚,不怀恐惧者,解结而成自由,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受骂、受打、受缠缚,心却毫无龟缩,忍耐胜于常人,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无怒、勤劳、有德、无贪、克制而不再迷惘,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如不著于荷叶之水滴,如不留于锥尖之芥子,不为诸欲而迷恋,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智慧深、思虑贤、辨别道与非道,到达至高道理,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对弱者、对强者,对凡有生命者不鞭笞、不毁伤、不杀生,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在有恶意者中无恶意,在执鞭者中而敛鞭,在固执者中无固执,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贪念、愤怒、骄傲、伪善,犹如芥子之落于锥尖,悉数脱落,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不言怒语,而言道理与真实之语,不以言语伤人心,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对此世无所求,对彼世也无所求,无迷恋而自由,如斯者,吾呼圣者矣。
──《法集经》
◎决定人的尊卑,不在其出身,而在其“业”,换言之,行为本身才是决定性的要素。
◎那时伫立在渡船场前的佛陀,已是八十高龄的老耄之人了。
身上穿著坏色之衣,手里仅提著一个钵。
一耄的权势也非他所有,一片财宝也没有。
在这个人前面,人们正献上最崇高的尊敬来惜别。
这个人才真正值得被称为世尊。
渡过河到达彼岸的佛陀,再度站在恒河岸上,说如下的偈语:“当世人在编织笼筏时,舍深处,架起桥,好好渡河流者,这个渡河者,就是贤者。”
◎“芭蕉结果实而被伤害,竹、苇据说也如此,驴马怀胎而死亡。人得名利而转落。”
◎“你们或许因为尊敬我,才不敢问我,那是不对的,应该以朋友对朋友发问的心情来质问我才好。”“如果这样的话,就由我来讲吧!“人世间所有的事务,都是败坏法;不可放逸,努力精进吧!”这个就是我最后的言语。”
◎“比丘们啊!和心爱的人总有要离别的一天,在这世上存在的万物,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这才是真理。比丘们呀!大树有时候也有几支树枝先行枯萎。
和这个道理同样,舍利弗、目健连两人,先我而去了。因为在这世上,绝没有永久不转移的东西。所以比丘们呀!我就说:“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波斯匿王!诚然,照您所讲,若以身、口、意做恶事,此人则不真正爱自己啊。若以身、口、意做善事,此人则真正爱自己啊。”
“若知自己可爱,切勿自结于恶。盖因作恶业者,毕竟难得安乐。”
觉悟之道
◎我们不是为了进天堂而修行,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修行基础的
第一要点是:诚实、正直;
第二:要留意恶行;
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
◎人们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知道,却不去实践。
◎体认无常和耐心的忍,就接近佛陀的教导了。
◎正精进和戒并不是在于你外表的所为,而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
◎一颗空了的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
◎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不论行住坐卧,修行必须持续。
◎了知佛法或见到佛法端赖修行。
◎如果我们不修行,不论我们研究了多少佛法,都只是佛学,而不是佛法。
◎佛陀不怕人们的不知道——衪可以教导他们,衪怕的是那些知道却不照著做的人。
◎知识与经验间有很大的差异。
◎于生活中发现佛法的真谛,在人间落实解脱道。
◎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心灵的自在与解脱。
◎要觉悟,只有一个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
◎“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
◎一切的修行之道,最终的成果都将导致平静,以及去除种种障碍以达甚深的内观。
◎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
《真理手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