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乞丐有接受心;供僧,供者有恭敬心,僧有接受心,這些都具有福德。
(2)供養者發心殊勝,則有福德:如佛塔雖無接受心,但發心勝,則有福德;如修四無量心,雖無直接利益他衆,但依自心力量可獲得無量福德。
所以說雖佛塔、佛像無接受心,但因這些是殊勝田,並且供養者發心殊勝,可以具無量功德。
對旁生或惡人作布施,從對境田的角度所生的功德可能較微弱,但以自己發心來說仍可以是強有力的,所以果報也可以很大。若放生野蠻的野生動物,也許所救衆生會去傷害其他衆生,但放生是從不忍其受殘殺角度出發,令其得安樂,並無發心令其殘殺別的衆生,所以放生者有功德而絕無惡業。
509、 清淨戒律的四種功德是什麼?
答:(1)不被破戒所染;
(2)不被破戒因所染;
(3)依止能對治破戒的正念住(依正念住能對治破戒及破戒因);
(4)依止回向解脫之寂滅。
510、 受戒和修行所生的福德有什麼重要差別?
答:從獲得善趣的角度來說戒律重要,因爲戒能感人天果報;就依靠無間道直接斷除所斷,遠離煩惱方面而言,修行更重要,因爲只有依修行才能斷煩惱。修行:如同芝麻被花熏染一樣,心染上善的習氣並串修而起作用。
511、 什麼是四種梵天福德?怎樣了知其四種福德之量?其他經論中所說四種無量功德是什麼?
答:四種梵天 福德:
○1 于以前未做之處造如來靈塔;
○2 供養四方僧衆歡喜園于其中造經堂;
○3 調解聲聞分裂;
○4 修慈無量心。
其他經論中所宣說四種無量福德:
○1 對衆生修慈悲心;○2 宣說大乘佛法;
○3 發菩提心; ○4 修空性。
512、 法布施須具何條件?據其他經教詳說法布施的各種功德利益?
答:法布施須具足的條件:
意樂等起:不爲名聲;不爲利養;不求恭敬。
行爲:如理無誤地講解十二部契經或叁藏。
其他經教中所說法布施的功德:布施中法布施與無畏布施最殊勝,財布施次之,因財布施只能利益這一世,而由法布施對有情的熏染以此可令有情生生世世受益;另外供養如來最殊勝者就是法布施,對上師佛陀報恩最殊勝的也是法布施。
聽法亦有殊勝功德:聽到海螺的聲音,前往經堂邁步乃至聽法中的呼吸皆是功德;隨喜贊歎聽法也具有殊勝功德。
513、 諸經論中所說法布施及聽法應具足哪四種願力?《梵施妙賢請問經》所宣說的法布施者四種條件是什麼?
答:諸經論中說傳法聽法發願應具四種條件:
(1)具足意樂:如聽法時發願,現在聽法,將來要弘法利生;
(2)發善妙願:如傳法聽法時發願不爲己利而是生生世世利益衆生;
(3)誠心祈禱:祈禱上師叁寶,十方諸佛菩薩垂念我一定實現此願;
(4)發堅定誓願:如發願弘法利生永不退轉等。
《梵施妙賢請問經》所宣說的法布施者四種條件:
(1)知足;(2)少欲;(3)性格賢善;(4)利他之心。
514、 《俱舍論自釋》中所說的法布施者的條件和《善解密意疏》中聞法者和說法者的條件是什麼?
答:《俱舍論自釋》中所說的法布施者的條件是:無染心;爲有情如實辨契經等令生正解。
《善解密意疏》中聞法者的條件:
說法者:(1)不爲名聞利養;(2)如理如法講授經論之意。
聞法者:(1)沒有染汙心而聞法;(2)法義未顛倒而受持。
515、 什麼是隨福德、隨解脫、隨抉擇分善業?佛經中所說的如理善業是什麼?
答:隨福德分善業:能夠獲得輪回中的悅意果報的善業;
隨解脫分善業:于資糧道中向往涅槃的善業;
小乘:真正生起出離心時開始造作之善業;
大乘:真正生起菩提心時開始造作之善業;
密乘:獲灌頂後,真正生起等淨無二的定解時開始造作之善業。
隨抉擇分善業:是指暖、頂、忍、世勝法位四加行道時的善業。
如理善業:身語意叁業以及能夠引發此叁業的五蘊的自性。(能夠引發即是等起之意。)
書寫刻印是身業,以及能引發者總是五蘊爲體。
計算及詩歌是語業,以及能引發者總是五蘊爲體。
數量合計是意業,以及能引發者總是四蘊爲體。
(身語二業是色蘊攝,意業是思行蘊所攝;能引發的是心、心所,法,四蘊爲體。)
516、 煩惱和善業等有什麼不同名稱,他們當中最頂峰的是什麼?
答:煩惱的異名:
有覆:由于煩惱具有遮障的作用,因此叫有覆;
下劣:由于具染汙而呈黑色並遭受聖者呵責,所以也稱下劣;
具罪:與煩惱同住,故又稱具罪;
無漏善法最爲清淨,故稱善妙;
煩惱絕對下劣,無漏善法絕對善妙,除二者外皆是中等。解脫涅槃是最頂峰。
第五品分別隨眠品問答題
517、 爲什麼說叁有的根本是隨眠?什麼叫隨眠?各宗派對此有何解釋法?
