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災毀時,叁禅以下被毀而四禅不能被毀,而稱風災頂。
371、 初禅、二禅、叁禅爲何被火水風毀滅?四禅爲何無有毀滅
四禅常有嗎?
答:因爲初叁禅具有內在的過患,從而被毀滅:
初禅:具有尋伺,尋伺如火是內災,與外在的火災相同,故爲火災所毀;
二禅:具有喜樂,喜樂如水是內災,與外在水災相同,故爲水災所毀;
叁禅:具有呼吸,呼吸即風是內災,與外在風災相同,故爲風災所毀;
四禅:無有毀滅,因爲四禅沒有內叁災,所以不被外叁災所毀。
但是四禅也並非常有,因爲四禅有情與無量殿同生同滅,即四禅天處,不像叁色天及諸欲天,其並沒有一個總的地形,只是像星一樣各自分別居于虛空之中,四禅天人化生時,其無量殿也隨之出現;此天人死時,其無量殿也隨之消失。所以說四禅天雖然不被叁災毀滅,也並非是常有。
372、 以火水風叁災壞滅的次第及次數是怎樣的?
答:次第:七火災後,定起一水災,如是七火一水共七次後,又七火災,最後起一風災。
次數:即火災共七八五十六次,水災共七次,風災一次,共計六十四次。
火災滅初禅:(大梵天壽六十中劫,不出一大劫)初禅以下,成住壞空總爲一大劫。即每次火災起滅初禅爲一大劫;
水災滅二禅:二禅光明天壽量爲八大劫,前七大劫只是各起火災滅初禅,不能滅二禅,到第八大劫,水災起方滅二禅,所以說七火災後方起一水災。
風災滅叁禅:叁禅遍淨天壽量爲六十四大劫,風災滅叁禅,即前面六十叁大劫中,每八大劫之最後一大劫以水災滅二禅,前七大劫唯是以火災滅初禅,而第六十四風災之前,亦是七個火災。
第四品分別業品問答題
373、 形形色色的世間界是有哪兩種業所生?
答:形形色色的世界是由思業與思所作業兩種所産生的。
374、 什麼是思業、思所作業?有何分類?
答:思業是指與意識相應並能起動對境身語現行的心所,因此屬于意業,思所作業是指身業與語業,因爲是由思維引發的緣故。
思業:意業。
身有表業
身無表業
語有表業
語無表業
375、 什麼是身有表業和語有表業,對此有部與經部有何不同觀點,自宗如何安立?
答:有部:
身有表業:由自己的思心所引發的一種形狀,並且通過此形狀自己的發心能被他衆了知。
語有表業:通過自己發心而引出的任何語言,能使他者了知自己的等起。
經部:
身有表業:業爲心的習氣,依身體完成之業是身有表業。
語有表業:業爲心的習氣,依語言, 完成之業是語有表業。
經部駁斥有部許身有表業爲形色:
(1)成二所取:若身有表業是形色,則因爲是色而成爲眼識所取,因爲是形,而成爲身根所取,以手摸可知其長短方圓等,所以有一色境爲二根所取的過失,爲理所不許。
(2)塵無有:若形色實有,則組成形色的極微也應爲長等相,而實際上並沒有有形象的極微。可見形色是由顯色的安布差別而形成的,並無真正實有的形色。由此經部承許業爲心的習氣,而身語幫助完成的業是身語有表業。
俱舍自宗承許業非無情法,應于心上安立,非爲眼識的對境。
376、 犢子部既然不承認四法印,那麼爲何屬于佛教徒?
答:犢子部不承認四法印,如不承認諸行無常,而認爲粗大法無常,細微法有常,其不承許諸法無我,而承許有不可思議的我存在,由此可見其見解屬外道,但因其皈依佛陀並行持佛教行爲,故而屬于佛教徒。
377、 依靠何教證說明無表業存在之理,對此有部與經部之間有何不同觀點?
答:有部列出八個教證證明無表業存在,經部則針對指出無表業不實有。
有部:
(1)經中宣說“有見有對色,無見有對色,無見無對色”,就是指無表業。
(2)“無垢色”是指無表色。
(3)“實生福德恒時增上”:實生福德就是指無表業,不是指有表業與心,若是指有表業與心,則于睡眠是不會産生及增上。
(4)“自己未做之業道等”:如令別人殺生,自己未做殺生,但亦有罪業生,若無無表業存在,則別人殺生,自己不應有罪業,然而自己定有罪業,則證明有無表業存在。
(5)見道入定階段亦具八正道:此時所具有的正語與正業乃身語業,然而入定時沒有身語之有表業,所以入定階段應具備無表業,即正語正業應爲無表業。
(6)“比丘心思他散時也具戒”證明別解脫無表存在。
(7)“戒如過河之橋梁”。
(8)“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之色法唯是指無表色,因此說存在。
經部:
(1)“無見無對色“是指以等持力顯現的色法,是瑜伽士定中所現之色法,並非是指無表色。
(2)“無垢色”是指無漏等持所現之色法。
(3)實生福德增上不是指無表業,乃是一種習氣,此種習氣使相續改變,于來世定生異熟果報。
(4)此處這種差遣他人造業乃指于自相續中種下了一種習氣,以致將來定得果報,所以並非無表業。
(5)“八正道”乃指後得位時不會入邪語而獲得趨入于正語之因的無漏法,即入定時具八正道是指獲得一種力量,而于後得位時不會入邪語等。
(6)這裏是指先依儀軌受戒之心來守戒,“正念”一直在守護,在散亂時,此受戒之心並未失去,而是以隱藏的方式存在。
(7)僅是指知慚而憶念承諾不造罪業從而不做破戒之事的意思。
(8)此色當然也是指以等持力而生的顯現色法非指無表色。
378、 什麼是七種實生福德和七種非實生福德?
