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36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

  546、 请举例说明产生, 烦恼的三种因,修行人应如何制止烦恼的增长?

  答:三因:

  (1)未以对治断除随眠:即烦恼的得绳仍存在,如贪心未断,虽暂时可以不现行,但定会现行;

  (2)生起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如女色现前,则贪心现前;

  (3)非理作意:颠倒执著,以不净为净,不乐为乐;如女色现前,因非理作意为增上缘,不净执为净,贪心缘之而随增。

  作为修行人,所修的应该是道,即无漏智,所断的即是烦恼。烦恼与智不会同时存在。欲界众生,以食及色欲最粗重,尤其色欲极难拔除,故初修行者,应先远离生贪欲之对境,如女色之容貌、声音等皆当远避,以令内心粗显烦恼少起或不现行,这样一来,心不易散,心不散则闻思容易增上,并且细致;以闻思之力可知如何如理作意。如理,即如其本来之理,以此可对治非理作意,正知正见在,则烦恼缘非理作意而随增则无力;烦恼随增无力,则暂时可以用种种方便对治或用世俗智压服之,令不现行,究竟可以用无漏智将其永断。

  547、 什么是欲漏、有漏、无明漏?为什么单独宣说无明漏?

  答:欲漏:欲界烦恼除痴三十一种,并缠十种,共四十一种为欲漏;

  有漏:色、无色界各除无明五,五十二种随眠是有漏;

  无明漏:三界十五种无明是无明漏;

  单独宣说无明漏之理:轮回根本即是无明,如果断除了无明,那么其他的所有随眠也将断除,为了明解这一点而将无明单独宣说,称为漏。

  548、 什么是四瀑流?四结合?四种近取?

  答: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无明瀑流、见瀑流;

  四结合:欲结合、有结合、无明结合、见结合;

  四近取:欲近取、我所近取、见近取、戒禁取见近取。

  549、 解释下列各名词:随眠、漏、瀑流、结合、近取。

  答:随眠:随眠烦恼不是色法,是心所的本体,难以通达,极细微之故,又由于从无始时以来就与得绳相连,连续不断,通过所缘的方式增长,如果未断除种子,则再度在相续中辗转跟从,因而称随,由此缘故称为随眠。

  漏:以这些烦恼能安置有情于轮回中,或从六处的伤口能漏到轮回中的意思而称为漏。

  瀑流:由随眠能冲有情到后世故称瀑流。

  结合:由随眠能与后世粘连在一起,称为结合。

  近取:由于能取轮回而称为近取。

  550、 什么叫九结?五见中为什么后二见单独立为结?十缠中为什么将嫉妒、悭吝安立为结?

  答:九结:贪结、嗔结、慢结、见结、无明结、疑结、取结、嫉妒结、悭吝结。

  五见中后二见单独立为结之理:

  (1)三见与二见同有十八种实体。

  三见:坏聚见、边执见唯在苦谛有二,三界共六;邪见三界各四有十二,三见共十八。

  二见:见取见三界各四共十二;戒禁取见三界各二共六,二见共有十八。

  (2)三见是所取,为二见执为殊胜;二见是能取,执三见为殊胜。

  十缠中嫉妒、悭吝安立为结之理:

  (1)二者完全是不善业;(2)二者皆自在而起。

  551、 什么是五种顺下分结?五见及疑为什么摄为三结中?阿阇黎对此如何承许?

  答:五种顺下分结: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

  (1)欲贪、害心令有情不离欲界;

  (2)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令有情虽能转生上界而又能令其返回欲界。

  有问:得预流果应断五见及疑,为何经中有说断坏聚见、戒禁取见、疑三结,便能得预流果?

  回答是五见及疑可摄于三结中,对此有三种解释:

  一、摄门类:

  (1)坏聚见:通苦谛一门类;

  (2)戒禁取见:通苦道二门类;

  (3)怀疑:通苦集灭道四门类。

  断此三结,就断除了第一门类的边执见,亦断除了四门类之邪见与见取见,因为边执见、邪见、见取见与彼三结同门类故;并贪等亦已断除,因为贪等可以缘彼三结而为其境。由此,三结能包含一切见断门类,所以断三结则可以断一切见断。

  二、摄根本:

  (1)坏聚见是边执见之根本;

  (2)戒禁取见是见取见之根本;

  (3)怀疑是邪见之根本。

  三结是根本,经中直接宣说断三根本,间接说明了断除另外三个根本之所属者,所以只是宣说断此根本即可。

  三、阿阇黎世亲论师承许三结为三障:

  喻:去往他方有三障:

  (1)不愿去;

  (2)迷路;

  (3)对路途有疑虑。

  与此同理,趋入解脱亦有三障:

  (1)以坏聚见担忧断我,由此害怕解脱便不愿趋往;

  (2)以戒禁取见依靠他道而迷路;

  (3)由疑而于解脱产生怀疑。

  此三结是三种能障,如果能断除,则于解脱无有障碍,所以这里是从最主要的角度而说了只断三结便能得预流。

  552、 什么是五种顺上分结?结的含义是什么?

  答:五种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我慢、痴。因为此五种结能起到令有情不离开上界的作用,故称五种顺上分结。(另外此五结烦恼微小,于上二界起,于断见断后方现行,实际是圣者中不还果者方能现起,是已趋近于解脱时方起,故说顺上分。)

  553、 什么是三种缚?佛经中和《大乘阿毗达磨》中如何宣说三缚?

  答:三缚:贪缚、嗔缚、痴缚。《法施比丘请问经》云:依靠乐受增长贪心;依靠苦受增长嗔心;依靠舍受增长痴心。《大乘阿毗达磨》说:三缚为三苦,即坏苦、变苦、行苦。

  554、 什么是随烦恼?有多少种?

