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34

  ..续本文上一页是修道断?

  答:四谛十六刹那:

  苦 苦 苦 苦 集 集 集 集 灭 灭 灭 灭 道 道 道 道

  法 法 类 类 法 法 类 类 法 法 类 类 法 法 类 类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毁见断,智毁修断,法智忍及智断欲惑,类智忍及智断上二界惑。

  忍所毁随眠:八十八见断随眠。

  (1)唯一见道断:有顶见断,唯以见道时之类智忍断;

  (2)既见道断又修道断:除有顶见断,余八地见断,以见道断与修道(有漏)道断(有部宗观点)。

  具缚圣者以见道断;

  凡夫以世间修道断(伏断)。

  智所毁随眠:

  (3)唯一修道断:智所毁随眠唯以修道断。

  圣者用无漏智以修道断,或以世俗智断;

  凡夫用世俗智以修道断。

  524、 四种颠倒是什么?从哪些见解中产生?其他见不安立颠倒的理由是什么?

  答:四种颠倒是常、乐、我、净。

  常:无常执为常有之颠倒,由边执见中的常见产生

  乐:苦执为乐之颠倒

  净:不净执为净之颠倒

  我:无我执为我之颠倒,由坏聚见中产生

  安立颠倒须具足三种条件:(1)于对境始终有颠倒执著;(2)具有计度分别;(3)为增益见。

  戒禁取见于对境不是始终颠倒,故非颠倒。如虽然执有漏道能得涅槃是颠倒。然而亦能暂时离染,故非始终颠倒;

  边执见中的见断与邪见是损减见,而非增益见,故非颠倒;(余三见,边执见中常见执常,始终为常;坏聚见执我则始终有我;见取见执净、执乐,始终如是,并此三见皆具有计度分别,亦是增益见,故安立颠倒。)

  525、 一一说明七慢本体,《入智论》所说的九慢如何安立?

  答:傲慢:心里想与下者相比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

  过慢:认为我已胜过与自己同等者;

  慢过慢:认为在其殊胜者当中我更胜一筹;

  我慢:认为近取蕴为我;

  增上慢:本未获得功德却认为已获得;

  卑慢:认为自己与特别优秀者比起来略显低下;

  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入智论》所说的九种慢:

  观待他者立己三种:(对照《自释》)

  (1)认为我已胜过他(过慢)

  (2)我与他平起平坐(慢)

  (3)我比他低(卑慢)

  观待自己立他三种:

  (4)他比我高(卑慢)

  (5)他与我同等(慢)

  (6)他较我低(过慢)

  观待自己否他三种:

  (7)没有比我高的(慢)

  (8)没有与我等同的(过慢)

  (9)没有比我低的(卑慢)

  九慢包括在傲慢(慢)、过慢与卑慢三者中。

  526、 未断除修断的圣者为什么不会出现傲慢等?在得圣者后有无实执的观点上,诸大德有何不同立宗?

  答:傲慢有见断与修断两种:尚未断除修断的圣者见断自然不起,修断中之我慢与九慢亦不会出现,因为这些慢均是以我见而增上的。圣者于见道位已经断除了我见,虽然修断之慢还没有断,但因为没有了我见,所以这些慢虽然存在但不会出现。

  傲慢是这样,其他的还有如:

  (1)杀生等缠(等包括盗淫诳缠)是修所断,邪见所增,邪见已断,缠不现行。所以圣者杀生等缠必不现行。

  (2)愿转生为护地大象子的生爱是边见中之常见所增,边见已断,故圣者不出现生爱。

  (3)愿尽快死的灭爱是边见中断见所增,边见已断,所以圣者亦不会出现灭爱。

  (4)恶作中的不善恶作,是以怀疑而增长,已断疑,故圣者不会明显出现。

  关于圣者有无实执:

  格鲁派:宗喀巴大师说,在得圣者后,还有一些实执。

  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在《入中论释》中说,圣者无实执。

  《现观庄严论》注疏的祖师狮子部、解脱部,说于圣者前,虽然有如幻象而无自性的显现,但却没有真正实执。

  527、 什么叫做直接颠倒执著、间接颠倒执著和再度颠倒执著?

  答:直接颠倒执著:对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没有认识,起颠倒执著。(如一切遍行于苦集谛法相违而执著,是直接颠倒执著。)

  间接颠倒执著:非于四谛之理直接误解而认识。(如坏聚见依五蕴而起执我、我所,是直接;边执见依坏聚见而起执常执断,是间接。)

  再度颠倒执著:缘间接颠倒执著而起之执著。(如依身见起戒禁取见,依戒禁取见而起嗔心或慢心。)

  528、 十一种遍行随眠是什么?什么是同分界遍行?不同分界遍行?

  答:十一种遍行随眠:

  苦谛见断: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疑、无明

  集谛见断:见取见、邪见、疑、无明

  (不共无明:不与贪、嗔等烦恼相应无明。)

  不同分界遍行:十一种随眠除去坏聚见与边执见,余九种随眠可以缘上界,除去二见是因为上地不会将下地五蕴执为我和我所。

  同分界遍行:三界每一界的十一种随眠可以缘各界自地的五类所断,并且是产生这些随眠的因,因而是同分界遍行。

  529、 缘灭、道二谛的六种随眠是什么?若缘灭、道二谛,为什么不成无漏智慧?

