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35

  ..续本文上一页二、分辨询问:如众生死后生还是不生?

  分辨作答:具烦恼的众生生,无有烦恼的众生不生。

  三、反诘询问:此人殊胜不殊胜?

  反诘作答:你是观待什么而提问的?如果观待天人,则是下劣;若观待恶趣众生,则是殊胜。

  四、置答询问:如人我与蕴是一体还是他体?

  置答作答:既非一体也非他体,人我本不成立,如石女儿本不成立,当然不存在回答他是白色的概念了。

  536、 随眠中哪些是自相烦恼?哪些是总相烦恼?请简要说明三世中如何具足所断?

  答:自相烦恼:贪、嗔、慢是自相烦恼,均依各别对境而生故,如依美丑高低等。

  总相烦恼:无明、疑、见(五见)是总相烦恼,缘所有有漏蕴在一切时分中产生,如可缘一切而生无明等。

  具足所断:具足所断是指补特伽罗以缘那些对境的方式而具足所断。

  三世中具足所断的情况:

  一、具足自相烦恼:

  过去、现在的六识相应的贪嗔慢乃至未断之间:

  意识相应贪、嗔、慢:缘三时五类所断任何对境而生(意识可缘三时故);

  五识相应贪、嗔、慢:唯缘自时境而生(五根识唯缘现量境);

  未来六识群体中出现(即六识相应)的贪、嗔、慢:

  意识群体中出现的未来贪嗔慢:缘三世一切对境而具足。

  (1)未来将出现的贪、嗔、慢:只缘未来自时对境(不缘过、未);

  (2)未来不生贪、嗔、慢:以三时一切对境而具足。

  (未来不生即是未来缘缺不生之法,有部承许三世实有,所以贪、嗔、慢虽然不生,但体仍存在于未来,此处是以此三随眠有能力系缚三时一切对境而说的。)

  二、具足共相烦恼:无明、疑、见(五见)可以缘三时对境而具足。

  537、 有部承许三时实有的教证和理证是什么?

  答:教证:“比丘当知,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离,过去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离,若过去未来色非有,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断欣求。”另外,佛说:“现在法无常,何况过去未来之法。”即证过去未来皆有。

  理证:

  (1)二缘具:意识依意根与法境而生,意根是在过去,法境可通三时,若无过去、未来,则意根、法境皆不存在,意识缺少此二缘(意根是增上缘,法境是所缘缘)不应产生。然而意识能产生,则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实有。

  (2)有对境:因为识必定有对境才可以生起,没有对境,识不会生的,这个道理是决定的。意识可以缘三时,如果过去、现在、未来境若无实体,则会出现无有所缘境的识,这是不应理的,因为所缘境无实体的话,识亦不应存在。但识是存在的,也就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境皆实有。

  (3)有业果:如果过去无实体的话,则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就不应该有当来的果,因为异熟果一定不会与其因同时,果若现在,因定在过去;因在现在,果定在将来。所以说过去、未来一定实有,也就可以承许三世实有。

  538、 哪四种宗派承许三世实有?以比喻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

  答:四种宗派是:

  (1)法护尊者:事法转移

  法于未来变成现在,现在成过去,事物种类变成他法,但实体却无改变。如金器毁坏不成他器,形状已变,但颜色不变。

  (2)妙音尊者:法相转移

  三时法相皆同时具足,由偏重某一法相而安立过去、现在、未来。如一男有三女人,特别贪恋一女人时,并未舍弃余二。

  (3)世友尊者:阶段转移

  作用未生为未来,作用已生未灭为现在,作用已灭为过去。如将一丸子分别放于有一、一百、一千标志的鹘点中,若一则一,若一百则一百,若一千则一千。

  (4)觉天尊者:其他转移

  从前中后三刹那的角度,以观待过去、现在、未来。如一女人观待母亲她是女儿,观待女儿她是母亲。

  539、 根据《自释》分析这四种观点的合理性和非理性。

  答:第一种执事法有变化而本体不变的观点与数论外道同;

  第二种所安立的三世相杂乱,因为三世皆有三世相,即于过去亦具现在、未来法相,于现在亦具过去、未来;于未来亦具过去、现在,所以杂乱。另外所举比喻中,对一女人有贪心现行,对另二女人之贪唯是得绳。此喻与所喻之法不同,因为所喻之法是说于现在法上亦同时具有过去、未来之法相。

  第四种所安立的前后相待的观点,有一时法应成三时之过。如过去法前后刹那相观待而应安立为过去与未来,中间应立为现在,则过去法一时成三时之过。

  第三种于此四中最善,以作用位而安立三世差别。诸法作用未起名为未来,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作用已灭名为过去,并不是体有不同。

  经部亦遮破了第三种观点:作用与时间是他体一体?

  若他体则作用成无为法,无为法不被时间所摄故,则作用常有;若一体则过去未来应非现在的过去未来,因为时间与作用一体,过去作用已灭,过去的时间应亦无;未来作用未生,则未来的时间亦无有,故于现在位过去未来皆无,则违其自宗于现在位存在过去未来三世实有之说。

  540、 经部以上怎样破有部所承认三时实有的教证和理证?

