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24

  ..续本文上一页灾毁时,三禅以下被毁而四禅不能被毁,而称风灾顶。

  371、 初禅、二禅、三禅为何被火水风毁灭?四禅为何无有毁灭

  四禅常有吗?

  答:因为初三禅具有内在的过患,从而被毁灭:

  初禅:具有寻伺,寻伺如火是内灾,与外在的火灾相同,故为火灾所毁;

  二禅:具有喜乐,喜乐如水是内灾,与外在水灾相同,故为水灾所毁;

  三禅:具有呼吸,呼吸即风是内灾,与外在风灾相同,故为风灾所毁;

  四禅:无有毁灭,因为四禅没有内三灾,所以不被外三灾所毁。

  但是四禅也并非常有,因为四禅有情与无量殿同生同灭,即四禅天处,不像三色天及诸欲天,其并没有一个总的地形,只是像星一样各自分别居于虚空之中,四禅天人化生时,其无量殿也随之出现;此天人死时,其无量殿也随之消失。所以说四禅天虽然不被三灾毁灭,也并非是常有。

  372、 以火水风三灾坏灭的次第及次数是怎样的?

  答:次第:七火灾后,定起一水灾,如是七火一水共七次后,又七火灾,最后起一风灾。

  次数:即火灾共七八五十六次,水灾共七次,风灾一次,共计六十四次。

  火灾灭初禅:(大梵天寿六十中劫,不出一大劫)初禅以下,成住坏空总为一大劫。即每次火灾起灭初禅为一大劫;

  水灾灭二禅:二禅光明天寿量为八大劫,前七大劫只是各起火灾灭初禅,不能灭二禅,到第八大劫,水灾起方灭二禅,所以说七火灾后方起一水灾。

  风灾灭三禅:三禅遍净天寿量为六十四大劫,风灾灭三禅,即前面六十三大劫中,每八大劫之最后一大劫以水灾灭二禅,前七大劫唯是以火灾灭初禅,而第六十四风灾之前,亦是七个火灾。

  

  

  第四品分别业品问答题

  373、 形形色色的世间界是有哪两种业所生?

  答:形形色色的世界是由思业与思所作业两种所产生的。

  374、 什么是思业、思所作业?有何分类?

  答:思业是指与意识相应并能起动对境身语现行的心所,因此属于意业,思所作业是指身业与语业,因为是由思维引发的缘故。

  思业:意业。

  身有表业

  身无表业

  语有表业

  语无表业

  375、 什么是身有表业和语有表业,对此有部与经部有何不同观点,自宗如何安立?

  答:有部:

  身有表业:由自己的思心所引发的一种形状,并且通过此形状自己的发心能被他众了知。

  语有表业:通过自己发心而引出的任何语言,能使他者了知自己的等起。

  经部:

  身有表业:业为心的习气,依身体完成之业是身有表业。

  语有表业:业为心的习气,依语言, 完成之业是语有表业。

  经部驳斥有部许身有表业为形色:

  (1)成二所取:若身有表业是形色,则因为是色而成为眼识所取,因为是形,而成为身根所取,以手摸可知其长短方圆等,所以有一色境为二根所取的过失,为理所不许。

  (2)尘无有:若形色实有,则组成形色的极微也应为长等相,而实际上并没有有形象的极微。可见形色是由显色的安布差别而形成的,并无真正实有的形色。由此经部承许业为心的习气,而身语帮助完成的业是身语有表业。

  俱舍自宗承许业非无情法,应于心上安立,非为眼识的对境。

  376、 犊子部既然不承认四法印,那么为何属于佛教徒?

  答:犊子部不承认四法印,如不承认诸行无常,而认为粗大法无常,细微法有常,其不承许诸法无我,而承许有不可思议的我存在,由此可见其见解属外道,但因其皈依佛陀并行持佛教行为,故而属于佛教徒。

  377、 依靠何教证说明无表业存在之理,对此有部与经部之间有何不同观点?

  答:有部列出八个教证证明无表业存在,经部则针对指出无表业不实有。

  有部:

  (1)经中宣说“有见有对色,无见有对色,无见无对色”,就是指无表业。

  (2)“无垢色”是指无表色。

  (3)“实生福德恒时增上”:实生福德就是指无表业,不是指有表业与心,若是指有表业与心,则于睡眠是不会产生及增上。

  (4)“自己未做之业道等”:如令别人杀生,自己未做杀生,但亦有罪业生,若无无表业存在,则别人杀生,自己不应有罪业,然而自己定有罪业,则证明有无表业存在。

  (5)见道入定阶段亦具八正道:此时所具有的正语与正业乃身语业,然而入定时没有身语之有表业,所以入定阶段应具备无表业,即正语正业应为无表业。

  (6)“比丘心思他散时也具戒”证明别解脱无表存在。

  (7)“戒如过河之桥梁”。

  (8)“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之色法唯是指无表色,因此说存在。

  经部:

  (1)“无见无对色“是指以等持力显现的色法,是瑜伽士定中所现之色法,并非是指无表色。

  (2)“无垢色”是指无漏等持所现之色法。

  (3)实生福德增上不是指无表业,乃是一种习气,此种习气使相续改变,于来世定生异熟果报。

  (4)此处这种差遣他人造业乃指于自相续中种下了一种习气,以致将来定得果报,所以并非无表业。

  (5)“八正道”乃指后得位时不会入邪语而获得趋入于正语之因的无漏法,即入定时具八正道是指获得一种力量,而于后得位时不会入邪语等。

  (6)这里是指先依仪轨受戒之心来守戒,“正念”一直在守护,在散乱时,此受戒之心并未失去,而是以隐藏的方式存在。

  (7)仅是指知惭而忆念承诺不造罪业从而不做破戒之事的意思。

  (8)此色当然也是指以等持力而生的显现色法非指无表色。

  378、 什么是七种实生福德和七种非实生福德?