答:(1)雖說由業可以産生世間,但必須以隨眠爲前提,即由隨眠引發而是業,由業而生世間。如同唯有種子而沒有水,則種子不能生芽一樣,僅僅憑業而沒有煩惱不能生果。如阿羅漢有不定業,但由于無有煩惱而不會投生輪回。所以說叁有的根本是隨眠。
(2)隨眠:藏文意義是從細微開始增長,一般來說,隨眠就是煩惱的異名。
(3)有部認爲:現行煩惱稱爲隨眠;
經部認爲:煩惱的細微種子是隨眠;
犢子部認爲:煩惱的得繩是隨眠。
518、 怎樣分六隨眠,七隨眠和十隨眠?什麼叫欲貪、有貪?
答:六隨眠:貪隨眠,如是嗔、慢、無明、見、疑隨眠等是六隨眠。(貪隨眠是根本,以貪執爲我所,然後余五隨眠才得以生長。)
七隨眠:欲貪、有貪、嗔、慢、無明、見、疑是七隨眠。
十隨眠:貪、嗔、慢、無明、見、疑、壞聚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十隨眠。
欲貪:欲貪是指緣欲界的色、香等欲妙而産生的貪心,欲界中才有;
有貪:上二界中生起的貪爲有貪,上界貪等至而喜內觀入定,又爲了遣除有人對上界起解脫想,而立有貪名。
519、 五種見屬于隨眠,爲什麼傲慢等七種分類不屬于隨眠的分類?
答:因爲五見各自的本體和所執著的相不同,如壞聚見是執近取蘊爲我和我所,邊執見執斷、常二邊等。而且五見的作用也不同,所以五見有必要分開。
傲慢雖然分爲七種,但其並非從各自本體而分,而是以對境的不同而分,其本體都是對他人比較而令心高舉,所以沒有必要以七種而于隨眠中安立。
520、 請分析以界所分的九十八種見修所斷,《大乘阿毗達磨》所說的一百一十二見斷,四百一十四種修斷是如何計算的?
答:見所斷唯以界分八十八隨眠:
苦谛十——貪、嗔、無明、慢、疑、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谛七——貪、嗔、無明、慢、疑、邪見、見取見
滅谛七——貪、嗔、無明、慢、疑、邪見、見取見
道谛八——貪、嗔、無明、慢、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苦谛九——貪、慢、無明、疑、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谛六——貪、慢、無明、疑、邪見、見取見
滅谛六——貪、慢、無明、疑、邪見、見取見
道谛七——貪、慢、無明、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苦谛九——貪、慢、無明、疑、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集谛六——貪、慢、無明、疑、邪見、見取見
滅谛六——貪、慢、無明、疑、邪見、見取見
道谛七——貪、慢、無明、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修所斷以界分十隨眠:
欲界——貪、嗔、慢、無明
修斷 色界——貪、慢、無明
無色界——貪、慢、無明
叁界見修所斷共分九十八種,欲界見修五類所斷共分叁十六種,色界分叁十一種,無色界分叁十一種。
苦谛是果,執此近取蘊(果)爲我及我所而有壞聚見;對于所執近取蘊,執斷執常而有邊執見,非因謂因,非道謂道,而有戒禁取見;
集滅道谛無近取蘊(果),故沒有執其爲我的壞聚見,也沒有依壞聚見而起的邊執見,于道谛無知,非道謂道,故緣道谛有戒禁取見;
《大乘阿毗達磨》宣說一百一十二見斷,四百一十四修斷。
一百一十二見斷:(以界分)
欲界苦集滅道四谛見斷各十個隨眠,共四十
色界苦集滅道四谛見斷各九個隨眠(無嗔),共叁十六
無色界苦集滅道四谛見斷各九個隨眠(無嗔),共叁十六
修斷:以界分,爲十六個隨眠:
欲界:貪、嗔、無明、疑、壞聚見、邊執見
色界:貪、無明、疑、壞聚見、邊執見
無色界:貪、無明、疑、壞聚見、邊執見
以形象差別分,共四百一十四個:
欲界一地九品,6×9=54個
色界四地叁十六品,5×36=180個
無色界四地叁十六品,5×36=180個
共四百一十四個。
或:欲界先除嗔九個隨眠。九地各九品共八十一品,每一品各五個隨眠,5×81=405,405+9=414個隨眠。
521、 本論若以形象來分修斷,有多少修斷?如何計算?
答: 上上
上品 上中
上下
中上
欲界:(貪、嗔、慢、無明)五趣雜居地 中品 中中 九品
中下
下上
下品 下中
下下
初禅離生喜樂地 九品
二禅定生喜樂地 九品
叁禅離喜妙樂地 九品
四禅舍念清淨地 九品
空無邊處地 九品
識無邊處地 九品
無所有處地 九品
非想非非想處地 九品
欲界:叁十六;色界:一百零八;無色界:一百零八,共二百五十二修斷隨眠。
522、 詳細說明五種見解的各自本體。
答:壞聚見:將近取蘊視爲我與我所,即壞聚見。
邊執見:視近取蘊爲常有或斷滅,即邊執見。
邪見:認爲四谛、叁寶、業因果等不存在,即是邪見。
見取見:本來前叁種見等是下劣之見反而執爲殊勝,爲見取見。(等字是說其他劣者亦執爲勝。)
戒禁取見:大自在等本不是因反而認爲他是因,視非道爲正道,身體依靠五火、絕食,這些是戒禁取見。
523、 哪些是唯一的見道斷、唯一的修道斷,既是見道斷又…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