  答:破有部教证:依过去法修厌离心,并非是说过去的时间是存在的,只是说过去的色法在时间上出现过,依之可以产生厌离心;未来色法亦不是说未来时间是存在的,只是说依之可修无常厌离心,即缘未来色法,而于现在的相续中生起一种厌离心,并不是说未来的色法以未生的方式存在于现在位上。

  破二缘具之观点:有部承许意识由过去意根及三世法境而生,故过去未来实有。然而,过去、未来之法境并非因其于现在位实有而成为意识之所缘境,意识是缘过去未来之总相,即追忆过去曾有之相,逆观未来当有之相,于现在位,以追忆及逆观二相安立为有,并非是过去未来法真正于现在位存在,意根缘之而生意识。

  破有部有果的观点:有部说有果故,即业有当来异熟果,所以知有三世。然而虽是过去有业,但此业并非不动而存在,名言中,于一个假立相续中,业如种子一样于其中相续转变差别,而会当来果生,并非业于过去位一直存在不变化,直到当来成熟果报。

  541、 根据有部的观点分析离和断的差别。

  答:(1)于见道初位,苦智已生,集智还未起,苦谛一切见断已断,而集谛遍行随眠仍缘苦谛见断,以所缘方式具足,此时苦谛见断是断而未离系(断是断除所断,离是解脱义)。

  (2)于修道位九品惑中,前面的上上品已断,后面的上中品等仍可缘已断之修断惑,此时已断之修断是断而未离。

  542、 随眠有多少对境和有境?欲界中有多少心缘五类所断?

  答:所缘对境有十六:随眠十五(三界各五类),无漏法一;

  能缘有境有十六:五类所断相应心十五,无漏心一;

  欲界中,苦谛见断,集谛见断,修道所断各有五心缘;

  灭谛见断,道谛见断,各有六心缘;

  分别以苦谛见断,灭谛为例:

  所缘:欲界苦谛见断

  能缘:○1欲界苦谛见断遍行非遍行相应心

  ○2欲界集谛见断遍行随眠相应心

  ○3欲界修道闻思生善

  ○4色界修断善心

  ○5无垢苦法智心

  所缘:欲界灭谛见断:

  能缘:○1欲界苦谛见断遍行随眠相应心

  ○2欲界集谛见断遍行随眠相应心

  ○3欲界修断善心

  ○4色界修断善心

  ○5灭法智品无漏心

  ○6同类颠倒执著心(灭谛见断相应心)

  灭谛见断,道谛见断无互相缘的心,因为此二所断皆无遍行随眠。

  543、 色界、无色界中有多少心缘五类所断?缘无漏法有多少心?

  答:一、色界苦集修三断各为八心缘,灭道见断各为九心缘。

  分别以色界苦谛见断,色界灭谛见断为例:

  所缘:色界苦谛见断。

  能缘:自地:(1)色界苦谛见断遍行非行遍行相应心;

  (2)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3)色界修断善心;

  下地欲界:(4)欲界苦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5)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6)欲界修断善心;

  上地无色界:(7)空无边处未至定善心;

  (8)无垢类智品心。

  所缘:色界灭谛见断。

  能缘:自地:(1)色界苦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2)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3)色界修断善心;

  下地欲界:(4)欲界苦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5)欲界集谛见断遍行相应心;

  (6)欲界修断善心;

  下地无色界:(7)无色界空无边处未至定善心;

  (8)类智品道无垢心;

  (9)灭谛见断同类直接颠倒执著心。

  二、无漏法是十心的所缘:

  欲界:灭谛见断下有三无漏缘惑(邪见、惑、无明)相应心是为一心;道谛见断下有三无漏缘惑(邪见、惑、无明)相应心是为一心;修断善心是为一心。欲界有三心,色、无色界亦各有此三心,再加上无漏法智类智心也缘无漏法,这样,无漏是十心识的行境。

  544、 请简要说明具随眠的染污心的随增情况。

  答:具随眠心:(1)染污心;(2)非染污心。

  具随眠也具随增:即凡夫心以所缘与相应方式增长;

  只具随眠而不随增:如阿罗汉。烦恼已断,但烦恼体还在,此体与心相应恒在,但无随增。

  (2)非染污心:有漏善法与无覆无记法是非染污心,以所缘方式增长。非染污心具有随眠,不由与惑相应之义而说,而是根据未断之自地随眠,缘非染污心并且以所缘的方式随增之义而说。

  不具随眠心:无漏心,既不具随眠,亦不随增。

  545、 请宣说随眠烦恼产生的顺序次第,所有众生的烦恼都是以本论所说的次第而产生的吗?为什么?

  答:首先对真谛之义愚昧无知(无明),从中产生思虑苦谛有无怀疑,之后依止恶知识进行颠倒讲闻,从而产生认为无有苦谛的邪见,接着产生将蕴执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随后产生执著蕴为常有、断灭的边执见,之后产生将边执见执为正确可信的戒禁取见,再后由于执为正确而产生见取见,其后对自之见解贪执,生起慢心,对他见生起嗔心,如是随眠以上述次第而产生。

  并非都是这样的次第而生。因为众生生起烦恼的因缘不定,所以随眠前后生起的次第并无…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