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32

  ..續本文上一頁

  (4)轉爲男身;

  (5)能回憶生生世世;

  (6)百劫中不退轉而獲得佛果。

  495、 在菩薩是否聖者的問題上,大小乘有何不同觀點?釋迦牟尼佛于何時得住定菩薩?

  答:小乘承許菩薩可以是凡夫菩薩,即于凡夫位圓滿六度,並未將每一度與十地中的一到六地對應,因爲在小乘並無地的概念。如釋迦牟尼佛在菩薩位,于諸如來前發心時皆是凡夫,成爲義成王子時于一坐墊上由凡夫而成佛。

  大乘:菩薩登地後即是聖者,而且一地圓滿布施度乃至六地圓滿智慧度。釋迦牟尼佛是于九十一劫之前獲得住定菩薩果位的,通常獲得住定菩薩位後,最遲也是一百劫內成佛,利根者則會快一些,釋迦牟尼佛通過精進,只經曆九十一劫便成佛。

  496、 哪些經典中怎樣宣說釋尊最初發心的不同情況?如此說難道不相違嗎?

  答:《賢劫經》:本師釋迦牟尼佛往昔成爲陶師之子名光明童子,當時是具诤時,大釋迦牟尼佛出世,光明童子供佛一碗大米,一雙鞋與布絮,並發願:“善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刹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此。”《悲華經》:本師往昔爲海塵婆羅門,于寶藏如來面前發心,發了五百大願。《菩薩經》:本師曾成爲精進心婆羅門,于大蘊如來面前發心。《未生怨王忏悔經》:本師曾爲金壽童子在智王如來面前發心。

  《毗奈耶經》中,目犍連問佛陀:“您在不同經典中說在不同如來面前發心,到底您在哪位如來面前最初發心?”佛告訴目犍連,如來在不同衆生面前宣說不同的相應之法,所以佛說于不同如來面前發心。(在《釋迦牟尼佛廣傳》下冊中有宣說。)

  497、 佛陀怎樣圓滿叁大阿僧祇劫?我們要成佛真的要過這樣漫長的時間嗎?

  答:第一大阿僧祇劫:最初大釋迦牟尼佛出世,本師當時爲光明童子,其作供養並發心後承侍七萬五千如來,最後寶髻如來出世,圓滿第一大阿僧祇劫;

  第二大阿僧祇劫:承侍七萬六千如來,最後燃燈佛出世,圓滿第二大阿僧祇劫;

  第叁大阿僧祇劫:承侍七萬七千如來,最後毗屍佛出世圓滿第叁大阿僧祇劫。

  于大乘中承認每一大阿僧祇劫均承侍無量如來。于《大解脫經》等大乘經典中亦說,所謂阿僧祇劫並非要那麼久,也可以于一刹那圓滿一大阿僧祇劫。

  498、 以大乘小乘的不同觀點分別說明圓滿六度的狀況?

  答:小乘:菩薩皆是以凡夫身圓滿六度,菩薩以大悲心將自己的身體受用全部布施給一切衆生,當時圓滿布施度;菩薩在具貪的情況下砍斷肢體也一心不亂,當時次第圓滿了安忍度;本師佛曾轉爲婆羅門童子時,看見星勝如來于山洞中入火遍處定,生起信心,單足站立七日,口中贊歎道:“大丈夫如牛王您沙門。”依此圓滿了精進度,亦圓滿了九劫資糧。在未現前菩提之前無間入金剛喻定時以等持圓滿靜慮度,當時的智慧爲圓滿智慧度。

  大乘:菩薩于一地圓滿布施度;二地圓滿持戒度;叁地圓滿安忍度;四地圓滿精進度;五地圓滿精進度;六地圓滿智慧度,並且在菩薩登地時已是聖者。

  499、 佛經中所說的叁福德業是什麼?爲什麼如此得名?

  答:佛經中所說叁福德業是布施、持戒、修所生慧。

  這叁種能産生相應悅意之果,因而稱爲福德;由于是業的本體而稱爲業;叁者均是趨入等起之思的根本,因而稱爲福德之事。

  此上叁者被稱爲福德、業、事、就如同身語七業既是業又是道,而意叁業僅是道。爲此而稱所有十業爲業道。

  500、 爲自利、他利、非二利之四種布施是什麼?

  答:爲自利布施:未離貪者(聖者、凡夫)或離貪凡夫、布施(供養)佛塔;

  爲他利布施:除現法受業以外,聖者離欲貪布施其他衆生,布施者已離欲,但布施的果報是欲界攝,布施者不會自受,因而是利他而不利己(除現法受業以外,因爲此業造作以後,今生成熟果報,即能成自利,故除之);

  爲二利布施:未離貪聖者或凡夫布施未離貪的其他衆生;

  非爲二利布施:除現法受業以外,離貪聖者供養佛塔,于他無益;唯以恭敬與報恩之心供養,亦不爲自益。

  501、 請詳細說明施主殊勝,施物殊勝和福田殊勝的道理?

