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37

  ..续本文上一页相,了知自相后,此六缘无漏惑便断。

  563、 怎样以灭尽能缘的方式而断除所断?

  答:能缘:有境苦集见断烦恼;

  所缘:不同分界九种遍行。

  能缘断则所缘断,能缘以苦集智忍生时而断,能缘既断,则所缘境即不同分界九种遍行即断,名为以灭尽能缘的方式而断。

  564、 怎样以断除所缘境的方式而断除所断?

  答:所缘境:缘灭道的直接颠倒执著(邪见、疑、无明);

  能缘:再度颠倒执著(即缘邪见、疑、无明而起)。

  灭谛见断:余四见断(除三无漏缘惑)

  道谛见断:余五见断邪见

  上二界各七(除嗔)共十四,三界共二十三。

  所缘境断,即灭道见断之邪见、疑、无明断,则能缘亦断。欲界所缘境(邪见、疑、无明)以灭道智忍生时而断,则缘彼之能缘九见断亦断,是名断除所缘境而断。

  565、 有部宗承许的四种对治是什么?无间道等如何对应?经部以上也如此承许吗?为什么?

  答:有部承许四种对治:

  一、断对治:能断绝烦恼得绳的无间道,如苦法忍;

  二、持对治:能受持依靠无间道断除烦恼之离得,如苦法智,一切解脱道,其上之无间道与胜进道;

  三、远分对治:能离烦恼之得绳的道,解脱道以上一切道,即胜进道;

  四、厌患对治:依靠何道将此界视为过患进而厌烦无常等相,如缘苦集的行相而起之加行道。

  经部之观点:

  一、厌烦对治:谓缘苦集起加行道;

  二、断对治:谓缘一切起无间道;

  三、持对治:谓缘一切起解脱道;

  四、远分对治:谓缘一切起胜进道。

  566、 烦恼是以相应方式断除还是以断除所缘方式而断除?为什么?

  答:烦恼是以远离所缘的方式而断,不以相应的方式而断,因为虽然烦恼已断,但不会离开相应法。

  567、 以比喻说明四种远分的具体含义。

  答:一、以法相不同而远:虽然存在于一个群但由于法相不同而远离,如四大。

  二、以违品与对治而远:如具戒与破戒。

  三、以对境形相隔断而远:如东海与西海。

  四、以时间而远:如过去未来两个时间久远。

  568、 断除烦恼的断得和离得都有越来越殊胜的情况吗?在哪些阶段离得会变得更为殊胜?

  答:断得不会更殊胜,而离得有越来越殊胜的情况。

  钝根有六时:生起各自对治解脱道时,得沙门四果时,炼根时。

  利根者有五时:除炼根时。

  569、 远离所断的灭法遍知有哪九种?

  答:灭尽三界见断烦恼有六遍知:

  (1)灭尽欲界苦集见断立一个遍知;灭尽欲界灭谛见断立一个遍知;灭尽欲界道谛见断立一个遍知。

  (2)灭尽上二界苦集见断立一遍知;灭尽上二界灭谛见断立一遍知;灭尽上二界道谛见断立一遍知。

  灭尽三界修断烦恼有三遍知:

  (1)灭尽欲界的所有修断,是断除顺下分的遍知;

  (2)灭尽色界的所有修断,是断除色界贪欲的遍知;

  (3)灭尽无色界所有修断,是尽除诸漏的遍知。

  灭尽三界见修断烦恼共立九个遍知。

  570、 九遍知是何道何地之果?其中哪些有世间和出世间之果?

  答:(1)断见断六遍知是忍之果,断修断三遍知是智之果;

  (2)一禅未至定之果是九种遍知,正禅之果是断除上二界见修断之五种遍知;(妙音尊者:离贪者于正禅中生起见道并得无来果,则获八遍知。)

  (3)空无边处未至定之果是断色界修断的一个遍知,无色界前三无漏定之果是灭尽一切有漏的一个遍知;

  (4)断除下两界修断之两种遍知,可以是世间道之果,及圣道之果,余七种遍知皆是圣道之果;

  (5)修道类智之果是后两种遍知,修道法智是后面三种遍知;

  (6)法智及其同品之果是六遍知,即前三与后三遍知;类智及其同品之果是后五遍知,即断上二界见修断之五遍知。

  571、 安立遍知的三个条件和四个条件是什么?请说明上两界断见断安立遍知的情况。

  答:安立遍知的三个条件:

  (1)获得无漏的离得 ;

  (2)有顶的一部分烦恼已失毁(一部分烦恼:指五类惑中的任一类惑,即只要失毁其中的一类惑即可);

  (3)苦集见断的两类遍行因全部摧毁(十一遍行乃一切烦恼痛苦之根本因)。

  以上三种条件具足才能安立为断见断的遍知,见道中集法智是第一个具足此三个条件者,乃安立一个遍知。断修断的三种遍知,具以上三个条件外,且须具足第四个条件超界。

  (4)超界:超欲界:安立断顺下分遍知;

  超色界:安立断色界贪遍知;

  超无色界:安立尽除诸漏的遍知。

  上两界断见断安立遍知的情况:

  一、集类智断苦集见断:安立一个遍知。

  具三个条件:

  (1)无漏离得重新获得(前已得,现在增上);

  (2)有顶一部分烦恼已失毁(集类智起,上二界集谛见断惑便断);

  (3)苦集见断的两类遍行因全部摧毁(前苦类智起,上二界苦谛下遍行因已断;现在集类智起,上二界集谛自类之因亦断)。

  二、灭类智断灭谛见断:安立一个遍知。

  三个条件:

