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分辨詢問:如衆生死後生還是不生?
分辨作答:具煩惱的衆生生,無有煩惱的衆生不生。
叁、反诘詢問:此人殊勝不殊勝?
反诘作答:你是觀待什麼而提問的?如果觀待天人,則是下劣;若觀待惡趣衆生,則是殊勝。
四、置答詢問:如人我與蘊是一體還是他體?
置答作答:既非一體也非他體,人我本不成立,如石女兒本不成立,當然不存在回答他是白色的概念了。
536、 隨眠中哪些是自相煩惱?哪些是總相煩惱?請簡要說明叁世中如何具足所斷?
答:自相煩惱:貪、嗔、慢是自相煩惱,均依各別對境而生故,如依美醜高低等。
總相煩惱:無明、疑、見(五見)是總相煩惱,緣所有有漏蘊在一切時分中産生,如可緣一切而生無明等。
具足所斷:具足所斷是指補特伽羅以緣那些對境的方式而具足所斷。
叁世中具足所斷的情況:
一、具足自相煩惱:
過去、現在的六識相應的貪嗔慢乃至未斷之間:
意識相應貪、嗔、慢:緣叁時五類所斷任何對境而生(意識可緣叁時故);
五識相應貪、嗔、慢:唯緣自時境而生(五根識唯緣現量境);
未來六識群體中出現(即六識相應)的貪、嗔、慢:
意識群體中出現的未來貪嗔慢:緣叁世一切對境而具足。
(1)未來將出現的貪、嗔、慢:只緣未來自時對境(不緣過、未);
(2)未來不生貪、嗔、慢:以叁時一切對境而具足。
(未來不生即是未來緣缺不生之法,有部承許叁世實有,所以貪、嗔、慢雖然不生,但體仍存在于未來,此處是以此叁隨眠有能力系縛叁時一切對境而說的。)
二、具足共相煩惱:無明、疑、見(五見)可以緣叁時對境而具足。
537、 有部承許叁時實有的教證和理證是什麼?
答:教證:“比丘當知,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衆于過去色勤修厭離,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衆于過去色勤修厭離,若過去未來色非有,多聞聖弟子衆于過去色勤斷欣求。”另外,佛說:“現在法無常,何況過去未來之法。”即證過去未來皆有。
理證:
(1)二緣具:意識依意根與法境而生,意根是在過去,法境可通叁時,若無過去、未來,則意根、法境皆不存在,意識缺少此二緣(意根是增上緣,法境是所緣緣)不應産生。然而意識能産生,則證明過去、現在、未來叁時實有。
(2)有對境:因爲識必定有對境才可以生起,沒有對境,識不會生的,這個道理是決定的。意識可以緣叁時,如果過去、現在、未來境若無實體,則會出現無有所緣境的識,這是不應理的,因爲所緣境無實體的話,識亦不應存在。但識是存在的,也就證明過去、現在、未來叁時境皆實有。
(3)有業果:如果過去無實體的話,則過去所造的善惡業就不應該有當來的果,因爲異熟果一定不會與其因同時,果若現在,因定在過去;因在現在,果定在將來。所以說過去、未來一定實有,也就可以承許叁世實有。
538、 哪四種宗派承許叁世實有?以比喻說明他們之間的不同觀點?
答:四種宗派是:
(1)法護尊者:事法轉移
法于未來變成現在,現在成過去,事物種類變成他法,但實體卻無改變。如金器毀壞不成他器,形狀已變,但顔色不變。
(2)妙音尊者:法相轉移
叁時法相皆同時具足,由偏重某一法相而安立過去、現在、未來。如一男有叁女人,特別貪戀一女人時,並未舍棄余二。
(3)世友尊者:階段轉移
作用未生爲未來,作用已生未滅爲現在,作用已滅爲過去。如將一丸子分別放于有一、一百、一千標志的鹘點中,若一則一,若一百則一百,若一千則一千。
(4)覺天尊者:其他轉移
從前中後叁刹那的角度,以觀待過去、現在、未來。如一女人觀待母親她是女兒,觀待女兒她是母親。
539、 根據《自釋》分析這四種觀點的合理性和非理性。
答:第一種執事法有變化而本體不變的觀點與數論外道同;
第二種所安立的叁世相雜亂,因爲叁世皆有叁世相,即于過去亦具現在、未來法相,于現在亦具過去、未來;于未來亦具過去、現在,所以雜亂。另外所舉比喻中,對一女人有貪心現行,對另二女人之貪唯是得繩。此喻與所喻之法不同,因爲所喻之法是說于現在法上亦同時具有過去、未來之法相。
第四種所安立的前後相待的觀點,有一時法應成叁時之過。如過去法前後刹那相觀待而應安立爲過去與未來,中間應立爲現在,則過去法一時成叁時之過。
第叁種于此四中最善,以作用位而安立叁世差別。諸法作用未起名爲未來,有作用時名爲現在,作用已滅名爲過去,並不是體有不同。
經部亦遮破了第叁種觀點:作用與時間是他體一體?
若他體則作用成無爲法,無爲法不被時間所攝故,則作用常有;若一體則過去未來應非現在的過去未來,因爲時間與作用一體,過去作用已滅,過去的時間應亦無;未來作用未生,則未來的時間亦無有,故于現在位過去未來皆無,則違其自宗于現在位存在過去未來叁世實有之說。
540、 經部以上怎樣破有部所承認叁時實有的教證和理證?