答:七種實生福德:會産生實有福德的業(供養有四個,布施有叁個)。“供養經殿堂,坐墊生活資,護理驟病者,劣境是布施,即七實生福。”
(1)供養經堂(講經說法處);
(2)供養殿堂(即佛堂,擺放佛像處);
(3)供養僧衆坐墊;
(4)供養生活資具;
(5)布施護理病人者;
(6)布施驟病者,即突然發病的人;
(7)布施處于劣境的人。
七種非實生福德:“于佛住預去,入途至見聞,聽法與持教,歡喜生信心,即七非實福。”
(8)于佛的住處見聞佛陀;
(9)于佛准備前往別處時見聞佛陀;
(10)于佛趨入于途中時見聞佛陀;
(11)于佛到達目的地時見聞佛陀;
(12)聽法;
(13)受持教法(背誦、講考、筆考、傳法等);
(14)于此上善舉生歡喜心及信心。
379、 比喻說明無表色在欲界于自己同時或非時産生之理?
答:屬于欲界的戒、惡戒、中戒所攝的所有無表色是由第一刹那與自己同時的四大種産生,這是指能産生本體的大種,就像輪子在地上轉動要用手來推動一樣。
此後的無表業是由過去的大種産生,因爲身體群體中具有的現在所有大種,只能作爲已生之法(已生無表色)存在的依處,如同輪子轉動之地一樣。
380、 無表色以自地大種産生還是以他地大種生?
答:有漏的身語有表無表業是由自地大種産生,欲界的身語二業唯是欲界大種所造,不是由他地大種作爲因而産生的,原因是被異地的愛所隔斷。如欲界的身語業不能由色界大種爲因。
無漏無表業由自己轉生的所依 之大種中産生,因爲無漏法不屬叁界,所以沒有無漏大種。也不存在以此地大種所生的說法。
381、 無表色本體之叁個特點是什麼?
答:無表色本體的叁個特色:
(1)無執受:無表色是無對法,無法對其作利害而生覺受,所以非爲苦樂之所依;
(2)等流生:除了初聖者無漏刹那所俱生無表之外,余皆同類因生,故是等流生;
(3)有記法:爲衆生相續所攝故。
382、 有漏無表業和無漏無表業有何不同因?
答:有漏無表業分欲界無表和禅定無表:
(1)欲界無表的因大種:
等流生:同類因生故;
有執受:由現在身體中大種産生,能被心、心所執而生覺受;
有七種不同大種:此是就欲界的七種身語所斷而言的。身叁、語四生戒之心爲七,故大種亦有不同七種。
(2)禅定無表的因大種:
無執受:禅定心不以愛執此無表大種爲現在自體而生覺受;
長養生:依靠等持大種可得以增長;
同一大種:生戒的心無有異體,大種也無有不同。
無漏無表與禅定無表因大種的情況相同。
383、 有表業和無表業是善、不善、無記中的哪些?
答:無表業:通善與不善性,不通無記,因爲無記心弱不起無表。
有表業:從等起方面來說具有善、不善、無記叁種。
思業:以相應的方式具有叁種。
384、 有表業、無表業叁界中怎樣存在的?可分哪幾類?
答:欲界:意業——善、惡、無記法
有表業——善、惡,無有覆。身邊二見相應之有覆是見斷、內觀故,不等起有表。
無表業——善、惡
色界:意業——善、無記(無不善)
有表業——善、有覆(初禅有有覆無記有表業,二禅以上無,無尋伺故)
無表業——善(無不善)
無色界:意業——善、無記(無不善)
有表業——無
無表業——無
歸納有表業、無表業可分叁類:
(1)欲界、初禅:有表、無表皆具足。
(2)色界二禅以上:無表有,有表無(無尋無伺故,無等起心)。
(3)無色界:有表、無表皆無。
385、 什麼是勝義善等十二種善、不善、無記法?
答:善:勝義善、本性善、相應善、等起善。
不善:勝義不善、本性不善、相應不善、等起不善。
無記:勝義無記、本性無記、相應無記、等起無記。
386、 以比喻說明四種善、不善、無記的本體。
答:四種善:
(1)勝義善:解脫是勝義善,遠離一切痛苦最爲安樂故。
喻:人本身無病就稱安樂。
(2)本性善:叁根本善(無貪、無嗔、無癡)及知慚有愧是本性善,不觀待他法本身即善。
喻:如對症之藥。
(3)相應善:與本性善相應的所有心、心所是相應善。因相應善法而立爲善。
喻:如與對症之藥配合之飲料。
(4)等起善:以善之發心引出的身語之事。
喻:如與對症之藥配合之飲料中出的乳汁。
(藥:喻善之發心;…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