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定。
546、 請舉例說明産生, 煩惱的叁種因,修行人應如何製止煩惱的增長?
答:叁因:
(1)未以對治斷除隨眠:即煩惱的得繩仍存在,如貪心未斷,雖暫時可以不現行,但定會現行;
(2)生起煩惱相合的對境存在,如女色現前,則貪心現前;
(3)非理作意:顛倒執著,以不淨爲淨,不樂爲樂;如女色現前,因非理作意爲增上緣,不淨執爲淨,貪心緣之而隨增。
作爲修行人,所修的應該是道,即無漏智,所斷的即是煩惱。煩惱與智不會同時存在。欲界衆生,以食及色欲最粗重,尤其色欲極難拔除,故初修行者,應先遠離生貪欲之對境,如女色之容貌、聲音等皆當遠避,以令內心粗顯煩惱少起或不現行,這樣一來,心不易散,心不散則聞思容易增上,並且細致;以聞思之力可知如何如理作意。如理,即如其本來之理,以此可對治非理作意,正知正見在,則煩惱緣非理作意而隨增則無力;煩惱隨增無力,則暫時可以用種種方便對治或用世俗智壓服之,令不現行,究竟可以用無漏智將其永斷。
547、 什麼是欲漏、有漏、無明漏?爲什麼單獨宣說無明漏?
答:欲漏:欲界煩惱除癡叁十一種,並纏十種,共四十一種爲欲漏;
有漏:色、無色界各除無明五,五十二種隨眠是有漏;
無明漏:叁界十五種無明是無明漏;
單獨宣說無明漏之理:輪回根本即是無明,如果斷除了無明,那麼其他的所有隨眠也將斷除,爲了明解這一點而將無明單獨宣說,稱爲漏。
548、 什麼是四瀑流?四結合?四種近取?
答: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見瀑流;
四結合:欲結合、有結合、無明結合、見結合;
四近取:欲近取、我所近取、見近取、戒禁取見近取。
549、 解釋下列各名詞:隨眠、漏、瀑流、結合、近取。
答:隨眠:隨眠煩惱不是色法,是心所的本體,難以通達,極細微之故,又由于從無始時以來就與得繩相連,連續不斷,通過所緣的方式增長,如果未斷除種子,則再度在相續中輾轉跟從,因而稱隨,由此緣故稱爲隨眠。
漏:以這些煩惱能安置有情于輪回中,或從六處的傷口能漏到輪回中的意思而稱爲漏。
瀑流:由隨眠能沖有情到後世故稱瀑流。
結合:由隨眠能與後世粘連在一起,稱爲結合。
近取:由于能取輪回而稱爲近取。
550、 什麼叫九結?五見中爲什麼後二見單獨立爲結?十纏中爲什麼將嫉妒、悭吝安立爲結?
答:九結:貪結、嗔結、慢結、見結、無明結、疑結、取結、嫉妒結、悭吝結。
五見中後二見單獨立爲結之理:
(1)叁見與二見同有十八種實體。
叁見:壞聚見、邊執見唯在苦谛有二,叁界共六;邪見叁界各四有十二,叁見共十八。
二見:見取見叁界各四共十二;戒禁取見叁界各二共六,二見共有十八。
(2)叁見是所取,爲二見執爲殊勝;二見是能取,執叁見爲殊勝。
十纏中嫉妒、悭吝安立爲結之理:
(1)二者完全是不善業;(2)二者皆自在而起。
551、 什麼是五種順下分結?五見及疑爲什麼攝爲叁結中?阿阇黎對此如何承許?
答:五種順下分結:壞聚見、戒禁取見、懷疑、欲貪、害心。
(1)欲貪、害心令有情不離欲界;
(2)壞聚見、戒禁取見、懷疑令有情雖能轉生上界而又能令其返回欲界。
有問:得預流果應斷五見及疑,爲何經中有說斷壞聚見、戒禁取見、疑叁結,便能得預流果?