  答:施主殊勝:是指布施者具有信心,並且具有持戒、慷慨、聽聞、知慚、有愧、智慧、知足少欲等功德。因爲施主殊勝,其布施之行爲及所感之果報皆殊勝。另外以四種布施之方式可感殊勝之果:

  (1)以恭敬心布施,後世自己受到眷屬的恭敬愛戴;

  (2)親手布施,感召受用豐厚的果報;

  (3)應時布施,感召應時獲得財物之果報;

  (4)不害他衆布施,感召自己無有違緣而獲得受用。

  施物殊勝:色、香、味、觸圓滿之物。布施這樣的物品,(以色圓滿故感)後世自己相貌端嚴;(以香圓滿故感)美名遠播;(以味圓滿故感)味香悅意衆所喜愛;(以觸圓滿故感)所觸極爲柔軟及隨時接觸都會感到安樂的身體。

  福田殊勝:殊勝福田有四:

  (1)善趣之人:以普通人勝過旁生、餓鬼、地獄。一百人不如一個破戒者,一百破戒者不如一個具戒者;

  (2)痛苦之田:如病人,遠道而來疲憊之人;

  (3)利益之田:父母,對自己有生養之恩故;

  (4)功德之田:具戒者與得預流果等聖者。《自釋》如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受億倍果等。

  布施中最殊勝有二:

  (1)阿羅漢布施阿羅漢,無有任何過患故;

  (2)菩薩(凡夫)布施其他有情,菩薩爲饒益一切有情,獲圓滿菩提而布施故。

  502、 佛經中所說的八種布施是什麼?其中第八布施又分幾個布施?

  答:佛經中所說的八種布施如下:

  (1)布施隨至者,布施隨時來到的人。

  (2)以怖畏布施,見財物將壞而布施。

  (3)以曾施我而施,以他人曾施我,而布施于他。

  (4)以將施我而施,希求他人將來布施于我而先行布施于他。

  (5)以往昔我之父輩祖輩曾施而施,父輩、祖輩曾行布施,今亦如此行布施。

  (6)爲善趣而布施,爲了轉生善趣而行布施。

  (7)爲名聲而施,爲了獲得名聲而行布施。

  (8)第八種布施分四:

  a、爲心之莊嚴而布施:爲了獲得神變而布施;

  b、爲心之資具而布施:爲得八正道而布施;

  c、爲瑜伽資糧而布施:爲得寂止與勝觀而布施;

  d、爲殊勝之義而布施:爲得阿羅漢或涅槃而布施。

  503、 爲什麼說出家的人法施爲主?據自己的理解宣說法布施的無量功德?

  答:財布施是佛陀主要爲在家人而宣說,而出家人當以法布施爲主。出家人以知足少欲爲功德,不蓄積財産,難以財布施利益有情,但出家人研學經論,主要以法布施來調化衆生。雖然說在衆多的人面前傳法有大功德,但極易生傲慢等,反而會障礙自相續的調伏。如果不具備這樣的因緣,可以在衆多的旁生面前,如夏天的蟻穴旁邊念咒及佛名號等,則極爲殊勝,以此可以利益衆多的有情,又可積累無邊的福慧資糧,同時又可避免于衆人面前講法時種種發心不清淨的過患。

  另外,于一人面前說一句偈子,即使別人只是聽到但未聽懂,其功德也極大,若有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財寶,供養如來,其功德也無法與前面說一偈之功德相比。目犍連曾問佛陀:“二人所做之事,何者功德最大?”佛說:“一人傳法,一人聽法,功德最大。”

  由此可知,法布施具無量功德。

  504、 雖然不是聖者,但若供養,也有無量功德的田有哪些?爲什麼對他們作供養具有無量功德呢?

  答:父母、病人、說法者、最後有菩薩,雖然不是聖者,但若供養也有無量功德。

  父母是利益之田:因爲我們可依之獲得解脫的身體由父母所養;病人是痛苦之田:是可憐的對境;

  說法者是利益(恩)田:因爲法師是世間大善友;能爲被無明遮障眼目者施設慧眼;能夠開示世間何者爲安樂,何者爲危難之事;能夠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要而言之,善說法者甚至能做佛陀所做的事業。所以說,對法師行布施便招無量果(見《自釋》)。

  最後有菩薩是功德之田:如義成王子,即生成佛。

  以上幾種福田,雖不是聖者,但對其供養具有無量功德。

  505、 依哪六種因說明業的輕重?

  答:六種因:

  一、後行的差別而成輕重業,隨著正行業道而連續行持是重業。(如殺生後繼續剝皮、吃肉等,則是重業,若生悔心則輕。)

  二、依靠田的差別而成重業,如對利益等福田做事。

  叁、由基的差別而成重業,如殺生、妄語、邪見等。

  基:指業的本體,即根本業道。身叁業,殺生最重;語四業,妄語最重;意叁業,邪見最重。

  四、由加行而成重業(如造業前具強烈殺心等)。

  五、由思維的差別而成重業,究竟業道。

  六、由意樂差別而成重業,如發心廣大。

  506、 什麼叫做作已積集業、作已不積業?作已積集業需要具足的六種條件是什麼?

  答:作已積集業:須具備六種條件:

  (1)故意做的:並非事先全未動心(思慮)或隨便(考慮)而做,而是想到一定要做而故意做的;

  (2)業的支分圓滿完成:有的須一業或二或叁等而墮惡趣,此中幾種業皆圓滿完成則叫做作已積集業,業的支分不圓滿者,不叫做作已積集業;

  (3)已做不悔:做了以後,不生後悔心,則成,若生後悔心則不名作已積集業;

  (4)無有忏悔等對治法:沒有忏悔,不發露;

  (5)具足隨喜等從屬:做已隨喜等;

  (6)必定感受異熟果:定有異熟果。

  具以上六種條件名作已積集業,余名作已不積業。

  507、 請舉例說明,作已積集業等四種類別。

  答:(1)作已積集業,如故意殺生等;

  (2)作已未積業,如雖已做偷盜,但有真實忏悔;

  (3)積而未作業,如有殺心,但未行殺;

  (4)未作未積,如以威儀路心而行走。

  508、 供養佛塔、佛像等,但供養境無有接受之心,怎麼會有福德呢?對旁生或惡人作布施,或放生野蠻的動物,爲什麼有功德?

  答:福德有二:

  (1)發心與被供養者接受的心結合起來,則有福德:如布施乞丐,施者有悲心,…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