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32

  ..续本文上一页

  (4)转为男身;

  (5)能回忆生生世世;

  (6)百劫中不退转而获得佛果。

  495、 在菩萨是否圣者的问题上,大小乘有何不同观点?释迦牟尼佛于何时得住定菩萨?

  答:小乘承许菩萨可以是凡夫菩萨,即于凡夫位圆满六度,并未将每一度与十地中的一到六地对应,因为在小乘并无地的概念。如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位,于诸如来前发心时皆是凡夫,成为义成王子时于一坐垫上由凡夫而成佛。

  大乘:菩萨登地后即是圣者,而且一地圆满布施度乃至六地圆满智慧度。释迦牟尼佛是于九十一劫之前获得住定菩萨果位的,通常获得住定菩萨位后,最迟也是一百劫内成佛,利根者则会快一些,释迦牟尼佛通过精进,只经历九十一劫便成佛。

  496、 哪些经典中怎样宣说释尊最初发心的不同情况?如此说难道不相违吗?

  答:《贤劫经》: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成为陶师之子名光明童子,当时是具诤时,大释迦牟尼佛出世,光明童子供佛一碗大米,一双鞋与布絮,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此。”《悲华经》:本师往昔为海尘婆罗门,于宝藏如来面前发心,发了五百大愿。《菩萨经》:本师曾成为精进心婆罗门,于大蕴如来面前发心。《未生怨王忏悔经》:本师曾为金寿童子在智王如来面前发心。

  《毗奈耶经》中,目犍连问佛陀:“您在不同经典中说在不同如来面前发心,到底您在哪位如来面前最初发心?”佛告诉目犍连,如来在不同众生面前宣说不同的相应之法,所以佛说于不同如来面前发心。(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下册中有宣说。)

  497、 佛陀怎样圆满三大阿僧祇劫?我们要成佛真的要过这样漫长的时间吗?

  答:第一大阿僧祇劫:最初大释迦牟尼佛出世,本师当时为光明童子,其作供养并发心后承侍七万五千如来,最后宝髻如来出世,圆满第一大阿僧祇劫;

  第二大阿僧祇劫:承侍七万六千如来,最后燃灯佛出世,圆满第二大阿僧祇劫;

  第三大阿僧祇劫:承侍七万七千如来,最后毗尸佛出世圆满第三大阿僧祇劫。

  于大乘中承认每一大阿僧祇劫均承侍无量如来。于《大解脱经》等大乘经典中亦说,所谓阿僧祇劫并非要那么久,也可以于一刹那圆满一大阿僧祇劫。

  498、 以大乘小乘的不同观点分别说明圆满六度的状况?

  答:小乘:菩萨皆是以凡夫身圆满六度,菩萨以大悲心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一切众生,当时圆满布施度;菩萨在具贪的情况下砍断肢体也一心不乱,当时次第圆满了安忍度;本师佛曾转为婆罗门童子时,看见星胜如来于山洞中入火遍处定,生起信心,单足站立七日,口中赞叹道:“大丈夫如牛王您沙门。”依此圆满了精进度,亦圆满了九劫资粮。在未现前菩提之前无间入金刚喻定时以等持圆满静虑度,当时的智慧为圆满智慧度。

  大乘:菩萨于一地圆满布施度;二地圆满持戒度;三地圆满安忍度;四地圆满精进度;五地圆满精进度;六地圆满智慧度,并且在菩萨登地时已是圣者。

  499、 佛经中所说的三福德业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得名?

  答:佛经中所说三福德业是布施、持戒、修所生慧。

  这三种能产生相应悦意之果,因而称为福德;由于是业的本体而称为业;三者均是趋入等起之思的根本,因而称为福德之事。

  此上三者被称为福德、业、事、就如同身语七业既是业又是道,而意三业仅是道。为此而称所有十业为业道。

  500、 为自利、他利、非二利之四种布施是什么?

  答:为自利布施:未离贪者(圣者、凡夫)或离贪凡夫、布施(供养)佛塔;

  为他利布施:除现法受业以外,圣者离欲贪布施其他众生,布施者已离欲,但布施的果报是欲界摄,布施者不会自受,因而是利他而不利己(除现法受业以外,因为此业造作以后,今生成熟果报,即能成自利,故除之);

  为二利布施:未离贪圣者或凡夫布施未离贪的其他众生;

  非为二利布施:除现法受业以外,离贪圣者供养佛塔,于他无益;唯以恭敬与报恩之心供养,亦不为自益。

  501、 请详细说明施主殊胜,施物殊胜和福田殊胜的道理?

  答:施主殊胜:是指布施者具有信心,并且具有持戒、慷慨、听闻、知惭、有愧、智慧、知足少欲等功德。因为施主殊胜,其布施之行为及所感之果报皆殊胜。另外以四种布施之方式可感殊胜之果:

  (1)以恭敬心布施,后世自己受到眷属的恭敬爱戴;

  (2)亲手布施,感召受用丰厚的果报;

  (3)应时布施,感召应时获得财物之果报;

  (4)不害他众布施,感召自己无有违缘而获得受用。

  施物殊胜:色、香、味、触圆满之物。布施这样的物品,(以色圆满故感)后世自己相貌端严;(以香圆满故感)美名远播;(以味圆满故感)味香悦意众所喜爱;(以触圆满故感)所触极为柔软及随时接触都会感到安乐的身体。

  福田殊胜:殊胜福田有四:

  (1)善趣之人:以普通人胜过旁生、饿鬼、地狱。一百人不如一个破戒者,一百破戒者不如一个具戒者;

  (2)痛苦之田:如病人,远道而来疲惫之人;

  (3)利益之田:父母,对自己有生养之恩故;

  (4)功德之田:具戒者与得预流果等圣者。《自释》如契经言若施持戒人受亿倍果等。

  布施中最殊胜有二:

  (1)阿罗汉布施阿罗汉,无有任何过患故;

  (2)菩萨(凡夫)布施其他有情,菩萨为饶益一切有情,获圆满菩提而布施故。

  502、 佛经中所说的八种布施是什么?其中第八布施又分几个布施?

