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33

  ..续本文上一页乞丐有接受心;供僧,供者有恭敬心,僧有接受心,这些都具有福德。

  (2)供养者发心殊胜,则有福德:如佛塔虽无接受心,但发心胜,则有福德;如修四无量心,虽无直接利益他众,但依自心力量可获得无量福德。

  所以说虽佛塔、佛像无接受心,但因这些是殊胜田,并且供养者发心殊胜,可以具无量功德。

  对旁生或恶人作布施,从对境田的角度所生的功德可能较微弱,但以自己发心来说仍可以是强有力的,所以果报也可以很大。若放生野蛮的野生动物,也许所救众生会去伤害其他众生,但放生是从不忍其受残杀角度出发,令其得安乐,并无发心令其残杀别的众生,所以放生者有功德而绝无恶业。

  509、 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是什么?

  答:(1)不被破戒所染;

  (2)不被破戒因所染;

  (3)依止能对治破戒的正念住(依正念住能对治破戒及破戒因);

  (4)依止回向解脱之寂灭。

  510、 受戒和修行所生的福德有什么重要差别?

  答:从获得善趣的角度来说戒律重要,因为戒能感人天果报;就依靠无间道直接断除所断,远离烦恼方面而言,修行更重要,因为只有依修行才能断烦恼。修行:如同芝麻被花熏染一样,心染上善的习气并串修而起作用。

  511、 什么是四种梵天福德?怎样了知其四种福德之量?其他经论中所说四种无量功德是什么?

  答:四种梵天 福德:

  ○1 于以前未做之处造如来灵塔;

  ○2 供养四方僧众欢喜园于其中造经堂;

  ○3 调解声闻分裂;

  ○4 修慈无量心。

  其他经论中所宣说四种无量福德:

  ○1 对众生修慈悲心;○2 宣说大乘佛法;

  ○3 发菩提心;  ○4 修空性。

  512、 法布施须具何条件?据其他经教详说法布施的各种功德利益?

  答:法布施须具足的条件:

  意乐等起:不为名声;不为利养;不求恭敬。

  行为:如理无误地讲解十二部契经或三藏。

  其他经教中所说法布施的功德:布施中法布施与无畏布施最殊胜,财布施次之,因财布施只能利益这一世,而由法布施对有情的熏染以此可令有情生生世世受益;另外供养如来最殊胜者就是法布施,对上师佛陀报恩最殊胜的也是法布施。

  听法亦有殊胜功德:听到海螺的声音,前往经堂迈步乃至听法中的呼吸皆是功德;随喜赞叹听法也具有殊胜功德。

  513、 诸经论中所说法布施及听法应具足哪四种愿力?《梵施妙贤请问经》所宣说的法布施者四种条件是什么?

  答:诸经论中说传法听法发愿应具四种条件:

  (1)具足意乐:如听法时发愿,现在听法,将来要弘法利生;

  (2)发善妙愿:如传法听法时发愿不为己利而是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3)诚心祈祷:祈祷上师三宝,十方诸佛菩萨垂念我一定实现此愿;

  (4)发坚定誓愿:如发愿弘法利生永不退转等。

  《梵施妙贤请问经》所宣说的法布施者四种条件:

  (1)知足;(2)少欲;(3)性格贤善;(4)利他之心。

  514、 《俱舍论自释》中所说的法布施者的条件和《善解密意疏》中闻法者和说法者的条件是什么?

  答:《俱舍论自释》中所说的法布施者的条件是:无染心;为有情如实辨契经等令生正解。

  《善解密意疏》中闻法者的条件:

  说法者:(1)不为名闻利养;(2)如理如法讲授经论之意。

  闻法者:(1)没有染污心而闻法;(2)法义未颠倒而受持。

  515、 什么是随福德、随解脱、随抉择分善业?佛经中所说的如理善业是什么?

  答:随福德分善业:能够获得轮回中的悦意果报的善业;

  随解脱分善业:于资粮道中向往涅槃的善业;

  小乘:真正生起出离心时开始造作之善业;

  大乘:真正生起菩提心时开始造作之善业;

  密乘:获灌顶后,真正生起等净无二的定解时开始造作之善业。

  随抉择分善业:是指暖、顶、忍、世胜法位四加行道时的善业。

  如理善业:身语意三业以及能够引发此三业的五蕴的自性。(能够引发即是等起之意。)

  书写刻印是身业,以及能引发者总是五蕴为体。

  计算及诗歌是语业,以及能引发者总是五蕴为体。

  数量合计是意业,以及能引发者总是四蕴为体。

  (身语二业是色蕴摄,意业是思行蕴所摄;能引发的是心、心所,法,四蕴为体。)

  516、 烦恼和善业等有什么不同名称,他们当中最顶峰的是什么?

  答:烦恼的异名:

  有覆:由于烦恼具有遮障的作用,因此叫有覆;

  下劣:由于具染污而呈黑色并遭受圣者呵责,所以也称下劣;

  具罪:与烦恼同住,故又称具罪;

  无漏善法最为清净,故称善妙;

  烦恼绝对下劣,无漏善法绝对善妙,除二者外皆是中等。解脱涅槃是最顶峰。

  

  第五品分别随眠品问答题

  517、 为什么说三有的根本是随眠?什么叫随眠?各宗派对此有何解释法?