答:破有部教證:依過去法修厭離心,並非是說過去的時間是存在的,只是說過去的色法在時間上出現過,依之可以産生厭離心;未來色法亦不是說未來時間是存在的,只是說依之可修無常厭離心,即緣未來色法,而于現在的相續中生起一種厭離心,並不是說未來的色法以未生的方式存在于現在位上。
破二緣具之觀點:有部承許意識由過去意根及叁世法境而生,故過去未來實有。然而,過去、未來之法境並非因其于現在位實有而成爲意識之所緣境,意識是緣過去未來之總相,即追憶過去曾有之相,逆觀未來當有之相,于現在位,以追憶及逆觀二相安立爲有,並非是過去未來法真正于現在位存在,意根緣之而生意識。
破有部有果的觀點:有部說有果故,即業有當來異熟果,所以知有叁世。然而雖是過去有業,但此業並非不動而存在,名言中,于一個假立相續中,業如種子一樣于其中相續轉變差別,而會當來果生,並非業于過去位一直存在不變化,直到當來成熟果報。
541、 根據有部的觀點分析離和斷的差別。
答:(1)于見道初位,苦智已生,集智還未起,苦谛一切見斷已斷,而集谛遍行隨眠仍緣苦谛見斷,以所緣方式具足,此時苦谛見斷是斷而未離系(斷是斷除所斷,離是解脫義)。
(2)于修道位九品惑中,前面的上上品已斷,後面的上中品等仍可緣已斷之修斷惑,此時已斷之修斷是斷而未離。
542、 隨眠有多少對境和有境?欲界中有多少心緣五類所斷?
答:所緣對境有十六:隨眠十五(叁界各五類),無漏法一;
能緣有境有十六:五類所斷相應心十五,無漏心一;
欲界中,苦谛見斷,集谛見斷,修道所斷各有五心緣;
滅谛見斷,道谛見斷,各有六心緣;
分別以苦谛見斷,滅谛爲例:
所緣:欲界苦谛見斷
能緣:○1欲界苦谛見斷遍行非遍行相應心
○2欲界集谛見斷遍行隨眠相應心
○3欲界修道聞思生善
○4色界修斷善心
○5無垢苦法智心
所緣:欲界滅谛見斷:
能緣:○1欲界苦谛見斷遍行隨眠相應心
○2欲界集谛見斷遍行隨眠相應心
○3欲界修斷善心
○4色界修斷善心
○5滅法智品無漏心
○6同類顛倒執著心(滅谛見斷相應心)
滅谛見斷,道谛見斷無互相緣的心,因爲此二所斷皆無遍行隨眠。
543、 色界、無色界中有多少心緣五類所斷?緣無漏法有多少心?
答:一、色界苦集修叁斷各爲八心緣,滅道見斷各爲九心緣。
分別以色界苦谛見斷,色界滅谛見斷爲例:
所緣:色界苦谛見斷。
能緣:自地:(1)色界苦谛見斷遍行非行遍行相應心;
(2)色界集谛見斷遍行相應心;
(3)色界修斷善心;
下地欲界:(4)欲界苦谛見斷遍行相應心;
(5)欲界集谛見斷遍行相應心;
(6)欲界修斷善心;
上地無色界:(7)空無邊處未至定善心;
(8)無垢類智品心。
所緣:色界滅谛見斷。
能緣:自地:(1)色界苦谛見斷遍行相應心;
(2)色界集谛見斷遍行相應心;
(3)色界修斷善心;
下地欲界:(4)欲界苦谛見斷遍行相應心;
(5)欲界集谛見斷遍行相應心;
(6)欲界修斷善心;
下地無色界:(7)無色界空無邊處未至定善心;
(8)類智品道無垢心;
(9)滅谛見斷同類直接顛倒執著心。
二、無漏法是十心的所緣:
欲界:滅谛見斷下有叁無漏緣惑(邪見、惑、無明)相應心是爲一心;道谛見斷下有叁無漏緣惑(邪見、惑、無明)相應心是爲一心;修斷善心是爲一心。欲界有叁心,色、無色界亦各有此叁心,再加上無漏法智類智心也緣無漏法,這樣,無漏是十心識的行境。
544、 請簡要說明具隨眠的染汙心的隨增情況。
答:具隨眠心:(1)染汙心;(2)非染汙心。
具隨眠也具隨增:即凡夫心以所緣與相應方式增長;
只具隨眠而不隨增:如阿羅漢。煩惱已斷,但煩惱體還在,此體與心相應恒在,但無隨增。
(2)非染汙心:有漏善法與無覆無記法是非染汙心,以所緣方式增長。非染汙心具有隨眠,不由與惑相應之義而說,而是根據未斷之自地隨眠,緣非染汙心並且以所緣的方式隨增之義而說。
不具隨眠心:無漏心,既不具隨眠,亦不隨增。
545、 請宣說隨眠煩惱産生的順序次第,所有衆生的煩惱都是以本論所說的次第而産生的嗎?爲什麼?
答:首先對真谛之義愚昧無知(無明),從中産生思慮苦谛有無懷疑,之後依止惡知識進行顛倒講聞,從而産生認爲無有苦谛的邪見,接著産生將蘊執爲我與我所的壞聚見,隨後産生執著蘊爲常有、斷滅的邊執見,之後産生將邊執見執爲正確可信的戒禁取見,再後由于執爲正確而産生見取見,其後對自之見解貪執,生起慢心,對他見生起嗔心,如是隨眠以上述次第而産生。
並非都是這樣的次第而生。因爲衆生生起煩惱的因緣不定,所以隨眠前後生起的次第並無…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