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修道斷?
答:四谛十六刹那:
苦 苦 苦 苦 集 集 集 集 滅 滅 滅 滅 道 道 道 道
法 法 類 類 法 法 類 類 法 法 類 類 法 法 類 類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毀見斷,智毀修斷,法智忍及智斷欲惑,類智忍及智斷上二界惑。
忍所毀隨眠:八十八見斷隨眠。
(1)唯一見道斷:有頂見斷,唯以見道時之類智忍斷;
(2)既見道斷又修道斷:除有頂見斷,余八地見斷,以見道斷與修道(有漏)道斷(有部宗觀點)。
具縛聖者以見道斷;
凡夫以世間修道斷(伏斷)。
智所毀隨眠:
(3)唯一修道斷:智所毀隨眠唯以修道斷。
聖者用無漏智以修道斷,或以世俗智斷;
凡夫用世俗智以修道斷。
524、 四種顛倒是什麼?從哪些見解中産生?其他見不安立顛倒的理由是什麼?
答:四種顛倒是常、樂、我、淨。
常:無常執爲常有之顛倒,由邊執見中的常見産生
樂:苦執爲樂之顛倒
淨:不淨執爲淨之顛倒
我:無我執爲我之顛倒,由壞聚見中産生
安立顛倒須具足叁種條件:(1)于對境始終有顛倒執著;(2)具有計度分別;(3)爲增益見。
戒禁取見于對境不是始終顛倒,故非顛倒。如雖然執有漏道能得涅槃是顛倒。然而亦能暫時離染,故非始終顛倒;
邊執見中的見斷與邪見是損減見,而非增益見,故非顛倒;(余叁見,邊執見中常見執常,始終爲常;壞聚見執我則始終有我;見取見執淨、執樂,始終如是,並此叁見皆具有計度分別,亦是增益見,故安立顛倒。)
525、 一一說明七慢本體,《入智論》所說的九慢如何安立?
答:傲慢:心裏想與下者相比我更勝一籌的自滿之心;
過慢:認爲我已勝過與自己同等者;
慢過慢:認爲在其殊勝者當中我更勝一籌;
我慢:認爲近取蘊爲我;
增上慢:本未獲得功德卻認爲已獲得;
卑慢:認爲自己與特別優秀者比起來略顯低下;
邪慢:本來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過患,反而認爲獲得了功德。
《入智論》所說的九種慢:
觀待他者立己叁種:(對照《自釋》)
(1)認爲我已勝過他(過慢)
(2)我與他平起平坐(慢)
(3)我比他低(卑慢)
觀待自己立他叁種:
(4)他比我高(卑慢)
(5)他與我同等(慢)
(6)他較我低(過慢)
觀待自己否他叁種:
(7)沒有比我高的(慢)
(8)沒有與我等同的(過慢)
(9)沒有比我低的(卑慢)
九慢包括在傲慢(慢)、過慢與卑慢叁者中。
526、 未斷除修斷的聖者爲什麼不會出現傲慢等?在得聖者後有無實執的觀點上,諸大德有何不同立宗?
答:傲慢有見斷與修斷兩種:尚未斷除修斷的聖者見斷自然不起,修斷中之我慢與九慢亦不會出現,因爲這些慢均是以我見而增上的。聖者于見道位已經斷除了我見,雖然修斷之慢還沒有斷,但因爲沒有了我見,所以這些慢雖然存在但不會出現。
傲慢是這樣,其他的還有如:
(1)殺生等纏(等包括盜淫诳纏)是修所斷,邪見所增,邪見已斷,纏不現行。所以聖者殺生等纏必不現行。
(2)願轉生爲護地大象子的生愛是邊見中之常見所增,邊見已斷,故聖者不出現生愛。
(3)願盡快死的滅愛是邊見中斷見所增,邊見已斷,所以聖者亦不會出現滅愛。
(4)惡作中的不善惡作,是以懷疑而增長,已斷疑,故聖者不會明顯出現。
關于聖者有無實執:
格魯派:宗喀巴大師說,在得聖者後,還有一些實執。
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在《入中論釋》中說,聖者無實執。
《現觀莊嚴論》注疏的祖師獅子部、解脫部,說于聖者前,雖然有如幻象而無自性的顯現,但卻沒有真正實執。
527、 什麼叫做直接顛倒執著、間接顛倒執著和再度顛倒執著?
答:直接顛倒執著:對苦集滅道四谛之理沒有認識,起顛倒執著。(如一切遍行于苦集谛法相違而執著,是直接顛倒執著。)
間接顛倒執著:非于四谛之理直接誤解而認識。(如壞聚見依五蘊而起執我、我所,是直接;邊執見依壞聚見而起執常執斷,是間接。)
再度顛倒執著:緣間接顛倒執著而起之執著。(如依身見起戒禁取見,依戒禁取見而起嗔心或慢心。)
528、 十一種遍行隨眠是什麼?什麼是同分界遍行?不同分界遍行?
答:十一種遍行隨眠:
苦谛見斷:壞聚見、邊執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疑、無明
集谛見斷:見取見、邪見、疑、無明
(不共無明:不與貪、嗔等煩惱相應無明。)
不同分界遍行:十一種隨眠除去壞聚見與邊執見,余九種隨眠可以緣上界,除去二見是因爲上地不會將下地五蘊執爲我和我所。
同分界遍行:叁界每一界的十一種隨眠可以緣各界自地的五類所斷,並且是産生這些隨眠的因,因而是同分界遍行。
529、 緣滅、道二谛的六種隨眠是什麼?若緣滅、道二谛,爲什麼不成無漏智慧?