  答:随烦恼:六根本烦恼以外其他的染污性心所行蕴所摄的烦恼,就是与根本烦恼接近存在的随烦恼。

  它共有十九种:十缠、六垢、放逸、懈怠、不信。

  555、 何为缠?如何承认十种或八种?分别从何根本烦恼中产生?

  答:缠能够把有情缠缚在轮回的囹圄中,这些如果存在,就会引发恶行,因此称为缠。

  《品类足论》说有八缠:无惭、无愧、嫉妒、悭吝、

  掉举、悔心、昏沉、睡眠。

  有部说有十缠:无惭、无愧、嫉妒、悭吝、掉举、

  悔心、昏沉、睡眠、忿、覆。

  无惭、悭吝、掉举是由贪中产生。

  覆有三种说法:

  (1)由贪生,(2)由无明生,(3)由贪、无明二生。

  昏沉、睡眠、无愧由无明生;悔由疑生;忿与嫉由嗔心生。

  556、 六垢是哪些?怎样从三毒中产生?十缠中哪些是见断?那些是唯一修断和自在性?

  答:六垢:诳、谄、骄、恼、恨、害。

  诳、骄由贪生,诳:因为担忧失去利养等而作诈现行;

  骄:由于自法贪执而心生安乐。

  恨、害由嗔生,恨:对所忿恨的对境数数寻伺结怨不舍;

  害:对于他有情能作逼迫,并行打骂等。

  恼由见取见中生。因将自见解执为殊胜,对他见生起烦恼之心。

  谄由邪见引起,由于对业因果持邪见而导致恶心,不断虚伪狡猾的缘故。

  557、 十缠、六垢是善不善中的哪一种?欲界和一禅有谄诳之理何在?

  答:十缠:

  昏沉、掉举、睡眠:通不善与有覆无记;余七:唯不善;

  六垢:唯不善;

  上三界所有随烦恼均是有覆无记

  欲界、初禅有谄诳的理由:

  欲界中为了生于世间获得利益等,令心不直而有谄曲;无功德而谓有功德来诳惑他众。色界初禅大梵天为了摄受眷属,于不知道的问题,却迷惑欺骗马胜比丘。

  558、 哪些烦恼与哪些识相应?

  答:与意识相应:

  (1)见断烦恼:唯通第六识;

  (2)修断之随眠、傲慢;

  (3)具自在性的五缠、六垢;

  悔具分别念,唯意识相应

  余十是小烦恼地法,具分别念唯意识相应

  与六识相应:

  (1)修断贪嗔痴,通六识;

  (2)无惭无愧:大不善地法,通一切不善心,通六识;

  (3)掉举、放逸、昏沉、不信、懈怠:大烦恼地法,通一切染心即通六识。

  559、 十种随眠与五受怎样相应?

  答:贪:身乐、意乐相应,因贪心于六识群体中产生并以喜相趋入;

  嗔:身苦、意苦相应,因为其遍于六识并以厌恶相趋入故;

  无明(共与不共):五受相应,不违一切而趋入故;

  邪见:意乐意苦相应,唯意识地故;

  意乐:见行不善业无果则意乐相应

  意苦:见行善无果则意苦相应

  疑:意苦受相应,对寻求了义法生疑时,生意苦受,唯意识地;

  余四见、慢:意乐相应,唯意识地,以喜相趋入;

  以上就欲界所产生明显心而言,不明显心则与舍受相应,舍心与这些心均不相违故;

  二禅以下与意乐受相应

  上二界八地之随眠: 三禅有心乐受相应

  四禅以上舍受相应

  560、 十缠、六垢与五受是怎样相应的?

  答:悔、嫉、怒、害、恨、恼:意苦受相应,意识地起,忧愁相趋入故;

  悭:意乐受相应,意识地起,贪因中生,以喜相趋入故;

  谄、诳、覆、眠:意乐意苦相应。

  意乐受相应:事情成办

  意苦受相应:事情未成办

  眠:与意乐受、意苦受均不相违

  骄:与三禅心乐及二禅以下的意乐受相应,唯意识地起故;

  四禅及之上随烦恼:皆舍受相应,唯意识地起故;

  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五受相应;

  无惭、无愧:大不善地法,遍一切不善心,六识地起故

  昏沉、掉举:大烦恼地法,遍一切染心,六识地起故

  561、 佛经中所说五障是什么?其他烦恼也都是障碍,为何只说五障?

  答:经中说:“五障即贪欲、害心、昏眠、掉悔、怀疑。”

  独说五障原因:有害于戒定慧蕴故。

  (1)欲贪、害心令不离欲界与罪业,有害于戒蕴;

  (2)昏沉与睡眠令远离胜观,有害于慧蕴;

  (3)掉举与悔心令远离寂止,有害于定蕴;

  无戒定慧则对真谛生怀疑,因而只宣说了五蕴。

  562、 以了知对境的方式如何断除烦恼?

  答:了知所缘对境而断除见断(烦恼):

  所缘对境:苦集灭道四谛;见断:缘四谛之随眠。

  欲界:缘自地之十七种随眠

  上二界:各十五共三十随眠

  苦集见断随眠,缘自界苦集谛,苦集忍生,便完全了知了苦集谛的自相,了知自相后,苦集见断随眠便断。

  (2)灭道见断:邪见、疑、无明各二,是缘无漏灭道六随眠,三界共十八。

  灭道见断随眠中缘灭道六随眠,灭道忍生时,便完全了知了灭道谛的自…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