  答:七种实生福德:会产生实有福德的业(供养有四个,布施有三个)。“供养经殿堂,坐垫生活资,护理骤病者,劣境是布施,即七实生福。”

  (1)供养经堂(讲经说法处);

  (2)供养殿堂(即佛堂,摆放佛像处);

  (3)供养僧众坐垫;

  (4)供养生活资具;

  (5)布施护理病人者;

  (6)布施骤病者,即突然发病的人;

  (7)布施处于劣境的人。

  七种非实生福德:“于佛住预去,入途至见闻,听法与持教,欢喜生信心,即七非实福。”

  (8)于佛的住处见闻佛陀;

  (9)于佛准备前往别处时见闻佛陀;

  (10)于佛趋入于途中时见闻佛陀;

  (11)于佛到达目的地时见闻佛陀;

  (12)听法;

  (13)受持教法(背诵、讲考、笔考、传法等);

  (14)于此上善举生欢喜心及信心。

  379、 比喻说明无表色在欲界于自己同时或非时产生之理?

  答:属于欲界的戒、恶戒、中戒所摄的所有无表色是由第一刹那与自己同时的四大种产生,这是指能产生本体的大种,就像轮子在地上转动要用手来推动一样。

  此后的无表业是由过去的大种产生,因为身体群体中具有的现在所有大种,只能作为已生之法(已生无表色)存在的依处,如同轮子转动之地一样。

  380、 无表色以自地大种产生还是以他地大种生?

  答:有漏的身语有表无表业是由自地大种产生,欲界的身语二业唯是欲界大种所造,不是由他地大种作为因而产生的,原因是被异地的爱所隔断。如欲界的身语业不能由色界大种为因。

  无漏无表业由自己转生的所依 之大种中产生,因为无漏法不属三界,所以没有无漏大种。也不存在以此地大种所生的说法。

  381、 无表色本体之三个特点是什么?

  答:无表色本体的三个特色:

  (1)无执受:无表色是无对法,无法对其作利害而生觉受,所以非为苦乐之所依;

  (2)等流生:除了初圣者无漏刹那所俱生无表之外,余皆同类因生,故是等流生;

  (3)有记法:为众生相续所摄故。

  382、 有漏无表业和无漏无表业有何不同因?

  答:有漏无表业分欲界无表和禅定无表:

  (1)欲界无表的因大种:

  等流生:同类因生故;

  有执受:由现在身体中大种产生,能被心、心所执而生觉受;

  有七种不同大种:此是就欲界的七种身语所断而言的。身三、语四生戒之心为七,故大种亦有不同七种。

  (2)禅定无表的因大种:

  无执受:禅定心不以爱执此无表大种为现在自体而生觉受;

  长养生:依靠等持大种可得以增长;

  同一大种:生戒的心无有异体,大种也无有不同。

  无漏无表与禅定无表因大种的情况相同。

  383、 有表业和无表业是善、不善、无记中的哪些?

  答:无表业:通善与不善性,不通无记,因为无记心弱不起无表。

  有表业:从等起方面来说具有善、不善、无记三种。

  思业:以相应的方式具有三种。

  384、 有表业、无表业三界中怎样存在的?可分哪几类?

  答:欲界:意业——善、恶、无记法

  有表业——善、恶,无有覆。身边二见相应之有覆是见断、内观故,不等起有表。

  无表业——善、恶

  色界:意业——善、无记(无不善)

  有表业——善、有覆(初禅有有覆无记有表业,二禅以上无,无寻伺故)

  无表业——善(无不善)

  无色界:意业——善、无记(无不善)

  有表业——无

  无表业——无

  归纳有表业、无表业可分三类:

  (1)欲界、初禅:有表、无表皆具足。

  (2)色界二禅以上:无表有,有表无(无寻无伺故,无等起心)。

  (3)无色界:有表、无表皆无。

  385、 什么是胜义善等十二种善、不善、无记法?

  答:善:胜义善、本性善、相应善、等起善。

  不善:胜义不善、本性不善、相应不善、等起不善。

  无记:胜义无记、本性无记、相应无记、等起无记。

  386、 以比喻说明四种善、不善、无记的本体。

  答:四种善:

  (1)胜义善:解脱是胜义善,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故。

  喻:人本身无病就称安乐。

  (2)本性善:三根本善(无贪、无嗔、无痴)及知惭有愧是本性善,不观待他法本身即善。

  喻:如对症之药。

  (3)相应善:与本性善相应的所有心、心所是相应善。因相应善法而立为善。

  喻:如与对症之药配合之饮料。

  (4)等起善:以善之发心引出的身语之事。

  喻:如与对症之药配合之饮料中出的乳汁。

  (药:喻善之发心;…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