  答:六种缘无漏随眠:缘灭谛——邪见、疑、无明

  缘道谛——邪见、疑、无明

  六惑缘灭、道二谛,不会成无漏智慧。因为这并非是以正确、通达的方式去缘,而是以起疑惑、邪见、无明之方式而缘。即有境以烦恼去缘,故不会成圣智。另外,以邪见、疑、无明而缘灭道二谛,并非缘其自相,只不过是对其自相误认为的一种错觉而已,所以有境不会成圣智。

  530、 邪见、疑、无明怎样缘灭道二谛?缘灭、道谛时在自地和他地方面有何差别?

  答:六种随眠对灭道谛起颠倒执著而缘。

  灭谛下疑惑、邪见、无明缘自地灭谛,欲界之惑缘欲界灭谛,直至有顶三惑缘有顶灭谛,各地皆有自地的诸行择灭,体不相同,互相非为因果。所以自地之惑不能缘他地灭谛。

  道谛下邪见、疑、无明缘静虑六地和无漏九地道谛:

  (1)欲界三惑缘静虑六地 法智品道谛,因为静虑六地的法智方面道谛相互是平等因与殊胜因,又因为法智品道是欲界惑的对治。

  (2)色、无色界三惑缘无漏九地类智品道谛,因为无漏九地 的类智方面道谛互相是平等与殊胜因,又由于类智方面道谛是上二界惑的对治。

  531、 除邪见、无明、疑惑三随眠外,余随眠为何不缘灭道谛?

  答:贪:贪的对境唯一是所断,而灭谛与道谛并不是所断;

  嗔:嗔境应是损害自己者,灭道谛不会损害他者不是嗔境,故嗔不缘;

  慢:慢之对境粗动,灭道是寂灭法寂静,不是慢境,故慢不缘;

  戒禁取见:此见执不清净为清净,灭道清净,故此见不缘;

  见取见:此见执下劣为殊胜,灭道本来殊胜故非其所缘。

  532、 《俱舍论》中以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的有哪些?以所缘方式增长,相应的方式不增长的有吗?以所缘方式不增长,相应的方式增长的有吗?

  答:以所缘方式增长:

  一、遍行随眠:以所缘方式依自地五类诸法而增长。如欲界苦谛见断之遍行随眠,依欲界五类所断以所缘方式增长;

  二、非遍行随眠:以所缘方式在同类中增长,不于他类中增长。

  非以所缘方式增长:

  (1)有境六随眠(邪见、疑、无明各二)缘无漏灭道谛;

  (2)九不同分界遍行(十一遍行除身、边二见余九)缘上地境;

  以相应的方式增长:

  随眠以及与随眠相应的受等相应法以相应的方式增长。

  以所缘的方式增长、相应的方式不增长。

  以所缘方式不增长、相应的方式增长的,有。(谓缘上地诸遍行随眠。)

  即缘上地境的九个不同分界遍行,因为这九个随眠虽缘上地境但不会以爱与坏聚见,见执上境为我所,所以非所缘随增,而九随眠仍可与受等心所相应增长。

  533、 九十八种随眠中,无记的有多少?不善法随眠有多少?

  答:随眠的性质只有有覆无记和不善两种。

  有覆无记:(1)上两界所有随眠共六十二种;

  (2)欲界坏聚见、边执见以及与之相应之无明。

  不善:除(1)、(2)为不善随眠。即欲界除身、边二见余三十四随眠,其中无明取其不与身、边见相应的部分。(欲界苦谛见断下的无明,其与身、边见相应则为有覆无记;若不与身、边见相应则为不善。)

  534、 这些随眠中哪些是不善业的根本?哪些是无记法的根本?哪些不是二者?

  答:不善的根本有三:贪、嗔、痴(痴是不善痴)。

  无记法根本:

  (1)无记爱:对上界禅定与无量宫等一切爱(即上界贪随眠);

  (2)无记无明:三界一切有覆无明,包括上界无明,以及与欲界坏聚见、边执见相应的无明。

  (3)无记智慧:无记心相应的一切智慧。

  上界染慧(上界烦恼相应慧)

  欲界身、边见慧(身边见即是慧)

  无覆:异熟生、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幻化心,四无记心相应慧,余随眠非二根本。

  另外西方论师说无记法根本有四种:

  (1)上两界的爱;

  (2)上两界的一切见与欲界坏聚见、边执见;

  (3)上两界的慢;

  (4)上两界的一切痴。

  535、 十四无记法是什么?佛陀为何不回答?询问有哪几种回答方式?请一一说明。

  答:十四无记法:

  世间是常是无常,是二非二;(4)

  世间有边无边,是二非二;(4)

  善逝圆寂后出现不出现,是二非二;(4)

  身与命是一体是异体。(2)

  外道问佛以上十四个问题,佛未作答,就是无记,总有十四法,故称十四无记法。实际上此时佛不回答是有利于众生,因为如果佛说世间常有,则顺世外道不会接受;如果佛说世间无常,则胜论外道不会接受。不回答是为了令其自己领会,然后佛陀逐渐对此作了宣说,于第一转*轮中说世间存在;第二转*轮则说不存在;第三转*轮说存在不可思议如来藏本体,这样逐渐引领外道进入佛门,这是佛一切智智的特点。佛知处与非处,知众生意乐根基,正是由于具十力故,所以为度化众生,而未直接回答。

  询问有四种答复方式:一向、分别、反诘、置答。

  一、一向询问:如有情都有死吗?

  一向作答:所有生的有情都不能脱离死亡。

  …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