  答:佛经中所说的八种布施如下:

  (1)布施随至者,布施随时来到的人。

  (2)以怖畏布施,见财物将坏而布施。

  (3)以曾施我而施,以他人曾施我,而布施于他。

  (4)以将施我而施,希求他人将来布施于我而先行布施于他。

  (5)以往昔我之父辈祖辈曾施而施,父辈、祖辈曾行布施,今亦如此行布施。

  (6)为善趣而布施,为了转生善趣而行布施。

  (7)为名声而施,为了获得名声而行布施。

  (8)第八种布施分四:

  a、为心之庄严而布施:为了获得神变而布施;

  b、为心之资具而布施:为得八正道而布施;

  c、为瑜伽资粮而布施:为得寂止与胜观而布施;

  d、为殊胜之义而布施:为得阿罗汉或涅槃而布施。

  503、 为什么说出家的人法施为主?据自己的理解宣说法布施的无量功德?

  答:财布施是佛陀主要为在家人而宣说,而出家人当以法布施为主。出家人以知足少欲为功德,不蓄积财产,难以财布施利益有情,但出家人研学经论,主要以法布施来调化众生。虽然说在众多的人面前传法有大功德,但极易生傲慢等,反而会障碍自相续的调伏。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缘,可以在众多的旁生面前,如夏天的蚁穴旁边念咒及佛名号等,则极为殊胜,以此可以利益众多的有情,又可积累无边的福慧资粮,同时又可避免于众人面前讲法时种种发心不清净的过患。

  另外,于一人面前说一句偈子,即使别人只是听到但未听懂,其功德也极大,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宝,供养如来,其功德也无法与前面说一偈之功德相比。目犍连曾问佛陀:“二人所做之事,何者功德最大?”佛说:“一人传法,一人听法,功德最大。”

  由此可知,法布施具无量功德。

  504、 虽然不是圣者,但若供养,也有无量功德的田有哪些?为什么对他们作供养具有无量功德呢?

  答: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菩萨,虽然不是圣者,但若供养也有无量功德。

  父母是利益之田:因为我们可依之获得解脱的身体由父母所养;病人是痛苦之田:是可怜的对境;

  说法者是利益(恩)田:因为法师是世间大善友;能为被无明遮障眼目者施设慧眼;能够开示世间何者为安乐,何者为危难之事;能够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要而言之,善说法者甚至能做佛陀所做的事业。所以说,对法师行布施便招无量果(见《自释》)。

  最后有菩萨是功德之田:如义成王子,即生成佛。

  以上几种福田,虽不是圣者,但对其供养具有无量功德。

  505、 依哪六种因说明业的轻重?

  答:六种因:

  一、后行的差别而成轻重业,随着正行业道而连续行持是重业。(如杀生后继续剥皮、吃肉等,则是重业,若生悔心则轻。)

  二、依靠田的差别而成重业,如对利益等福田做事。

  三、由基的差别而成重业,如杀生、妄语、邪见等。

  基:指业的本体,即根本业道。身三业,杀生最重;语四业,妄语最重;意三业,邪见最重。

  四、由加行而成重业(如造业前具强烈杀心等)。

  五、由思维的差别而成重业,究竟业道。

  六、由意乐差别而成重业,如发心广大。

  506、 什么叫做作已积集业、作已不积业?作已积集业需要具足的六种条件是什么?

  答:作已积集业:须具备六种条件:

  (1)故意做的:并非事先全未动心(思虑)或随便(考虑)而做,而是想到一定要做而故意做的;

  (2)业的支分圆满完成:有的须一业或二或三等而堕恶趣,此中几种业皆圆满完成则叫做作已积集业,业的支分不圆满者,不叫做作已积集业;

  (3)已做不悔:做了以后,不生后悔心,则成,若生后悔心则不名作已积集业;

  (4)无有忏悔等对治法:没有忏悔,不发露;

  (5)具足随喜等从属:做已随喜等;

  (6)必定感受异熟果:定有异熟果。

  具以上六种条件名作已积集业,余名作已不积业。

  507、 请举例说明,作已积集业等四种类别。

  答:(1)作已积集业,如故意杀生等;

  (2)作已未积业,如虽已做偷盗,但有真实忏悔;

  (3)积而未作业,如有杀心,但未行杀;

  (4)未作未积,如以威仪路心而行走。

  508、 供养佛塔、佛像等,但供养境无有接受之心,怎么会有福德呢?对旁生或恶人作布施,或放生野蛮的动物,为什么有功德?

  答:福德有二:

  (1)发心与被供养者接受的心结合起来,则有福德:如布施乞丐,施者有悲心,…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