  答:(1)虽说由业可以产生世间,但必须以随眠为前提,即由随眠引发而是业,由业而生世间。如同唯有种子而没有水,则种子不能生芽一样,仅仅凭业而没有烦恼不能生果。如阿罗汉有不定业,但由于无有烦恼而不会投生轮回。所以说三有的根本是随眠。

  (2)随眠:藏文意义是从细微开始增长,一般来说,随眠就是烦恼的异名。

  (3)有部认为:现行烦恼称为随眠;

  经部认为:烦恼的细微种子是随眠;

  犊子部认为:烦恼的得绳是随眠。

  518、 怎样分六随眠,七随眠和十随眠?什么叫欲贪、有贪?

  答:六随眠:贪随眠,如是嗔、慢、无明、见、疑随眠等是六随眠。(贪随眠是根本,以贪执为我所,然后余五随眠才得以生长。)

  七随眠:欲贪、有贪、嗔、慢、无明、见、疑是七随眠。

  十随眠:贪、嗔、慢、无明、见、疑、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十随眠。

  欲贪:欲贪是指缘欲界的色、香等欲妙而产生的贪心,欲界中才有;

  有贪:上二界中生起的贪为有贪,上界贪等至而喜内观入定,又为了遣除有人对上界起解脱想,而立有贪名。

  519、 五种见属于随眠,为什么傲慢等七种分类不属于随眠的分类?

  答:因为五见各自的本体和所执著的相不同,如坏聚见是执近取蕴为我和我所,边执见执断、常二边等。而且五见的作用也不同,所以五见有必要分开。

  傲慢虽然分为七种,但其并非从各自本体而分,而是以对境的不同而分,其本体都是对他人比较而令心高举,所以没有必要以七种而于随眠中安立。

  520、 请分析以界所分的九十八种见修所断,《大乘阿毗达磨》所说的一百一十二见断,四百一十四种修断是如何计算的?

  答:见所断唯以界分八十八随眠:

  苦谛十——贪、嗔、无明、慢、疑、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七——贪、嗔、无明、慢、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七——贪、嗔、无明、慢、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八——贪、嗔、无明、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苦谛九——贪、慢、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七——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苦谛九——贪、慢、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七——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修所断以界分十随眠:

  欲界——贪、嗔、慢、无明

  修断  色界——贪、慢、无明

  无色界——贪、慢、无明

  三界见修所断共分九十八种,欲界见修五类所断共分三十六种,色界分三十一种,无色界分三十一种。

  苦谛是果,执此近取蕴(果)为我及我所而有坏聚见;对于所执近取蕴,执断执常而有边执见,非因谓因,非道谓道,而有戒禁取见;

  集灭道谛无近取蕴(果),故没有执其为我的坏聚见,也没有依坏聚见而起的边执见,于道谛无知,非道谓道,故缘道谛有戒禁取见;

  《大乘阿毗达磨》宣说一百一十二见断,四百一十四修断。

  一百一十二见断:(以界分)

  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断各十个随眠,共四十

  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断各九个随眠(无嗔),共三十六

  无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断各九个随眠(无嗔),共三十六

  修断:以界分,为十六个随眠:

  欲界:贪、嗔、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

  色界:贪、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

  无色界:贪、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

  以形象差别分,共四百一十四个:

  欲界一地九品,6×9=54个

  色界四地三十六品,5×36=180个

  无色界四地三十六品,5×36=180个

  共四百一十四个。

  或:欲界先除嗔九个随眠。九地各九品共八十一品,每一品各五个随眠,5×81=405,405+9=414个随眠。

  521、 本论若以形象来分修断,有多少修断?如何计算?

  答:   上上

  上品  上中

  上下

  中上

  欲界:(贪、嗔、慢、无明)五趣杂居地  中品  中中  九品

  中下

  下上

  下品  下中

  下下

  初禅离生喜乐地   九品

  二禅定生喜乐地   九品

  三禅离喜妙乐地   九品

  四禅舍念清净地   九品

  空无边处地   九品

  识无边处地   九品

  无所有处地   九品

  非想非非想处地   九品

  欲界:三十六;色界:一百零八;无色界:一百零八,共二百五十二修断随眠。

  522、 详细说明五种见解的各自本体。

  答:坏聚见:将近取蕴视为我与我所,即坏聚见。

  边执见:视近取蕴为常有或断灭,即边执见。

  邪见:认为四谛、三宝、业因果等不存在,即是邪见。

  见取见:本来前三种见等是下劣之见反而执为殊胜,为见取见。(等字是说其他劣者亦执为胜。)

  戒禁取见:大自在等本不是因反而认为他是因,视非道为正道,身体依靠五火、绝食,这些是戒禁取见。

  523、 哪些是唯一的见道断、唯一的修道断,既是见道断又…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