  (1)无漏离得重新获得(前已得,现在增上);

  (2)有顶一部分烦恼已失毁(灭类智起,上二界灭谛见断惑便断);

  (3)灭尽二因中:a。前苦集类智起时已灭苦集下之遍行因;

  b。现在灭类智起时已灭自类中之同类因。

  三、道类智断道谛见断:安立一个遍知。

  三个条件:

  (1)无漏离得重新获得(前已得,现在增上);

  (2)有顶一部分烦恼已失毁(道类智起,上二界道谛见断惑便断);

  (3)灭尽二因中:a。前苦集类智起时已灭苦集下之遍行因;

  b。现在道类智起时已灭自类中之同类因。

  注:欲界、上二界之断苦集见断各安立一个遍知,是因为若只是苦谛下遍行因断,则三个条件中第三个条件不具足,所以须集谛下之遍行因亦断后,第三个条件才具足,即才能安立一个遍知。而灭、道谛见断,于灭、道法(类)智起时,前苦集谛下遍行因已断,而自类之同类因亦断,所以,第三个条件具足,故各自可以安立一个遍知,而与苦集不同。

  572、 哪些补特伽罗具足多少遍知?遍知的综合性是怎样分析的?

  答:凡夫:一个遍知也不具足。

  见道者:具一至五个遍知,

  具第一个遍知:第六刹那集法智;

  具二个遍知:第八刹那集类智起;

  具三个遍知:第十刹那灭法智起;

  具四个遍知:第十二刹那灭类智起;

  具五个遍知:第十四刹那道法智到第十五刹那道类忍。

  修道者:具六、一、二个遍知,

  具六遍知:(1)道类智起至未离欲贪,断前八修断之间,具前五遍知,及断上二界道谛见断之一遍知;

  (2)退失者:离欲者又退失。即三果圣者又起欲染,退失三果。断顺下分一遍知不具,唯具前六遍知。

  此二皆是指渐次者,即于见道前未离欲贪。

  具一遍知:(1)先离贪者后来见道,于道类智时,前六遍知综合而成断顺下分遍知,即第七遍知;

  (2)阿罗汉起色界染而退失,则唯具断顺下分遍知(第八第九已舍故)。

  具二遍知:(1)无来果者已断色界贪,具断顺下分及断色界贪之二遍知;

  (2)阿罗汉起无色界染而退失,则亦具第七、第八二遍知(第九已舍故)。

  无学:具一遍知,即第九遍知:前遍知皆已综合故舍。

  遍知的综合须具足两种原因:超界;得果。

  无来果具二原因:超界,已超离欲界

  得果,得无来果

  阿罗汉果具二原因:超界,已超离三界

  得果,得四果

  具此二因者,则可以将其中所有离法(或断法)综合起来而安立一个遍知。如得无来果时立断顺下分遍知;得阿罗汉果时立漏尽遍知。预流、一来果,有得果而无超界故无综合;超色界之不来果有超界而无得果,故无综合。

  573、 这些遍知中同时舍弃的有多少?同时获得的有多少?

  答:舍遍知:舍一、二、五、六种。

  舍一遍知:(1)退失阿罗汉果:舍第九遍知;

  (2)未离色贪无来果退失:舍第七遍知。

  舍二遍知:获得阿罗汉果时,同时舍第七与第八遍知。

  舍五遍知:以前离贪,现在入见道后于道类智得无来果时,舍前见道五个遍知(断欲界见断三个,断上二界见断二个)。

  舍六遍知:渐次圣者离欲贪时,获第七遍知,舍前六遍知。(渐次圣者:以前未离欲,见道后,以修道断欲贪者。)

  得遍知:一、二、六(除五)

  得一遍知:(1)集法智时,获得第一遍知;

  (2)离贪道类智时:获得第六遍知(离贪:前已离贪,入见道后道类智时舍前五遍知而得第六);

  (3)具贪欲界第九解脱道时:获第七遍知(具贪圣者断欲界修断惑以后,所有断法综合,得第七遍知);

  (4)获得阿罗汉果时:具足一个第九遍知(所有断法综合而成一个遍知)。

  得二遍知:阿罗汉起无色界诸缠退失,得第七、第八两个遍知(即舍第九而得七、八二遍知)。

  得六遍知:从渐次无来果中退失,获得前六遍知。

  (渐次圣者,前于断欲界修断惑时得无来果,舍六遍知,得第七遍知;现在退失无来果,即舍第七遍知,而得前六遍知。)

  

  第六品分别圣道问答题

  574、 修道、见道主要有哪些差别?

  答:(1)从有漏、无漏上分别:

  见道唯是无漏:见道是三界尤其是有顶见断的对治法,并且同时能断除上、中、下九品见断。

  修道通有漏无漏:世间修道是有漏法,因其增长有漏四禅、四无色定;出世间修道是无漏法,其串习见道之义而不会增长有漏法。

  (2)从断除烦恼上分别:见道以了知所缘的方式而断除所断;修断以修学对治的方式而断除所断。

  (3)从时间上来分:见道可于一生中圆满;修道可于多世中圆满。

  (4)从现前二道的身份上分:见道欲界;修道三界皆可现前。

  575、 为什么第一品和第六品所讲的四谛的次第不相同?

  答:第一品宣说四谛次第道、灭、苦、集。道是“无漏道谛”之道;灭是“抉择灭”之灭;苦集是“苦集世间”之苦集。此种次第经中亦有宣说。

  与第一品不同。第六品说苦、集、灭、道四谛,是以现证次第而宣说。因为于见道时,首先现证苦谛,其…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