答:六種緣無漏隨眠:緣滅谛——邪見、疑、無明
緣道谛——邪見、疑、無明
六惑緣滅、道二谛,不會成無漏智慧。因爲這並非是以正確、通達的方式去緣,而是以起疑惑、邪見、無明之方式而緣。即有境以煩惱去緣,故不會成聖智。另外,以邪見、疑、無明而緣滅道二谛,並非緣其自相,只不過是對其自相誤認爲的一種錯覺而已,所以有境不會成聖智。
530、 邪見、疑、無明怎樣緣滅道二谛?緣滅、道谛時在自地和他地方面有何差別?
答:六種隨眠對滅道谛起顛倒執著而緣。
滅谛下疑惑、邪見、無明緣自地滅谛,欲界之惑緣欲界滅谛,直至有頂叁惑緣有頂滅谛,各地皆有自地的諸行擇滅,體不相同,互相非爲因果。所以自地之惑不能緣他地滅谛。
道谛下邪見、疑、無明緣靜慮六地和無漏九地道谛:
(1)欲界叁惑緣靜慮六地 法智品道谛,因爲靜慮六地的法智方面道谛相互是平等因與殊勝因,又因爲法智品道是欲界惑的對治。
(2)色、無色界叁惑緣無漏九地類智品道谛,因爲無漏九地 的類智方面道谛互相是平等與殊勝因,又由于類智方面道谛是上二界惑的對治。
531、 除邪見、無明、疑惑叁隨眠外,余隨眠爲何不緣滅道谛?
答:貪:貪的對境唯一是所斷,而滅谛與道谛並不是所斷;
嗔:嗔境應是損害自己者,滅道谛不會損害他者不是嗔境,故嗔不緣;
慢:慢之對境粗動,滅道是寂滅法寂靜,不是慢境,故慢不緣;
戒禁取見:此見執不清淨爲清淨,滅道清淨,故此見不緣;
見取見:此見執下劣爲殊勝,滅道本來殊勝故非其所緣。
532、 《俱舍論》中以所緣與相應的方式增長的有哪些?以所緣方式增長,相應的方式不增長的有嗎?以所緣方式不增長,相應的方式增長的有嗎?
答:以所緣方式增長:
一、遍行隨眠:以所緣方式依自地五類諸法而增長。如欲界苦谛見斷之遍行隨眠,依欲界五類所斷以所緣方式增長;
二、非遍行隨眠:以所緣方式在同類中增長,不于他類中增長。
非以所緣方式增長:
(1)有境六隨眠(邪見、疑、無明各二)緣無漏滅道谛;
(2)九不同分界遍行(十一遍行除身、邊二見余九)緣上地境;
以相應的方式增長:
隨眠以及與隨眠相應的受等相應法以相應的方式增長。
以所緣的方式增長、相應的方式不增長。
以所緣方式不增長、相應的方式增長的,有。(謂緣上地諸遍行隨眠。)
即緣上地境的九個不同分界遍行,因爲這九個隨眠雖緣上地境但不會以愛與壞聚見,見執上境爲我所,所以非所緣隨增,而九隨眠仍可與受等心所相應增長。
533、 九十八種隨眠中,無記的有多少?不善法隨眠有多少?
答:隨眠的性質只有有覆無記和不善兩種。
有覆無記:(1)上兩界所有隨眠共六十二種;
(2)欲界壞聚見、邊執見以及與之相應之無明。
不善:除(1)、(2)爲不善隨眠。即欲界除身、邊二見余叁十四隨眠,其中無明取其不與身、邊見相應的部分。(欲界苦谛見斷下的無明,其與身、邊見相應則爲有覆無記;若不與身、邊見相應則爲不善。)
534、 這些隨眠中哪些是不善業的根本?哪些是無記法的根本?哪些不是二者?
答:不善的根本有叁:貪、嗔、癡(癡是不善癡)。
無記法根本:
(1)無記愛:對上界禅定與無量宮等一切愛(即上界貪隨眠);
(2)無記無明:叁界一切有覆無明,包括上界無明,以及與欲界壞聚見、邊執見相應的無明。
(3)無記智慧:無記心相應的一切智慧。
上界染慧(上界煩惱相應慧)
欲界身、邊見慧(身邊見即是慧)
無覆:異熟生、威儀路心、工巧處心、幻化心,四無記心相應慧,余隨眠非二根本。
另外西方論師說無記法根本有四種:
(1)上兩界的愛;
(2)上兩界的一切見與欲界壞聚見、邊執見;
(3)上兩界的慢;
(4)上兩界的一切癡。
535、 十四無記法是什麼?佛陀爲何不回答?詢問有哪幾種回答方式?請一一說明。
答:十四無記法:
世間是常是無常,是二非二;(4)
世間有邊無邊,是二非二;(4)
善逝圓寂後出現不出現,是二非二;(4)
身與命是一體是異體。(2)
外道問佛以上十四個問題,佛未作答,就是無記,總有十四法,故稱十四無記法。實際上此時佛不回答是有利于衆生,因爲如果佛說世間常有,則順世外道不會接受;如果佛說世間無常,則勝論外道不會接受。不回答是爲了令其自己領會,然後佛陀逐漸對此作了宣說,于第一轉*輪中說世間存在;第二轉*輪則說不存在;第叁轉*輪說存在不可思議如來藏本體,這樣逐漸引領外道進入佛門,這是佛一切智智的特點。佛知處與非處,知衆生意樂根基,正是由于具十力故,所以爲度化衆生,而未直接回答。
詢問有四種答複方式:一向、分別、反诘、置答。
一、一向詢問:如有情都有死嗎?
一向作答:所有生的有情都不能脫離死亡。
…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