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感而贫乏之后,自己断绝悭吝之心,意乐上渴求舍施,行为上恒常无遮而慷慨博施。实际上,这个庄严的四大部洲如果没有布施而置之,那么就成了有为法无常的自性,没有可靠的实质性可言,如同唾沫也就是唾液吐出的细屑一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从无有实质中取受实质,将四大部洲布施给他众之后菩萨满怀欢喜,而获得那些大洲并非如是欢喜,其原因,正是刚刚所述的那一点。
辛二(如何发放布施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壬一(真实宣说)分三: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癸一、以悲心为利他而施舍:
明智菩萨如此思,但愿依此而布施,
三有众生发放施。
明智的菩萨,哪怕只是布施一口食物,也以悲心作为前提,想到:但愿依靠这样的布施,施予属于三有的所有众生,使他们拥有无罪的财富以及成就入于三乘之果,悉皆获得无上佛果。进而发放布施。。
癸二、以善巧方便而回向:
利生回向大菩提。
发放布施的福德,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界,为了我与一切有情现前大菩提成佛而普皆回向。
癸三、不图异熟和事物而布施: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如此菩萨发放布施以后,内心对于布施物和回报之事无有以贪执或执相能安住的心(即心里没有贪执和相执)。不仅如此,而且这种菩萨何时也不希求“布施的异熟果报将成为我所有”,不贪执事物连同异熟,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施舍。
壬二(彼之功德)分二:一、总功德;二、别功德。
癸一、总功德:
如是知舍施一切,施少成多无有量。
如刚刚所述,这样布施的菩萨具足善巧方便的作意而精通布施,不贪著而舍施财物与其异熟果报这一切,如此一来,即便是施舍少少的财物,也成了发放众多不可估量的布施,而且它的异熟果也将变成如此多的数目,不可限量。
癸二(别功德)分二: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子一、具足悲心等善巧方便之布施功德:
三有无余诸众生,假设彼等无量劫,
供世间解佛罗汉,独觉而求声闻果。
善巧方便智菩萨,随喜彼等做福事,
利生回向大菩提,回向胜过诸群生。
如碔砆宝纵成堆,一琉璃宝能胜彼,
众生广大诸布施,随喜菩萨胜过彼。
三有之中所有的众生无一余留,假设他们在无量劫期间,广兴供养世间解佛陀出有坏、声闻阿罗汉及缘觉,而为了求得它的果声闻菩提。如果某某精通大乘、善巧方便的智者菩萨,在心的一个成事刹那中随喜刚刚所讲的那些众生所做的福德事,并且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普皆回向最极殊胜的菩提佛果,那么仅仅依靠如此回向的一念心,就胜过一切群生的善根。比如说,碔砆宝纵然积成大堆,可是一个琉璃宝王,就能胜过那所有的碔砆宝。同样,其余众生的所有布施虽然极其广大,可是以绝妙意乐作一次随喜的菩萨已经胜过它。
子二、无贪而施舍之功德:
若菩萨于众生施,不执我所不惜事,
彼生善根增大力,犹如无云上弦月。
假设菩萨对一切众生发放布施之后,对于布施的福德不执为我所,对于所布施的事物也无有吝惜,如果以这样全无贪执的方式慷慨博施,那么发放这种布施的善根,就具足圆满资粮、断除障碍的大威力而与日俱增。布施的违品就是贪执所牵而怀有吝啬,对此根本不让贪执有机可乘,就像万里无云、具足白光的上弦月一样。
第五品终
第六品
戊二(宣说道之果)分二:一、分别道之果;二、道圆满之果。
己一、分别道之果:
菩萨布施离饿鬼,中止贫穷诸烦恼,
行时广得无量财,布施成熟苦有情。
菩萨的一切道无不包含在六波罗蜜多中,因此大乘和广般若的教义实际上也包括在六度中。
以上说明了这样的六度实修法。
接着阐述六度的果:
菩萨依靠布施而断绝转生饿鬼趣的相续,而且也能中止受用贫乏和一切烦恼。自己凭借发放无缘的布施,断除吝啬、无明等所有烦恼。依靠对他众作法布施,也能断除他们的一切烦恼。菩萨在行持(菩萨)行之时,生生世世能得到无量无边、有增无尽、所需要的丰富圆满、受用。财布施、法布施,归纳而言能成熟处于苦因及苦果中的一切有情。
依戒能断旁生体,离八无暇恒得闲,
忍得广大微妙相,宛如金色众乐见。
依靠戒律,能断除旁生趣种姓、身相等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本体,不仅如此,而且还能远离八无暇处,依靠持戒恒常获得闲暇的殊妙所依身份。通过安忍,一直到能获得相好庄严、广大微妙的色相——佛身,宛若金色般可人、众生乐见。
精进白法不减失,得无边智佛宝库,
禅定舍弃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依靠精进使一切白法的功德不会减退而与日俱增的威, 力,将获得无边智慧佛陀的功德宝库。依靠禅定,能舍弃由过患严重、安乐甚微、受到呵责的欲界欲妙,并且以现前成就三明 ——宿命通、漏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境通三通 ,总共六通,以及狮子奋迅等等持。