回答是五見及疑可攝于叁結中,對此有叁種解釋:
一、攝門類:
(1)壞聚見:通苦谛一門類;
(2)戒禁取見:通苦道二門類;
(3)懷疑:通苦集滅道四門類。
斷此叁結,就斷除了第一門類的邊執見,亦斷除了四門類之邪見與見取見,因爲邊執見、邪見、見取見與彼叁結同門類故;並貪等亦已斷除,因爲貪等可以緣彼叁結而爲其境。由此,叁結能包含一切見斷門類,所以斷叁結則可以斷一切見斷。
二、攝根本:
(1)壞聚見是邊執見之根本;
(2)戒禁取見是見取見之根本;
(3)懷疑是邪見之根本。
叁結是根本,經中直接宣說斷叁根本,間接說明了斷除另外叁個根本之所屬者,所以只是宣說斷此根本即可。
叁、阿阇黎世親論師承許叁結爲叁障:
喻:去往他方有叁障:
(1)不願去;
(2)迷路;
(3)對路途有疑慮。
與此同理,趨入解脫亦有叁障:
(1)以壞聚見擔憂斷我,由此害怕解脫便不願趨往;
(2)以戒禁取見依靠他道而迷路;
(3)由疑而于解脫産生懷疑。
此叁結是叁種能障,如果能斷除,則于解脫無有障礙,所以這裏是從最主要的角度而說了只斷叁結便能得預流。
552、 什麼是五種順上分結?結的含義是什麼?
答:五種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我慢、癡。因爲此五種結能起到令有情不離開上界的作用,故稱五種順上分結。(另外此五結煩惱微小,于上二界起,于斷見斷後方現行,實際是聖者中不還果者方能現起,是已趨近于解脫時方起,故說順上分。)
553、 什麼是叁種縛?佛經中和《大乘阿毗達磨》中如何宣說叁縛?
答:叁縛:貪縛、嗔縛、癡縛。《法施比丘請問經》雲:依靠樂受增長貪心;依靠苦受增長嗔心;依靠舍受增長癡心。《大乘阿毗達磨》說:叁縛爲叁苦,即壞苦、變苦、行苦。
554、 什麼是隨煩惱?有多少種?
答:隨煩惱:六根本煩惱以外其他的染汙性心所行蘊所攝的煩惱,就是與根本煩惱接近存在的隨煩惱。
它共有十九種:十纏、六垢、放逸、懈怠、不信。
555、 何爲纏?如何承認十種或八種?分別從何根本煩惱中産生?
答:纏能夠把有情纏縛在輪回的囹圄中,這些如果存在,就會引發惡行,因此稱爲纏。
《品類足論》說有八纏:無慚、無愧、嫉妒、悭吝、
掉舉、悔心、昏沈、睡眠。
有部說有十纏:無慚、無愧、嫉妒、悭吝、掉舉、
悔心、昏沈、睡眠、忿、覆。
無慚、悭吝、掉舉是由貪中産生。
覆有叁種說法:
(1)由貪生,(2)由無明生,(3)由貪、無明二生。
昏沈、睡眠、無愧由無明生;悔由疑生;忿與嫉由嗔心生。
556、 六垢是哪些?怎樣從叁毒中産生?十纏中哪些是見斷?那些是唯一修斷和自在性?
答:六垢:诳、谄、驕、惱、恨、害。
诳、驕由貪生,诳:因爲擔憂失去利養等而作詐現行;
驕:由于自法貪執而心生安樂。
恨、害由嗔生,恨:對所忿恨的對境數數尋伺結怨不舍;
害:對于他有情能作逼迫,並行打罵等。
惱由見取見中生。因將自見解執爲殊勝,對他見生起煩惱之心。
谄由邪見引起,由于對業因果持邪見而導致惡心,不斷虛僞狡猾的緣故。
557、 十纏、六垢是善不善中的哪一種?欲界和一禅有谄诳之理何在?
答:十纏:
昏沈、掉舉、睡眠:通不善與有覆無記;余七:唯不善;
六垢:唯不善;
上叁界所有隨煩惱均是有覆無記
欲界、初禅有谄诳的理由:
欲界中爲了生于世間獲得利益等,令心不直而有谄曲;無功德而謂有功德來诳惑他衆。色界初禅大梵天爲了攝受眷屬,于不知道的問題,卻迷惑欺騙馬勝比丘。
558、 哪些煩惱與哪些識相應?
答:與意識相應:
(1)見斷煩惱:唯通第六識;
(2)修斷之隨眠、傲慢;
(3)具自在性的五纏、六垢;
悔具分別念,唯意識相應
余十是小煩惱地法,具分別念唯意識相應
與六識相應:
(1)修斷貪嗔癡,通六識;
(2)無慚無愧:大不善地法,通一切不善心,通六識;
(3)掉舉、放逸、昏沈、不信、懈怠:大煩惱地法,通一切染心即通六識。
559、 十種隨眠與五受怎樣相應?
答:貪:身樂、意樂相應,因貪心于六識群體中産生並以喜相趨入;
嗔:身苦、意苦相應,因爲其遍于六識並以厭惡相趨入故;
無明(共與不共):五受相應,不違一切而趨入故;
邪見:意樂意苦相應,唯意識地故;
意樂:見行不善業無果則意樂相應
意苦:見行善無果則意苦相應
疑:意苦受相應,對尋求了義法生疑時,生意苦受,唯意識地;
余四見、慢:意樂相應,唯意識地,以喜相趨入;
以上就欲界所産生明顯心而言,不明顯心則與舍受相應,舍心與這些心均不相違故;
二禅以下與意樂受相應
上二界八地之隨眠: 叁禅有心樂受相應
四禅以上舍受相應
560、 十纏、六垢與五受是怎樣相應的?
答:悔、嫉、怒、害、恨、惱:意苦受相應,意識地起,憂愁相趨入故;
悭:意樂受相應,意識地起,貪因中生,以喜相趨入故;
谄、诳、覆、眠:意樂意苦相應。
意樂受相應:事情成辦
意苦受相應:事情未成辦
眠:與意樂受、意苦受均不相違
驕:與叁禅心樂及二禅以下的意樂受相應,唯意識地起故;
四禅及之上隨煩惱:皆舍受相應,唯意識地起故;
無慚、無愧、掉舉、昏沈:五受相應;
無慚、無愧:大不善地法,遍一切不善心,六識地起故
昏沈、掉舉:大煩惱地法,遍一切染心,六識地起故
561、 佛經中所說五障是什麼?其他煩惱也都是障礙,爲何只說五障?
答:經中說:“五障即貪欲、害心、昏眠、掉悔、懷疑。”
獨說五障原因:有害于戒定慧蘊故。
(1)欲貪、害心令不離欲界與罪業,有害于戒蘊;
(2)昏沈與睡眠令遠離勝觀,有害于慧蘊;
(3)掉舉與悔心令遠離寂止,有害于定蘊;
無戒定慧則對真谛生懷疑,因而只宣說了五蘊。
562、 以了知對境的方式如何斷除煩惱?
答:了知所緣對境而斷除見斷(煩惱):
所緣對境:苦集滅道四谛;見斷:緣四谛之隨眠。
欲界:緣自地之十七種隨眠
上二界:各十五共叁十隨眠
苦集見斷隨眠,緣自界苦集谛,苦集忍生,便完全了知了苦集谛的自相,了知自相後,苦集見斷隨眠便斷。
(2)滅道見斷:邪見、疑、無明各二,是緣無漏滅道六隨眠,叁界共十八。
滅道見斷隨眠中緣滅道六隨眠,滅道忍生時,便完全了知了滅道谛的自…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