依慧遍知法自性,真超无余诸三界,
人中之尊转宝轮,为尽苦于众说法。
依靠智慧,能完全了知万法自性空性,进而断除实执,真正超离一切三界,成为具足二身、人中之尊法王佛陀,连续不断而旋转驾驭所有世间界的事业宝轮,为了永久灭尽一切痛苦,也为众生展示殊胜的妙法光明。
第六品终
第七品、第八品
己二、道圆满之果:
此法圆满彼菩萨 ,受持净土摄净情,
受持佛种及法种,圣僧之种一切法。
住于大乘种姓的某位行者,从最初发菩提心起,在三大阿僧祇劫等期间,以善巧方便的方式实行所说的无余(包含)六度大乘道的此法。其中善巧方便是指什么呢?所有波罗蜜多不相脱离而归为一义,如此以相辅相成或一者具足一切进行实修,这一切也都是以成为现空无别智慧波罗蜜多之本体的方式实地修持的。通过这样实修,所有波罗蜜多的实修达到究竟圆满以后,菩萨依靠一刹那的智慧就能现前无不齐全一切无漏法现空无别的法界,获得十地相续末际的大智慧,依靠它而于无学大菩提地现前圆满佛果。之后,凭借证得的究竟转依力,而受持天边无际、不堕偏方、普皆清净的刹土——自现密严刹土,摄受内清净有情十地大菩萨为眷属。由于获得了与诸佛平等的智慧身而受持十方世界遍虚空际本师三身自性佛陀的种姓——无有时空边际的本性,也受持教法、证法的无边法脉,还受持奉行佛陀之法十方世界中无边无际的圣僧之种,以及依靠广大事业受持属于有寂利乐的一切法。法界所及的智慧身断证究竟、恒常稳固、无有迁变,以如虚空、如摩尼宝珠般任运自成的大事业乃至轮回际行持利乐,这就是获得究竟的果。
丁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疗众生疾大明医,示慧说此菩提道,
摄功德宝菩提道,为众生得说此道。
能通过彻底根除的方式疗愈众生身心的一切疾病、堪为之最的大明医,就是佛陀,而作为疾患的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实执,从中产生的所有烦恼,以及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产生的有寂一切衰败,依靠所有如来的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甘露能够恢复。这样的医王出有坏释迦佛亲口宣说所诠般若波罗蜜多,到底有什么殊胜性呢?佛宣说了具足大乘的甚深、广大所有法的这一殊胜菩提之道。此经的名称,以世间、出世间之道果功德宝无余归集于此,故而称为摄功德宝的大菩提道。
如此宣说的必要,就是为了让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获得才解说了这样的道,这是从往昔无数劫以来“为了救度众生我要现前成佛”的誓言已经圆满的结果。以无缘大悲,将自己所领悟的甚深究竟之法为所化众生宣讲,当时近的所化众生,直接听受佛亲口宣说,一切远的所化众生也间接听到。通过这般闻法打开思路,依靠思维理解意义,凭借观修实地修行,逐步得以成佛。无边无际智慧身平等性的一切佛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以这种词句和意义,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道中。
第七品、第八品终
乙四(末义)分二:一、无余宣说剩余经义之句而总结;二、为表明来源可靠而说译师之译跋。
丙一、无余宣说剩余经义之句而总结:
圣般若摄颂圆满!
丙二、为表明来源可靠而说译师之译跋:
印度堪布布雅嘎热桑哈与主校译师万得拜则(即著名三大译师之一的噶瓦拜则)由梵译藏并校勘抉择。
这以上《圣般若摄颂功德宝经》直接宣说的意义已经解释完毕。
甲二、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
对应道现观次第的内容,当从他论(指麦彭仁波切著的《经论对照》)中了知。
此言:
善说经教之大海,堪为精华之般若,
无价珍宝之精髓,是摄功德宝神珠。
妙相满月之色身,深寂意界中安住,
吉祥喉中引生出,如此法理世稀有。
当忆真实语佛陀,临近入灭留遗嘱:
所有法理宁失毁,般若只言莫损失。
十地菩萨恒河沙,不表其智之一分,
善逝亲口所说经,讲闻著论兴趣增。
且观此法善男子,广大甚深之宝藏,
圆满二资佛智因,即此妙法当爱重。
实修现观之次第,意义明了而直叙,
注疏无垢之妙论,凭依教理窍诀著。
愿以此善生生世,悟深空性缘起义,
于如来喜之妙道,永时不复退转也。
愿我自此至成佛,世世得以增智慧,
依离自私之悲心,善巧方便行众利。
愿以思报佛恩心,受持如来诸法藏,
佛子普贤文殊同,弘扬佛业至有际。
愿见闻思此论等,于我结善恶缘者,
速除见解之稠林,安住不复退转地。
愿依法尔善说此,真谛诸佛及佛子,
令受持此慧辩才,得以发挥胜诸方。
愿此经函安放处,害佛教鬼野人等,
恶人非人众眷属,永息作害之心行。
愿诸伪法之谬论,依此加持无遗摧,
正法璀璨光明力,利乐有情与日增。
愿今时浊盛暗际,散发利他之凉光,
多种庄严得彰显,胜心上弦月升起。
愿持教尊久住世,佛法施主财富增,
佛教精华众信奉,佛教珍宝…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